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
脾為生痰之源,中醫基礎術語, 脾主運化,運化水液。若脾失健運,則水濕內停,聚而生痰。指出痰飲證的病機。
解讀
脾為生痰之源,脾主運化,運化水液,若脾失健運,則水濕內停,聚而成痰。
《醫宗必讀·痰飲》:“按痰之為病,十常六七,而內經敘痰飲四條,皆因濕土為害,故先哲云‘脾為生痰之源’……脾復健運之常,而痰自化矣。”
脾主運化,為胃行其津液。
若脾胃運化失職,土不制水,則導致水津不行,停聚而為痰、為飲。
《經脈別論》:“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屬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
飲食入胃后,經脾的吸收,將水液中的精氣首先向上輸送于肺,在肺氣的作用下,將其中的“清”的部分布散于全身以濡養臟腑組織器官,其中“濁”的部分,一部分經肺的宣發作用輸布于皮毛而為汗,另一部分經肺的肅降作用下達與腎和膀胱,成為尿液排出體外,使體內各個組織器官,既得到津液的充分濡養,又不致水濕停留,從而維持體液的動態平衡。
若脾運不健,氣化失調,水液停聚于肺而為痰飲,故曰:“脾為生痰之源。”
中醫應用
脾為生痰之源,說明脾在痰飲形成過程中有重要作用。
痰飲之形成,與外邪犯肺和臟腑失調有關。
如外邪犯肺,肺氣失宣,或郁而生熱,或化燥傷陰,均可使津液凝結而成痰。
臟腑功能失調,水液代謝失職,津液運行停滯,停聚日久,也可凝結生痰。
肺、脾、腎三藏與水液代謝密切相關,故痰飲多責于肺脾腎病變。
脾主運化水液,是指脾有吸收、輸布水液、防止水液在體內停滯的作用。
故祛痰劑每多配伍健脾祛濕藥,所謂“脾為生痰之源,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醫宗必讀》。
故凡治痰,不僅要宣肅肺氣,助痰液排出體外,更需治脾,健脾補氣,促其運化,以杜絕生痰之源。
故常配伍健脾祛濕藥如白術、茯苓等。
然脾土之健運,常得命門之火溫煦,若命門火不足以溫煦脾陽,則脾陽不運易聚濕生痰。
故丁甘仁:“痰飲生源于土濕,土濕本源于水寒,欲化其痰,先燥土濕,欲燥土濕,先溫水寒。”
況腎臟主水,津液的腎中陽氣之溫煦以蒸騰,如腎虛氣化不行,則水液停留,殃及全身,泛濫亦成痰飲。
誠如張介賓:“脾主濕,濕動則為痰;腎主水,水泛亦為痰。故痰之化無不在脾,而痰之本無不在腎。”
故治痰飲之法,當以治理脾腎為要,使痰無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