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三月十五日,天還未亮,令貴妃魏佳氏便醒了,在宮女服侍下洗漱更衣,穿上隆重的吉服。卯時一刻,她與皇后趕至十五阿哥颙琰的送圣典儀。(備注:颙琰原名永琰,令貴妃魏佳氏所生,未來嘉慶帝) 早在十日多前,總管太監桂元便已布置好殿堂,設祭供圣。所供諸圣有天仙娘娘、痘疹娘娘、眼光娘娘、痘兒哥哥、痘兒姐姐、藥王、藥圣、城隍、土地。 供奉的痘疹娘娘 大同純陽宮 皇后與令貴妃十分虔誠的拈香送圣后,立刻趕往五福堂探望十五阿哥。十五阿哥年方3歲,此刻稚嫩可愛的小臉上多了幾顆癟掉的“喜痘”。小阿哥自二月二十四日布痘起,便住在此密室,多日湯藥不斷,可謂苦不堪言,終于看見額娘后小阿哥自是十分雀躍。一番問詢后,看著皇兒精神尚好、健康安泰,令貴妃內心欣喜,一顆懸著多日的心終于落了下來。 前幾日令貴妃無意中想起了出痘疹而亡的七阿哥永琮,以及因此郁郁而亡的先皇后富察氏。她讓自己不要多想,又禁不住內心的擔憂。連忙命人傳來護理大夫,詢問了十五阿哥最新的出痘狀況后才稍感安心。看著眼前粉嫩的孩子,令貴妃深深覺得比起富察皇后她實在是幸運的太多。內心又感念了一遍諸圣庇佑。天花,它是盤桓于故宮的幽靈。 清代 《乾隆帝妃與嘉慶帝幼年像》軸(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另一頭,由總管太監桂元主持的典禮還在繼續,把諸圣請入轎中,便開始送圣。送圣隊伍非常龐大,除了總管、多位護理大夫,另有幾十位太監分別請轎、提爐、和樂等,聲勢浩大的趕往西南門。 在西南門處,紙扎、供品等早已備齊,一百六十多位護軍校尉翹首恭候多時,這支隆重的隊伍一路吹拉奏樂,好不熱鬧,到達西馬廠后一番行禮,便進行最后的送焚儀式,諸多紙扎點燃,一時火光沖天,桂元望著火苗默默舒了口氣。歷時三十余日的十五阿哥種痘事宜算是圓滿完成了。 種痘當然是為了預防天花,天花是一種由天花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只要患過并痊愈便終身免疫。此病于炎熱地區多發,而高寒地區不易流行。因此,發跡于長白山的滿族入關后對此毫無免疫,因天花而喪命的滿族貴胄不計其數。天花一病甚至關乎國運,清初的順治帝和清末的同治皇帝皆因此病而亡。 同治帝治療天花醫檔 摘自《清宮醫案研究》
一旦不幸被感染上了天花病毒,一般大夫對此也只能本著盡人事、聽天命了。最近頗為“忙碌”的葉天士,歷史上為清朝名醫,甚至是造福后世的神醫,2003年的非典治療,中國防治方案便是來自他的溫病學理論,而天花痘疹治療亦是他的長項。 徐珂的《清稗類鈔》中記錄葉天士治療感染天花的小外孫病例,利用蚊子叮咬嬰兒的皮膚,使得痘毒發出,這種治療方法可謂是不拘一格,或許也只能充分了解天花原理后才敢如此治療,一般的大夫對于天花往往一籌莫展。 清代 王晉《名醫葉天士遺像書畫》(局部) 廣州中醫藥博物館藏 康熙早年亦得過天花,痊愈后獲得了終身免疫,這使他在被確立為繼承人上優于別的皇子。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一月,皇太子胤礽被感染天花,經武昌府通判傅為格診治后痊愈,當康熙了解到種痘可以預防此病,便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下諭旨讓傅為格入京為阿哥、格格種痘。之后“種痘”在宮內也逐漸成為例行之事。之后康熙更是力排眾議,在全國范圍推行,而乾隆時期命人編寫《御撰醫宗金鑒》來普及天花的預防。
這里的種痘并非我們現在熟知的牛痘,而是人痘術,即以輕度感染痘毒的方式使自身產生抗體,形成免疫,算是預防手段。早在宋代,人痘術便已出現,明代隆慶年間(1567-1572)發明了鼻苗法,到了清代水苗、旱苗亦有發展。人痘術有助免疫,但其病毒來源為患者,所以接種時毒性難控,也會引起兒童痘毒內陷不發而夭折的情況。 《清宮醫案研究》中亦有多例兒童因接受種痘而不幸夭折的案例。因此,十五阿哥的種痘讓令貴妃牽腸掛肚,眾多的護理大夫、太監宮女們如臨大敵。 1786年,以中國西傳的人痘接種術為基礎,英國人琴納發明了牛痘術,他將正在出牛痘的女孩皮膚上的水泡中的液體,接種到一個8歲健康男孩身上,世界上第一支疫苗也由此誕生。相較人痘,牛痘苗安全、可靠,接種后不會引起人與人之間的傳播。
Edward Jenner 畫像(1749—1823) 而中國開始使用牛痘術卻和廣州十三行有莫大關系。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取消了原本康熙時所定下的四大海關,廣州十三行成為西方國家與清政府貿易往來的唯一通商口岸,可謂一扇世界小窗。1805年葡萄牙醫生哈維脫將牛痘法傳到澳門,之后東印度公司的船醫皮爾遜又將它帶到了廣州。 油畫《十三行商館》 香港藝術館藏 清代 粉彩十三行潘趣酒碗 上海觀復博物館藏
《南海縣志》記錄了伍敦元(伍秉鑒)、潘有度、盧觀恒等粵商出資為民眾接種疫苗。在這些精明的粵商看來這種抗擊天花的新技術,不僅僅能帶來商業利潤,更是積善積德、利國利民的大好事。他們集資建立了免費接種牛痘的善局,雇用了中國最早的種痘師。在粵商的積極推廣下,愿意接種牛痘的人越來越多,這也是中國種牛痘防天花的先河。而清政府對于牛痘術也是相當重視,于1860年起在全國推行牛痘局,越來越多的國人因此獲益。
《南海縣志》 伍秉鑒畫像 《說文解字》解釋:“疫,民皆疾也。” ”牛痘術傳至廣州,在清政府、外國醫生、行商、種痘師的前后推動下,受益全國。那是因為世人皆知疫苗不是為小部分人牟利而生,而是“于國于民皆利也。”疫苗一事,茲事體大,關乎民生。上世紀80年代,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天花消滅了”,在6-19世紀,整個歐洲曾經約有3億人因天花病毒而喪命,從此人們無懼于它。
參考資料: 高勇《清朝天花的防治和治療》 胡忠良《乾隆的十五子種痘》 往期文章鏈接:人生有黑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