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的父母常常陷入糾結:既想孩子參加各種培訓和比賽,又想讓孩子無憂無慮自由成長……育兒的道理那么多,為何依然在教育孩子時萬分焦慮、茫然無措?如何才是科學育兒?廣東省心理咨詢師協會副會長、著名心理咨詢專家胡慎之為你解開迷惑。 焦慮的媽媽+缺失的爸爸=100%情緒障礙的孩子 生個孩子,還沒“大展拳腳”呢,已經“束手束腳”了,而讓媽媽們“束手束腳”的正是那一直被鼓吹的“科學育兒”所引起的焦慮情緒。另外,許多爸爸們認為育兒主要是女性的職責,自己做好經濟和精神上的支持即可,爸爸們缺乏正確的育兒知識,仿佛做什么都錯,被家人和孩子嫌棄,甚至孩子只黏著媽媽,爸爸們感覺自己是多余的。于是,焦慮的媽媽+缺失的爸爸=100%情緒障礙的孩子。 這一代親子關系往往是上一代親子關系的反映 在胡慎之看來,父母跟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往往是上一代親子關系的反映。胡慎之坦言,他曾經和父親的關系就很緊張,因為父親十分嚴格,而小時候的他又非常頑皮,經常受到父親的懲罰,“我當時對父親恨之入骨。但懾于他的威嚴和強大,我從來不敢反抗,是能躲就躲”。等到自己做了心理咨詢師才明白,父親已經沒法改變,那么自己不能再抱怨而是接受。對親子關系研究得越來越深刻后,于是,他主動邁出了親近父親的第一步。“只有正視了自己和父親的關系,才能處理好自己跟兒子的關系。” 不要讓孩子成為滿足自己或推卸責任的工具 不少父母在嚴苛孩子與因內疚而寵溺補償的兩者之中循環。胡慎之認為,這樣的父母實際上沒有把孩子當做一個人來看,而是當做一個工具。“希望孩子聽話,實質是因為自己工作生活很辛苦,很累,如果孩子很聽話很乖就不會再讓自己費心費力,甚至相當于是在照顧自己。就好像很多老人帶孫子,總是叮囑不要摸這個不要玩那個,潛意識里是不要給自己增加額外的勞動和風險。但是這樣的人往往不會承認這點,總是以‘我為你好’‘這是愛你’為理由來為自己解脫。”在他看來,這樣育兒是會出問題的。 那么,真正和諧的親子關系應該是怎樣的呢?愛并寬容的父母+充滿愛和正能量的小孩。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只有父母先正視自己,孩子才可能正視自己。 對話胡慎之 父親母親應有的功能結合起來 就是父母的教養 您說過,曾經跟自己父親的關系不好,那么,你在處理親子關系時,如何做到不受與上一代的關系的影響呢? 胡慎之:我跟我父親的和解,這是第一步。其實,他對待我的方式也沒有什么特別有害處的地方,他就代表那一代的父親,是個嚴父。我自己也會莫名其妙地產生一些情緒,比如,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確實違背了某些東西,我在那一刻也會很憤怒,但我懂得去克制。因為,我清醒地知道我父親對我的方式會對我造成什么樣的影響。 “父母的教養,孩子的成長”,什么才是父母的教養? 胡慎之:在育兒的過程里,父母的功能當然不一樣。先說父親,第一肯定是養育,然后是護佑,保護和保佑;建立規則;傳道,就是傳遞價值觀等;之后,父親還要具備一個功能,就是要讓孩子學會生存和競爭的能力。而現實中,很多父親是缺失這些功能的。當他不具備這些功能的時候,他如何去做一個好父親呢?母親的功能,第一也是養育,然后要給孩子安全感、對孩子的接納。有些媽媽也不具備這些功能。有些媽媽在育兒過程中特別迷茫,自己都需要別人的幫助,那她如何去盡到一個好媽媽的角色呢?父親和母親的這些功能結合起來,就是父母的教養。首先我們要自信,自己有這些功能,如果一個不敢面對自己、對世界充滿恐慌、沒有安全感的人,TA如何對孩子輸出安全感呢?我寫這兩本書是給父母們看的,父母們要明白,男人和女人帶孩子的方式是不同的,二者都不能缺位。 你在育兒過程中焦慮過嗎? 胡慎之:那當然有。比如,我們或多或少會對孩子有期待,希望他優秀;另一方面,也希望他無憂無慮。這兩類的希望也會在我身上產生沖突,我也會焦慮。我們是社會動物,在朋友之間談到孩子怎么怎么樣的時候,也難免會攀比。焦慮其實是正常的情緒,關鍵在于如何去應對和化解焦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