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自神農氏開先河,到今的流行及興盛,足以證明中華茶文化的久經不衰。茶文化,包涵著茶的采摘方法、制作工藝,購置鑒別,沖泡方法,品味欣賞等精湛的茶藝,以及深邃的茶道。 南方有佳木,其芽滌凡塵。茶,按基本茶類分為綠茶,紅茶,黃茶,黑茶,白茶,烏龍茶六大類。 今天【秦丹祖山芽茶】小編就這幾類茶稍作講解。 「綠茶 不發酵 講究新鮮」 綠茶為不發酵茶,葉綠湯清,香氣馥郁,滋味鮮醇。綠茶具有“三綠”的特點:干茶綠,茶湯綠,沖泡后的葉底也是綠色的。其保健功效主要體現在延緩衰老,防癌抗癌,抑制心血管疾病,抗菌消炎,降脂減肥等方面。 泡綠茶采用上投法或下投法沖泡,上投法適用于外形緊結的高檔名優綠茶,即杯中先沖入75-85℃的熱水再放茶葉。普通綠茶則更適合下投法,先放茶葉再倒入85℃左右的熱水。 「白茶 微發酵 制作簡單」 白茶屬微發酵茶,外形芽毫完整,滿身披毫,葉色湯色均如銀似雪,湯味鮮爽清淡回甘。白茶性溫涼,具有清熱降火功效,從而能夠降暑解毒。 白茶淡一些會更好喝,一般150毫升的水用3至5克的茶葉,水溫要求在90-100℃,第一泡時間約5分鐘,過濾后將茶湯倒入茶盅即可飲用,第二泡只要3分鐘即可,一般一杯白茶可沖泡四五次。 「黃茶 輕發酵 “悶”黃」 黃茶為輕微發酵茶,加工工藝近似綠茶,只是在干燥過程的前或后,增加一道“悶黃”的工藝。黃茶的特點是黃葉黃湯,茶性溫涼,具有一定的降脂減肥,美容養顏,增強免疫力等功效。 黃茶一般選用玻璃杯或蓋碗,玻璃杯泡君山銀針為最佳,可欣賞茶葉似群筍破土,緩緩升降,堆綠疊翠,有“三起三落”的妙趣奇觀。水溫控制在85℃左右,第一泡30秒,第二泡60秒,第三泡2分鐘。 「烏龍茶 半發酵 特點折中」 烏龍茶為半發酵茶,亦稱為青茶,泡開后茶葉中間為綠色,邊緣為紅色,入口既有紅茶的鮮濃味又有綠茶的清香味,齒頰留香,回味甘鮮。烏龍茶被稱為“美容茶”、“ 健美茶”,它的突出作用在于分解脂肪、減肥健美。 泡烏龍茶選用易茶水分離的器皿(蓋碗、一壺一杯或者飄逸杯),沖泡時用100℃的沸水,沖泡后加蓋。每一次沖泡都要將其中的茶湯倒干凈才不會影響下一泡的滋味。 「紅茶 全發酵 茶湯紅亮」 紅茶為全發酵茶,紅葉紅湯,滋味甘甜醇厚。紅茶性暖,適合體質寒涼和身體虛弱的人,特別是紅茶暖胃,有助于腸胃消化和促進食欲。 泡紅茶最好用剛煮沸的水,沖泡時間以3~5分鐘為佳。用玻璃杯沖泡,使用中投法,先在杯中倒入十分之一熱水燙杯,再投入3~5克茶葉,然后沿玻璃杯壁倒水進行沖泡。注意,紅茶不要喝新茶,放置半個月后再飲用。 「黑茶 后發酵 茶馬古道」 黑茶是深度發酵茶,茶葉粗老,茶色黑褐,湯色橙黃,伴有撲鼻的松煙香,存放時間越久味道越醇厚。黑茶茶性較溫,具有降低膽固醇,抑制動脈硬化等功效。 黑茶按地域分布,主要分類為湖南黑茶(茯茶、千兩茶、黑磚茶、三尖等)、湖北老黑茶、四川藏茶(邊茶)、安徽古黟黑茶(安茶)、云南黑茶(普洱茶)、廣西六堡茶及陜西黑茶(茯茶)。 喝黑茶如果是粗老的原料可以煮著喝,如果是嫩的原料可以用100℃沸水沖泡喝。 泡茶是一門學問,一位好的泡茶者不但可以保持茶湯濃度穩定、改善茶湯滋味,揚長避短將每一泡茶的優勢充分體現,還可增加茶葉沖泡次數。 實際沖泡時需要泡茶者的精妙技巧與豐富經驗相結合,熟悉茶葉和器具特性,選擇合適的投茶量,靈活調節水溫及控制每泡的沖泡時間,看茶泡茶,才能使每一款茶色、香、味最佳。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歡迎和小編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