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是胖還是瘦,這些問題都是由自身的氣血狀況決定的。“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和血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兩者間有著明確的分工和合作。氣血保持在相對平衡的狀態時,人才能健康,同樣體形才會適中,既不胖,也不瘦。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 為什么世上會有胖子和瘦子? 我為什么這么胖? 有的人天生瘦弱多病,吃再多營養品也無濟于事,這是什么原因? 有的人飯量非常大,每頓都必須吃肉,卻始終胖不起來;而我天天喝涼水,體重還是洪水猛獸般地猛增,這是為什么? 其實答案很簡單,一個人是胖還是瘦、減肥能不能成功,這些問題都是由自身氣血狀況決定的。為什么氣血對我們這么重要?因為氣血是生命的根基。氣的作用是推動、溫煦、防御、固攝、氣化;血的功能是營養、滋潤全身和維持正常的神志活動。中醫認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和血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兩者有著明確的分工和合作。氣血有相互依存、相互滋生、相互制約的密切關系,缺一不可。 胖人總是千方百計地想減肥,瘦人也總是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更強壯。可是到頭來,往往胖人依舊長肉,瘦人依舊骨瘦如柴。現實中類似的失敗案例真是數不勝數。讓我們先來看看他們極端的治療思路和荒謬的思維方式: 有人認為“不吃肉就不會長肉”,拒絕飲食中的一切肉類和主食,僅僅吃蔬菜、水果,最終落個營養不良的下場,肉也沒減下去。 有人認為大量運動能減肥,于是游泳、跑步、打球、爬山……把自己累得氣喘吁吁、大汗淋漓,殊不知卻在過度消耗自己的氣血,弊大于利。 有人認為吃辛辣食物能減肥,因為辣味能使人流汗,而且吃一點點就有飽腹感,可是時間久了卻落下胃痛的毛病,嚴重的甚至胃出血。 更有甚者,隨便服用瀉下通便的藥物,結果弄得腸胃功能失調,疾病在體內蠢蠢欲動。 當然,也有一些身體虛弱的瘦人想要“增肥”,他們普遍認為常吃滋補類食物就可以讓自己更加強壯和健康,可是最后傷了腸胃不說,還患上了慢性消化不良。 這些人病急亂投醫,不僅沒有效果,還危害了健康。 胖瘦只是氣血狀況的表象,或者說,胖瘦是一種結果。我們要調整自己的胖瘦,最好是從“因”入手。這個“因”是什么?我告訴大家,體質才是內在的原因,或者說體質和氣血狀況之間的聯系最直接。體質是中醫學對于人體的一種認識,對養生保健和防治疾病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體質的“體”,是指形體、身體,“質”是指特質、性質。所以,“體質”就是我們身體的特質。 體質稟受于先天、調養于后天,是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機能和心理狀態等與自然、社會環境相適應的人體個性特征。體質的區分要從整體來看,根據各種人群身體情況的不同來判斷。一般情況下,可以將體質分為如下9種,分別是:氣虛體質、陽虛體質、痰濕體質、濕熱體質、陰虛體質、血瘀體質、氣郁體質、特稟體質和平和體質。其中,平和體質的人身材勻稱健壯,擁有理想的體形,是我們調整體質的目標。特稟體質者是體質比較特殊的人群。他們容易出現過敏,比如即使不感冒也經常會鼻塞、打噴嚏、流鼻涕;容易患哮喘;容易對藥物、食物、氣味、花粉等過敏;容易起蕁麻疹;皮膚容易出現紫紅色瘀點、瘀斑,而且一抓就紅,并出現抓痕。但是,特稟體質和胖瘦沒有特殊聯系。 中國人講究食補,那么,食補是怎么回事兒?我們知道,健康的身體處于平衡和諧的狀態,如果氣血失衡了,身體就產生了偏性。食補就是利用食物來影響我們的身體,用食物的偏性彌補、平衡我們身體的偏性。食物不同于藥物,它的偏性比較柔和,沒有那么強烈,所以食補是常用的補法,適合各種體質的人。 中醫和西醫對食物的認識角度是不同的。西醫總是分析食物的成分、測量食物中各種成分的含量,而中醫則是從完全不同的角度觀察食物,這就是食物的性味。性味是指食物的性質和味道,可分為寒、熱、溫、涼4種特性(四氣)和辛、甘、酸、苦、咸5種味道(五味)。中醫根據食物的生長環境、生長時間和食物的形狀來判斷食物的性味。不同的性味有不同的特點,適合不同體質的人食用。一般來說,寒涼的食物多具有清熱、解毒、瀉火、涼血、滋陰等作用,適合體熱的人食用;溫熱的食物多具有溫中、散寒、助陽、補火等作用,適合體寒的人食用。另外,還有一些性平的食物,這類食物的寒熱屬性不明顯,作用比較緩和,各種體質的人都可以食用。 我們在了解了食物屬性之后,就會更容易選擇適合自己體質的食物。利用食物的營養功效結合自己的身體情況,我們可以通過膳食來達到增強自身免疫力、延年益壽的目的,以保證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我歸納了常見的十大補氣食物和十大補血食物,這些食物對于滋補氣血非常有幫助,做飯、做菜的時候不妨常用。 十大補氣食物 十大補血食物 人體上的穴位有很多,功效各不相同。簡單總結了10個常用于補氣的穴位和10個常用于補血的穴位,需要時進行按摩、艾灸、刮痧、拔罐,病時可治療,無病能保健。掌握了這些穴位,勝過醫生開藥方。 十大補氣的穴位 十大補氣的穴位 氣虛體質者的特征: ①脂肪較多。 ②聲音低弱,不愛說話和運動,容易疲勞,精神不振,常頭暈健忘。 ③易患感冒且病程較長。 ④舌淡紅,舌邊有齒痕,脈弱。 ⑤性格內向,心虛膽小。 氣虛胖子想要減肥和獲得健康,關鍵是要補氣,最簡單的補氣方法是按摩膻中穴。 膻中穴很好找,在兩乳頭連線的中點,人體前正中線上。不過,這樣取穴有時不是很準確,對于一些乳房下垂的女性就偏離了。此時可以由鎖骨向下摸到第四根肋骨,第四肋間隙水平的人體前正中線上即此穴位置。 膻中穴在人體前正中線上,處于兩乳頭連線的中點(平第四肋間隙) 膻中穴是八會穴中的氣會。《黃帝內經·靈樞·海論》里說:“膻中者,為氣之海”,它是氣之海洋,是全身之氣匯集的地方,所以能補益全身之氣。人在生氣的時候為什么要捶胸頓足呢?就是因為氣郁積在膻中穴這個位置了。 不過,按摩膻中穴時,要注意動作不能太粗暴。因為胸腔內藏著心和肺,所以要溫柔地對待該穴,按摩時以感覺不到疼痛為度。如果經常感覺膻中穴疼痛,可能是心肺功能出現了異常,最好去醫院看一下。 除了按摩膻中穴,還有一種簡單方法——食用補氣的中藥黃芪。古人給中藥取名很有意思,“芪”這個字,本作“耆”,意為“老”、“長”,意思是說,黃芪是補氣藥之長,是補氣藥中的老大。 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黃芪所補之氣非常全面,全身之氣皆能補。《神農本草經》說它“助衛氣,固皮表,補中氣,升清氣”。很多中藥書籍里面,補氣藥開篇第一個介紹的就是黃芪。 用黃芪補氣,可以泡水當茶喝,也可以做成“黃芪童子雞”,即用童子雞和黃芪一起煮湯。煮的時候黃芪可以裝入布包,吃的時候拿出來。 有人說補氣藥不是人參居第一位嗎?那我可不可以吃點兒人參呢?我建議最好不要亂吃人參。因為人參補氣的力道非常強,不適合長期吃,而且氣虛的胖子脾胃功能弱,一般運化不了如此峻猛的藥物。若想吃點兒參類,可以選擇黨參。黨參力道相對弱一點兒,不會傷害脾胃,能長期地、慢慢地補氣,就像《本草正要》中說的:“(黨參)補中益氣,脾肺均宜……鼓舞清陽,常服有濟。”我給氣虛病人開的方子里,也普遍是以黨參代替人參。一般情況下,只有病人元氣大傷時,我才會用人參。 另外,除了中藥和食物調理,氣虛肥胖者平時還要注意:不要長期熬夜,也不要過度勞累。 還有更多的內容,不能一一寫出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這本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