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不過還好有伊斯坦布爾這樣的城市,為你我留下點歷史的談資。 昨天看到一則新聞: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鄧福德在當地時間4日會見希臘國防總參謀長時表示,美國正在考慮進一步擴大在希臘的軍事存在,以應對“東地中海地區的軍事行動”。 美國這個舉動雖未點名土耳其,但是在美土沖突愈演愈烈的今天,目標指向何處,眾人自然一目了然。相比較而言,深陷債務泥沼、國力孱弱的希臘到底有什么能被美國看上,似乎更有意思。 這還得從希臘--土耳其延續千年的戰爭史開始講起,雖然希臘人已經頹了很長一段時間了,但在對付土耳其人這件事情上,他們不想含糊。 起源:曼齊克特戰役 另外一邊,在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實現他“蘇丹夢”的武器庫中,歷史也是永遠不能缺少的那個殺手锏。 在土耳其,一個名叫馬拉茲吉爾特的地區每年8月26日左右都會舉行活動,紀念曾經發生在當地的“曼齊克特戰役”,2017年,該活動迎來了一位重磅嘉賓——埃蘇丹。 埃爾多安在講話中說到:“(土耳其人在)曼齊克特的勝利很長一段時間都不為人所知,但實際上,曼齊克特戰役是安塔利亞半島統一和多元主義最具體的表現形式。安納托利亞半島上的8000萬人是一個整體、一個民族。” 顯然,埃蘇丹將“曼齊克特之戰”定義為了土耳其民族的“元敘事”的起源。那這是一場什么樣的戰爭呢? 11世紀初,君士坦丁九世掌權之后(1042--)的拜占庭帝國逐漸在軍事上走了下坡路,也正是在這個時期,他們開始與近東地區崛起的塞爾柱土耳其人接觸。雙方你來我往,互有攻伐。 ·曼齊克特之戰發生時塞爾柱與拜占庭帝國的版圖。 1068年,新皇帝羅曼努斯四世上臺后,進行了一些迅速的軍事改革。自信的他急于收復此前被土耳其人占領的亞美尼亞地區。所以親自募集大軍,趁著土耳其蘇丹正在與埃及法蒂瑪王朝交戰的當口,發兵突襲。 土耳其人倉促之間回軍應戰,據說蘇丹為了鼓舞士氣,穿上了壽衣在陣前作戰,隊伍由此士氣大振。再加上作戰中羅曼努斯四世臨時募集來的雇傭軍倒戈,拜占庭軍隊大敗,羅曼努斯四世自己也兵敗被俘。 ·塞爾柱蘇丹在羞辱羅曼努斯四世的景象,來自15世紀薄伽丘所作De Casibus Virorum Illustrium的法語翻譯本 此戰過后,土耳其人繼續進攻,幾乎占領了整個安納托利亞。從此之后,大量的穆斯林開始遷入安納托利亞的中部地區,開始了這個地區的穆斯林化。而拜占庭帝國在戰敗后則又迅速的陷入內戰之中,失去最大兵源地的他們在軍事實力上也再也無法和土耳其人抗衡。 對于安納托利亞這塊土地來說,這確實是一個新的起點。 值得一提的是,塞爾柱土耳其人憑借著強悍的戰斗力,還在接下來與埃及人的戰爭中取得勝利,成功奪取了耶路撒冷。拜占庭的失勢和耶路撒冷的被占,間接了促使了歐洲十字軍東征的局面。土耳其與歐洲人的恩怨情仇也就此開始。 陷落:從拜占庭到希臘 塞爾柱土耳其人的政治軍事遺產(羅姆蘇丹國)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所繼承,他們繼續在安納托利亞和巴爾干地區征伐,雖然偶有挫折,但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已不可阻擋。 1453年,年僅21歲的默罕默德二世率軍攻陷君士坦丁堡,宣布此地為帝國的新首都,并且開始使用羅馬皇帝的名號。而自認為繼承拜占庭帝國精神遺產的希臘人當然激烈的反對,可惜,這些聒噪對于土耳其人來說,實在是無足輕重。 ·默罕默德二世進入君士坦丁堡 其實早在奧斯曼土耳其徹底征服拜占庭之前,希臘的大部分已經被土耳其人占領,很多希臘人也在奧斯曼帝國的軍中效力。1460年,希臘終于徹底被奧斯曼帝國占領,從此開始了在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歷史。土地的陷落已成事實,但“君士坦丁堡”的精神爭奪則一直延續了下來。 19世紀初,希臘起義者們再次開始活動,他們自稱為“友誼社”。 ·位于烏克蘭敖德薩的希臘“友誼社”總部,最初由一群希臘商人組成。 友誼社策劃在伯羅奔尼撒、多瑙河公國和君士坦丁堡及其周邊地區發動起義。最初的反抗很快便被土耳其人鎮壓。1821年,伯羅奔尼撒人開始公開反抗土耳其人的統治,此后克里特、馬其頓和希臘中部的起義者很快響應,但反抗仍然很快便被鎮壓。不過臨時組成的希臘海軍卻在愛琴海上取得了一次對奧斯曼海軍的勝利。 ·開戰第一年內的形勢圖 由于此時奧斯曼帝國之內的希臘人還處于雜居的狀況,伯羅奔尼撒的起義大大的惹惱了奧斯曼帝國的統治者。他們在帝國境內展開了對希臘人的大屠殺、大劫掠。盡管位于伊斯坦布爾的希臘正教主教表達了對于起義的譴責和對蘇丹的臣服,但他仍于1821年4月22日被絞死在伊斯坦布爾的街頭。 主教被處死激化了“文明的沖突”,希臘人的反抗在道義和實質上都得到了更多的支持,英、法、俄決定干預奧斯曼帝國的鎮壓,很多對希臘抱有同情的西方文明支持者也自發的投入到希臘的獨立運動中去,其中就有我們都熟知的詩人拜倫。 1827年,英-法-俄三國聯合艦隊在地中海上摧毀了土耳其-埃及的聯合艦隊,1928年,第八次俄土戰爭爆發,法國也出兵伯羅奔尼撒。土耳其軍隊一路敗走,最后經過與各路列強的一番討價還價,土耳其終于在1832年承認了希臘的獨立。 當時獨立的希臘大約只有80萬人口,相對于仍居住在奧斯曼帝國境內的250萬希臘人來說,只占了不到三分之一。所以希臘人認為他們的“復興”任務遠遠沒有完成。在此后的一個多世紀里,希臘政府制定了一套“偉大理想”,渴望將所有希臘人團結在一個國家中,除了解放奧斯曼帝國內那些還未“回歸祖國”的同胞,還要定都君士坦丁堡、恢復中古羅馬帝國的疆域及榮光。 英雄主義:克里特島的插曲 希臘的獨立鼓舞了克里特島上基督徒的獨立心愿,他們通過結社、組織起義,但最終被還是被土耳其人血腥鎮壓。 ·1861年克里特島上基督徒(藍色)和穆斯林(紅色)的分布情況。 在這場名為“阿卡迪修道院之戰”的戰斗中,800多名希臘人陣亡(總人數九百多名),幸存者大部被俘,僅有數人得以幸免。而土耳其方面的傷亡,據說達到了1500人之多。而且在這場戰斗中,一部分來自埃及的科普特基督教士兵因拒絕與希臘基督徒作戰,最終被全數處決。 雖然土耳其官方認為阿卡迪修道院是一場值得載入史冊的大勝,并進行了各種慶祝,但戰場的慘況,尤其是守軍自爆彈藥庫的悲劇,通過美國領事威廉·斯蒂爾曼的報道傳遍了世界。西方人對奧斯曼帝國的殘暴與血腥,又有了新的認知。 1897年,為了克里特島的歸屬問題,希臘與土耳其之間再次開戰, 此次戰爭以希臘的戰敗宣告結束。1897年12月4日,希臘、土耳其雙方締結和約,希臘向土耳其支付巨額賠款,并且割讓色薩利亞的部分地區,但土耳其軍隊則需撤出克里特島,克里特島成為國際保護地,1898年,克里特島建立了自己的自治政府。 ·《進攻》,Domokos戰役中的土耳其軍的大敗希臘埃夫佐尼。 相互殺戮,相互成就 時間來到20世紀,垂暮之年的奧斯曼帝國統治階層崛起了一股新的力量,名為土耳其青年黨,他們的目標是要建立起一個純粹的土耳其人國家。為了防止帝國境內的希臘人成為俄國人的內應,一場在奧斯曼帝國之內針對希臘人大屠殺再次展開。 據估計,從1914年到一戰戰敗后的這段時間,有75-90萬的希臘人死于大屠殺和迫害。 ·圖為希臘人在緬懷自己的同胞,照片攝于1922年。 與此同時,奧斯曼帝國在一戰中的徹底失敗,使得希臘人認為,他們百年來的夢想第一次有了真正實現的可能。 在參加協約國之前,希臘人從英國首相勞合·喬治那里得到了可以瓜分奧斯曼帝國領土的保證,但協約國的承諾遠遠滿足不了希臘人的胃口,他們想要的是伊斯坦布爾,是一個橫跨亞歐的“新希臘”。 1921年,希臘人在伊茲密爾登陸,以“反對過時的奧斯曼帝國,解放希臘人的居住區為口號”繼續推進。然而,甫一登陸,他們便與土耳其的民族主義者交上了火。 在凱末爾的領導下,土耳其軍隊與希臘軍隊對這一地區展開反復的爭奪,除了雙方軍隊各有損失之外,居住在該地區的希臘人和土耳其人都被對方殘酷的殺戮。 ·凱末爾在伊茲密爾 最終,還是土耳其軍隊將希臘人趕出了伊茲密爾,雙方簽署了《洛桑條約》。在國際調和之下,為了防止雙方再次發生屠殺平民的事件,兩國之間進行了大規模的人口互換。從此之后,希臘和土耳其糾纏的歷史與現實就被人為的分開了。 回頭一看:奧斯曼帝國的征服間接的催生了希臘人的民族主義,而希臘的入侵也成就了現代土耳其的國民運動。正所謂:冤冤相報何時了。 余聲回蕩:塞浦路斯 希臘雖然在與土耳其的交戰中數次失利,但依靠著正確的“站隊”,幾乎獲得了愛琴海上所有的島嶼,這使得現代土耳其在海上的地位十分不利,幾十年來,土耳其都十分想要解決這個困境。 塞浦路斯本是英國的殖民地,島上多是希臘人和土耳其人,上段未完成的糾紛繼續在這個小島上蔓延。 1959年,英國、希臘、土耳其三國簽署條約,允許塞浦路斯獨立。1960年,塞浦路斯共和國宣告成立,但好景不長,1974年塞浦路斯國民警衛隊發動政變,想將塞浦路斯并入希臘,但居住在塞浦路斯的土耳其人肯定不同意,于是雙方再次爆發沖突。 土耳其政府出兵干涉,協助建立了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國。雙方海上空中也是大打出手(也正是在這場戰斗中,出現了世界上戰爭史上少有的奇觀,土耳其空軍擊沉了己方的三艘軍艦),但由于此時雙方都身處冷戰中的北約。而塞浦路斯又一直是蘇聯眼饞的肥肉。所以在西方國家的調和下,雙方只有休兵作罷。 塞浦路斯事件直到今天的幾十年間,雙方的邊境也算不上安穩,經常發生空中和海上的對峙。特別是兩國每逢選舉日期將近,這一番恩怨情仇總會被拿出來消費一番。 如今的土耳其再次走向了西方的對立面,百年間仍未有所緩解的“宗教—文明沖突焦慮癥”再次發作。被美麗風光所暫時遮掩的殘酷歷史,即將以新的方式出現在愛琴海。 — END — |
|
來自: 昵稱46605876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