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提醒他, 弱者永遠無法進入愛情的王國, 女人只會愛上意志堅強的男人。 因為,只有這樣的男人, 才能帶給她們安全感, 她們渴求這種安全感, 以面對生活的挑戰。 ——《霍亂時期的愛情》 《霍亂時期的愛情》是《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出版的第一部小說,窮盡了所有愛情的可能性: 忠貞的、隱秘的、粗暴的、羞怯的、柏拉圖式的、放蕩的、轉瞬即逝的、生死相依的......凡你想象得到的男女間各式情愛都有。 這本書被譽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愛情小說”,是20世紀最重要的經典文學巨著之一。正反君看這本書的感受,正如一些經典書評所言: 《霍亂時期的愛情》寫盡了生命的尊嚴與哀傷;作者馬爾克斯以其非凡的文字魅力,創造了一個漫長的永恒愛情的世界,一個我們夢想著要去的世界! 當一個女人決定和一個男人睡覺時,就沒有她躍不過去的圍墻,沒有她推不倒的堡壘,也沒有她拋不下的道德顧慮,事實上沒有能管得住她的上帝。——馬爾克斯 《霍亂時期的愛情》 趁年輕,好好利用這個機會,盡力去嘗遍所有痛苦,這種事可不是一輩子什么時候都會遇到的。 ——馬爾克斯 《霍亂時期的愛情》 我去旅行,是因為我決定了要去,并不是因為對風景的興趣。——馬爾克斯 《霍亂時期的愛情》 真正的愛情需要什么?需要兩個人在一起是輕松快樂的,沒有壓力。——馬爾克斯 《霍亂時期的愛情》 人不是從娘胎里出來就一成不變的,相反,生活會逼迫他一次又一次地脫胎換骨。 ——馬爾克斯 《霍亂時期的愛情》 誠實的生活方式其實是按照自己身體的意愿行事,餓的時候才吃飯,愛的時候不必撒謊。 ——馬爾克斯 《霍亂時期的愛情》 愛情,首先是一種本能,“要么生下來就會,要么永遠都不會”。心靈的愛情在腰部以上,肉體的愛情在腰部往下。 ——馬爾克斯 《霍亂時期的愛情》 易得的幸福無法持久,這點體會更多地是源自教訓而非經驗;我們最常見的美德之一就是對自己的不幸逆來順受。——馬爾克斯 《霍亂時期的愛情》 任何年齡段的女人,都有她在那個年齡階段所呈現出來的無法復刻的美。她因年齡而減損的,又因性格而彌補回來。——馬爾克斯 《霍亂時期的愛情》 在這個輕浮的世俗天堂,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對陌生事物的恐懼。她用一種更為簡單的方式為它下了定義:“社交生活的關鍵在于學會控制恐懼,夫妻生活的關鍵在于學會控制厭惡。” ——馬爾克斯 《霍亂時期的愛情》 安全感、和諧和幸福,這些東西一旦相加,或許看似愛情,也幾乎等于愛情。但他們終究不是愛情。 ——馬爾克斯 《霍亂時期的愛情》 每段婚姻難免都會遇到一方出軌這樣的難題,處理這種問題總是非常考驗另一方的智慧和膽量 ——馬爾克斯 《霍亂時期的愛情》 我對死亡感到唯一的痛苦,是沒能為愛而死。 ——馬爾克斯 《霍亂時期的愛情》 愛情是一種病 梁文道講《霍亂時期的愛情》 01 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中文版于2011年推出時,大家都很震撼——這位蓋世文豪終于肯授權出版中文版了! 過去他一直抱怨中國人太無良,盜版他的作品幾十年,為此氣得不得了。經過一番苦口婆心的勸說,他總算被我們新一代出版人的良心打動了。 這本《霍亂時期的愛情》是正式獲得中文版權的新譯本,接續《百年孤獨》的氣勢,引來很多人關注。 小說英文版叫Love in the Time of Cholera,臺灣譯作《愛在瘟疫蔓延時》。我認為《霍亂時期的愛情》的譯法更好。 因為西班牙語的“霍亂”(cólera)不僅意指這種疾病,還形容一種狂暴的、強烈的、極端的情緒。書名一語雙關,既指19世紀末20世紀初南美洲霍亂蔓延的情形,又指一種不可抑制的愛情。 愛情小說有一些常見的公式,比如瓊瑤小說的公式是:富家女愛上窮家子,或者富家子愛上窮家女,雙方經過艱苦卓絕的奮斗終于走到一起時,其中一人年紀輕輕患了絕癥……看這種愛情連續劇,你發現演員基本上每集都在哭。 身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爾克斯怎么會寫一本愛情小說呢?他的寫作以魔幻現實主義聞名全球,我甚至覺得他是當今世界上最好的小說家之一,如果沒有加西亞·馬爾克斯,整個當代小說完全無法想象。 他小說中那些不可思議的細節寫得充滿詩意,好像真的一樣。當他198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而被全世界追捧時,很多人都想知道他下一步會寫什么,他該怎樣把這個高峰再往上推一步。 沒想到馬爾克斯居然寫了一本愛情小說出來,而且這本小說跟他過去寫的東西很不一樣。他放棄了被人稱頌的魔幻現實主義寫法,用了一種很淺白的語言去寫愛情故事,讓人覺得這是同一個人寫的嗎? 有人認為《霍亂時期的愛情》是愛情小說大全,主干是傳統的愛情故事,旁邊還有很多分支,把你能看到的各種愛情小說的類型、橋段、人物都用進去了: 什么單戀、暗戀、黃昏戀、婚外戀、老少配、性濫交等等,凡你想象得到的愛情都有,并且全部集中在兩三個人身上,寫得蕩氣回腸。 很多人想把這部小說拍成電影,馬爾克斯一直拒絕,直到一位英國導演打動了他,保證會忠實原著,于是才有2007年好萊塢版的電影。 02 這是一個等待了幾十年的愛情故事,起源于驚鴻一瞥的一見鐘情。一見鐘情與一生一世結合起來,故事其實非常簡單。 阿里薩對美若天仙的少女費爾米納一見鐘情,天天在公園假裝看書,偷偷瞧她,后來兩人終于開始通信。 阿里薩是一個高高瘦瘦、靦腆害羞的男孩,很有音樂天賦,隨時可以用小提琴拉一段小夜曲幫你擄獲意中人的芳心。他沉迷于閱讀,尤其喜歡與愛情有關的文學。 他會寫充滿文藝腔的浪漫情書,頭回寫情書就寫了七十多頁。他寫給夢寐以求的女孩費爾米納,但其實兩人只見過一面,從未說過話,居然通過書信慢慢發展出感情,最后到了訂婚的地步。 費爾米納的父親希望她嫁給一個更有出息的人,硬生生拆散了這對年輕人。后來費爾米納嫁給了社會地位很高的烏爾比諾醫生,阿里薩就苦苦等候。在等愛期間,阿里薩跟不同女人發生性關系,認為這只是替代,是為了滿足目前無法得到的真愛。 等到費爾米納的丈夫去世后,兩個七老八十的人才終于走在了一起。他們坐在南美洲一條內河船上,由于沿途瘟疫遍布,船只不能泊岸,只能順著河流一直漂泊。 船長忍不住問,這樣漫無目的地來來去去要繼續到何時?阿里薩早在五十三年七個月零十一個日日夜夜之前就準備好了答案:一生一世。 這是小說結尾的最后一句話,寫得非常震撼、非常漂亮。馬爾克斯一向擅長把小說開頭的第一句話寫得令人難忘,但很多人覺得這本小說的開頭寫得并不好,反而結尾寫得很好,甚至能夠媲美《百年孤獨》經典的開頭: 多年以后,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以前沒人想過小說的開頭能這樣寫,也沒人想到“一生一世”這句話放在這么傳統的一本愛情小說的結尾,竟然如此恰當。 男一號阿里薩對愛情的執著與瘋狂讓人印象深刻,但是男三號烏爾比諾醫生跟女主角費爾米納的關系,你不能說那不叫愛情。 03 我們總以為很激烈的感情才叫愛情,事實上老夫老妻在一起那種很日常、很現實的感情也是愛情。當然在小說的最后,最終是那種狂暴的的愛情征服了時間。 這本書告訴我們其實所有的愛情歸根結底都是一種虛構,阿里薩這段等待五十多年的愛情,難道不是虛構出來的嗎?他特別喜歡讀書,小時候就把整個圖書館的書都看完了。 他對書沒有選擇性,什么書到手就看什么書,通俗小說他看,高深經典他也看,看完之后還會背誦。他明白自己對費爾米納的愛其實是幻想出來的: 開頭: 漸漸地,他把她理想化了,把一些不可能的美德和想象出來的情感都安在她的身上。兩個星期后,她成了他心目中的唯一存在。 他決定給她寫封信,用職業抄寫員的清秀的字體寫在一張紙的正反兩面。這封信在他口袋里擱了幾天。在琢磨如何把信交給她的同時,他每天睡覺之前都再補寫幾頁。 結果,最初的那張紙逐漸擴大成了一本情話詞典,那些話都是他在公園里等待姑娘走過時從讀過的許多書中背下來的。 我們的愛情往往建立在想象之上。好比現在流行問,你的理想對象是什么樣的?理想對象就是虛構出來的,然后試圖在現實世界找到一個能夠套進這個模子里的有血有肉的真人。 由于理想對象在現實世界并不存在,所以很多人總是心懷遺憾,愛完一個又一個,經歷一次又一次,仍在尋覓途中。 理想對象從哪兒來?根據這本書的暗示,就來自那些通俗的小說、影視劇,我們看了大量這種東西,然后拼湊出所謂的理想對象和理想關系。 阿里薩就中了這種毒。費爾米納本來也是這樣,直到有一次在人群中看見阿里薩,突然醒悟自己怎么會愛上這個人。于是她簡單地說了一句:你走吧,再見,忘記我吧。 就這樣,把這個關系斬斷了,五十多年后才重新開始。可是對阿里薩來說,這種由通俗文字的暗示所形成的像霍亂一樣的愛情疾病,他從來沒有治愈過,所以那么堅持地等待了五十多年。 愛情是一種病:梁文道講《霍亂時期的愛情》,摘自鳳凰書品《我讀:讀書,讓我們不再孤單》 開卷八分鐘,主講:梁文道 < end=""> 編輯整理:正反君 文中插圖來源于同名改編電影 《霍亂時期的愛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