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中寫道: “我從一九八二年的秋天開始跑步,持續跑了將近二十三年,幾乎每天都堅持跑步,每年至少跑一次全程馬拉松——算起來,迄今共跑了二十三次,還在世界各地參加過無數次長短距離的比賽。” 二十三年來,日日堅持,年年如此。跑步,恐怕已經成為村上的一種日常習慣,習慣成自然。因此對于村上而言,這二十三年的堅持,僅僅是自己自律的一種行為表現。 一九八二年,村上春樹剛好三十三歲。 三十三歲,有的人已然失去接觸新事物的興致,有的人每天朝九晚五按部就班地守著手中的薪酬, 而村上,三十三歲也許是他人生的一個分水嶺,因為在這樣的年齡,他開始了長跑者的生涯,并正式站在小說家的出發點上。 01 村上二十五歲時,由于熱愛爵士樂,開了一家爵士樂酒吧。店面算不上太大,但也不算太小,他每天清晨就開始干活,干到深夜,常常累到筋疲力盡。 因為開店,他遭遇種種嚴峻的局面,曾抱頭苦思卻痛無良策,也曾多次飽嘗失望的滋味,然而在他廢寢忘食的拼命抗爭中,逐漸趨于平衡。 這種大起大落,似乎一眼能望到頭的生活,一直持續到他二十九歲。 二十九歲那年,他在看棒球比賽時突發寫作的想法。 “我還清晰地記得那晴朗的天空,剛剛恢復了綠色的草坪的觸感,以及棒球發出的悅耳聲響。在那一刻,有什么東西靜靜從天空飄然落下,我明白無誤地接住了它。” 晚上回到家里便開始寫起小說。周圍許多人都反對他的決定,或深表懷疑,他沒有聽人勸告,說:“無論做什么事情,一旦去做,我非得全力以赴不可,否則不得安心。” 自那以后,他利用工作間隙,一面經營店鋪,一面寫小說。深更半夜店鋪打樣回到家中,坐在餐桌上寫稿子,一直寫到昏昏欲睡,這樣的生活,他持續三年。 三年中,他寫出第一部小說《且聽風吟》并獲得新人獎,還發表了《1973年的子彈球》等作品。 在寫作這件事上,他有多自律? 大概是清晨就五點起床,晚上十點按時睡覺。每天叫醒他的不是鬧鐘,而是生物鐘。起床后,泡咖啡,吃點心,不上網,不睡回籠覺。立即開始寫作,堅持寫五六個小時,每天寫十頁,每頁四百字。 寫滿十頁,即使有靈感也不會往下寫,如果沒滿十頁就寫不下去,會逼迫自己寫滿十頁方可休息。不約束,也不放縱,這是他規律的生活狀態。 只不過照這種生活模式,所謂的夜生活幾乎不復存在,與別人的交際往來無疑也受到影響。因為別人約你去哪兒玩去做什么事情,都得一 一拒絕,但是“人不可能做到八面玲瓏,四方討巧。” 除了朝五晚十,村上還有一個睡午覺的習慣。午飯后,睡意來襲,躺在沙發上就可睡著,三十分鐘后自然醒來。 不少睡,也不貪睡,一天三個時段,他都嚴于律己,或者說他的高度自律行為已經成為一種習慣。 試問,在當今信息時代,有多少人能夠早睡早起?恐怕我們連十二點前上床睡覺都做不到,更嫑談早起了。 我們每天癱在床上一動不動,眼睛盯著手機屏幕,手指迅速地刷刷刷,錯誤地以為時間也會永恒的一動不動,殊不知,時間在永恒的流逝,從晚上十點到零點,從零點到半夜兩點,從半夜兩點到清晨五點,不知不覺間,你也算五點起床了。然后呢?然后你可能會補昨晚的覺,到晚餐時間醒來,然后元氣滿滿地繼續熬夜。 我們都知道生命最寶貴,但我們還是被動地熬最貴的夜,只因我們無法自律。 02 村上說:“我寫小說的很多方法,是每天清晨沿著道路跑步時學到的。” 對于跑步,他有自己的計劃,每個星期跑六十公里,每周跑六天,每天跑十公里,一個月大約二百六十公里。每天都堅持跑步,除非萬不得已,不然一天也不會間斷。可以說非常認真了。 在書中,他對自己的“自律”做了記錄: 六月,260公里 七月,310公里 八月,350公里 九月,300公里 跑步如同一日三餐、睡覺和工作一樣,被組編進他的生活循環中,成了理所當然的習慣。就像他說的,只要跑步,我便感到快樂。 我跑步的時候,偶爾會想一下村上君,試圖從他那里獲得跑步的樂趣。我仿佛看見他穿上跑鞋,在臉頰和頸部涂抹防曬霜,調節手表,走到路邊做熱身動作,然后開始跑步。他的臉頰承受著迎面而來的信風,仰頭遙望騰空飛去的白鷺,傾聽令人回味無窮的滿匙愛樂隊的歌曲。 “在長跑過程中,如果說有什么必須戰勝的對手,那就是過去的自己。” 跑步對村上來說,不單單只是有益于身體健康,還是一種哲學。他每日一面跑步,或者說一面積累參賽經驗,一面將目標的橫桿一點一點提高,通過超越不斷提高的高度來提高自己。 這二十多年從不間斷的跑步,使得他的軀體和精神大致朝著良好方向強化。 除了日常跑步,他還參加鐵人三項的訓練。鐵人三項包括跑步、游泳和自行車。他從基礎開始矯正了游泳的姿勢,學會了騎自行車的技巧,還重新鍛煉了肌肉。 這不能簡單的說他因為熱愛,所以好學,他不僅好學,還高度地自律。他嚴格要求自己完成每一項計劃,不管是每個月、每個周還是每一天,短期或是長期規劃,他的自律能力都完勝很多只做“表面工程”的人。 我驚嘆不已,這就是所謂的“活到老學到老”,當你覺得為時已晚時,可能就是最早的時候。 記得咪蒙說過一句話,大致意思是,有人說我想去看看大千世界,有人說我想成為學識淵博的人,有人說我想成為某個領域的大神,而真正成功的人與你的差別就是:別人堅持去做了,你還躺在床上意淫這一切。 村上春樹二十九歲開始寫作,三十三歲開始跑步,怎么說都算 “大器晚成”,你呢?打算開始做什么? 03 我們的身邊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人: 上課躲貓貓,下課打游戲,周末熬夜煲電視劇,每天都不厭其煩地刷著各種娛樂新聞和社交網站,不發展興趣愛好。 放棄早睡早起規律生活,放棄健身塑造身材,放棄有益的閱讀和交際。 沒有規劃,也不肯花時間思考自己的人生。每天都過得渾渾噩噩得過且過,害怕生命早逝,又在等待著死亡。 或許曾與命運抗爭過,但仍然找不到方向,他們堅持最多的事情就是堅持不下去,最終只能以最普通的身份埋沒在人群之中,過著最煎熬的日子。 這樣的人,可能就是你我。 斯科特·派克博士在《少有人走的路》里寫道:“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煩惱的重要手段。” 沒有自律,我們什么都解決不了。 可以說優秀的人都是自律的人。 董卿,每天閱讀一個小時,書房中沒有網絡,只有書,這種規律的生活造就她在《朗讀者》獲得超高人氣,也因此被譽為“美貌與才華并存的女子”。 彭于晏,長期間健身,從2011年的《翻滾吧阿信》到2018年的《邪不壓正》,滿屏的荷爾蒙,帶給粉絲的是視覺享受。 村上春樹,每天跑十公里,每天寫十頁字,幾十年來一直都是“高產量”作家。 自律的人有一個共性,那就是自由。自由不是為所欲為,更不是放浪形骸,而是擁有拒絕的選擇,即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 經常有人說 “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詩和遠方” 被很多人定義為自由之所向,但是沒有自律的 “詩和遠方”,永遠都只是在流浪。 自律即自由,在村上春樹身上,我們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文 | 有感雜談 圖 | 來自網絡 |
|
來自: 王天神 > 《畢飛宇,阿丁作家談小說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