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兩本有關蒙古帝國的書,一本是《回味元朝》,另一本就是《鐵血蒙元》,前一本比較平淡而松散,由于寫作是按年代和專題同時并行因此出現許多內容重述的情況,同時難有深度的分析和思考顯得思想性不夠,而《鐵血蒙元》沒有完全按年代順序逐一敘述這段歷史,中間根據作者的需要有跳躍,比如講元朝就只講到忽必烈,其后的子孫都一筆帶過,只是在書尾例了個元帝王的排序目錄,該書的最大特點是在講述這段蒙古人稱霸世界的歷史中對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關系的深刻分析,從中得出自己的理性評判,可以明顯感覺到作者是將這段歷史嚼爛了揉碎了把其中的精華展現給了讀者,因此,如果非要二選一的話我肯定選后者,當然這并不否認兩本書的互補性。 讀完兩本書最大的收獲當然是填充了自己南宋末年至明朝這段歷史知識的許多空白點,從這角度來說兩本書都是有價值的,除此而外,對知識點的獲取中印象最深刻且最感興趣的大概是這樣兩點,一是蒙古帝國的世界版圖,二是蒙古帝國的統治方式。 一、關于帝國版圖。 蒙古帝國的版圖的變化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從蒙古高原的星星之火最后燎原至歐亞大陸的絕大部分區域,一個數據表述帝國版圖面積在鼎盛時達到了4400萬平方公里,這在世界史上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對此自己做了點小功課對帝國版圖進行了粗略細劃并呈現于下: 1、成吉思汗時期(1206—1227年)南以開封為界至北以貝爾加湖最北端為界,東以現俄羅斯的薩哈林島為界至西以里海東海岸為界,其形為矩形狀,包括現在的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坦、塔吉克斯坦、外蒙古的全部以及中國、伊朗、俄羅斯、阿富汗、巴基斯坦的部分領土。 2、后成吉思汗時期(1228—1502年)鼎盛時期的疆域遠遠大于成吉思汗時期,除東邊沒有變化外,北擴至北冰洋,南已到馬六甲,西擴至白俄羅斯的第聶伯河,這個版圖超過4400萬平方公里,是現在中國版圖的三倍之多。 3、四大汗國和大元朝版圖 1)窩闊臺汗國。大概是現在新彊、外蒙古、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相交的大片地區,后被大元朝、察合臺汗國瓜分。 2)察合臺汗國。大概是現在中亞大部地區及俄羅斯、新疆部分地區。 3)伊兒汗國。大概是現在伊朗、土耳其全部及阿富汗、巴基斯坦部分地區。 4)欽察罕國。大概是現在俄羅斯除西伯利亞以外的全部及大部東歐地區。 5)大元朝。現在中國、外蒙古全部、俄羅斯西伯利亞及爪洼中南半島。 在此說明幾點,第一,版圖是隨時間的推移有變化,這里的數據主要指鼎盛時期的情況;第二,由于四個汗國及大元國建國及滅亡時間不同,所以它們的版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這里數據也是在相對穩定時期的數據。 二、關于統治方式。 成吉思汗及子孫一定不會想到在短時間內以總數不到20萬人的軍隊,先后征服滅亡幾十個國家,征服幾百個民族,消滅各國軍隊人數超過千萬,征服各民族人口數目達六億,迅速建立起人類歷史上版圖最大的國家蒙古帝國。面對這樣巨大的版圖和幾億的人口,成吉思汗從一開始就幾乎沿用了從部落聯盟到“分封”諸王的統治模式,在這里我們清楚地看到了周文王滅商建立周王朝的影子,成吉思汗就是以“分封”幾個兒子統治管轄區域的方式確立了蒙古人自己的國家形態。但是隨著成吉思汗的死亡,這樣的中央集權的分封制聯盟國家在短暫的經歷了三代大汗(窩闊臺、貴由、蒙哥)至第四代大汗忽必烈時已經呈現出春秋戰國時代的景象,分封的諸王都相繼成立了獨立的國家,情況大到如下: 窩闊臺汗國,建于1225年,由窩闊臺所建,亡于1309年。 察合臺汗國,建于1227年,由察合臺所建。西察合臺汗國亡于1369年,東察合臺汗國亡于1570年。 欽察汗國,建于1243年,由術赤之子拔都所建,亡于1502年。 伊兒汗國,建于1256年,由拖雷之子旭烈兀所建,亡于1335年。 大元王朝,建于1271年,由拖雷之子忽必烈所建,亡于1368年。 與春秋戰國不同的是忽必烈作為大汗雖然越來越成為名義上的大汗,但他有自己雄厚的實力范圍。很有意思的是,在各個獨立的汗國之間、在汗國內部諸王之間也沒有逃出相互爭斗、殘殺最后走向滅亡的規律,蒙古人這種不求思變的統治模式也可能是其帝國壽命不長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