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哪一天湯姆?克魯斯參與制作一部電影,在里面他什么都不干,只是不斷地奔跑2小時,我大概依然會上映第一時間準時買票進電影院觀看。這是我作為阿湯哥的粉絲走出《碟中諜6:全面瓦解》時的感想…… 文末有關(guān)于高跳低開(HALO Jump)動作場面的詳細討論,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guān)注一下! 《碟中諜6:全面瓦解》 轉(zhuǎn)眼22年過去,碟中諜系列已經(jīng)走到第6部了。22年前俊俏的阿湯哥參與第1部的拍攝時,大概并沒有想到這部60年代老舊英劇的翻拍作品可以成為一個系列,更不會想到這個系列作品能有今時今日的成功。但22年過去了,如果我要說《碟中諜》系列是當今電影市場最好的系列作品,應(yīng)該也不會有太多人說我是在無理取鬧吧?漫威系列作品雖然每部都有著不差的制作質(zhì)量,卻很難逃脫超級英雄的約束以及由于作品過多而無可避免導(dǎo)致的興趣下降;新的《星球大戰(zhàn)》作品本來有著非常高的制作質(zhì)量,卻因為試圖脫離俗套而被觀眾唾棄(我對于新作的影評: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986904/),同時也不能避免一年一部所帶來的期待度銳減;《速度與激情》大概是現(xiàn)在唯一可以與《碟中諜》相提并論的系列作品了吧?但在票房賺得盆滿缽滿的同時,缺少焦點的它卻完全不能跟阿湯哥所帶領(lǐng)的本系列相提并論。 在我看來,《碟中諜》系列的成功,始于阿湯哥,也終于阿湯哥。 很少人知道,22年前由萊恩?德?帕爾瑪所執(zhí)導(dǎo)的系列開端作,其實是阿湯哥正式作為制作人身份參與制作的第一部電影作品。而在我看來,正是這部系列首作所奠定的創(chuàng)作基調(diào)使得這22年間我們竟然可以看到一部比一部好的作品(暫且忽略《碟中諜2》)——相對冷門但有著強烈風格的導(dǎo)演選擇,配以讓人印象深刻的動作場面(再次忽略《碟中諜2》…),這是《碟中諜》系列經(jīng)久不衰的常勝配方。 而細細回想,雖然我們最津津樂道的首先是阿湯哥奮不顧身的特效場景,卻不能否認每一部作品都有著各自導(dǎo)演的強烈風格。《碟中諜1》中德?帕爾瑪執(zhí)導(dǎo)加上羅伯特?湯編劇(電影史上最著名的黑色電影《唐人街》的編劇)的組合給我們帶來最為直接的是心理驚悚元素,但讓人最印象深刻的當然是系列最為著名的懸掛場面;《碟中諜2》的吳宇森則為系列帶來了更多的功夫元素,以及讓人(至少讓我)稍微感到不適的不合情理動作片段和慢鏡頭;在2所經(jīng)歷的低潮后,《碟中諜3》則帶來了當時美劇界的當紅人物J?J?阿布拉姆斯,而我們也能看到這位后來成為好萊塢數(shù)一數(shù)二大制作電影人對于這種商業(yè)片的掌控能力,以及他對視覺效果猶如魔術(shù)般的敏銳觸覺(最為經(jīng)典的當數(shù)海上橋梁的動作片段。你知道整個片段都是在沙漠中拍攝的嗎?所有的水都是后期使用電腦特效加上去的,觀眾卻肯定不會發(fā)現(xiàn));到了《碟中諜4》,阿湯哥則找來了動畫出身的布拉德?伯德執(zhí)導(dǎo),而我們所看到的則是所有場景都被控制得那么完美,像是一部電腦特效動畫一樣,鏡頭經(jīng)常可以出現(xiàn)在看似不可能的地方,也正因如此杜拜塔那段讓人熱血沸騰的戲份才能得以實現(xiàn);漸入佳境的系列在《碟中諜5》中則請來了編劇出身的克里斯托弗?麥奎里進行系列首次的執(zhí)導(dǎo)兼編劇,但他卻沒有走自己成名作《非常嫌疑犯》般的反轉(zhuǎn)路線,而是給觀眾帶來了伊爾莎?法斯特(由柔美與剛毅并存的瑞貝卡?弗格森完美飾演)這位可以和伊森?亨特(阿湯哥飾)不相上下而又引人入勝的女性角色,以及更為現(xiàn)代的制作手法和更上一層樓的制作質(zhì)量。 阿湯哥與導(dǎo)演/編劇克里斯托弗?麥奎里 到了今天的《碟中諜6》,麥奎里成為系列第一位回歸導(dǎo)演編劇職位的人物。這位似乎總是在制作讓人摸不著頭腦的作品的電影人雖然不及J?J?阿布拉姆斯般是業(yè)界呼風喚雨的人物,卻已經(jīng)與阿湯哥在9部不同電影作品中有過合作了,因此他們也對彼此也有著相當重要的默契。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默契,大概是麥奎里對自身以及系列的認識:“我不是一個電影藝術(shù)者,因為藝術(shù)的標準本來就太主觀了。我們覺得某件藝術(shù)品很好,其實很多時候僅僅是因為別人告訴我們它很好罷了。與其說我是藝術(shù)者,倒不如說我是一位娛樂人士,雖然這個稱謂在當下似乎很被大眾所排斥。“ 是的,麥奎里精確地明白到《碟中諜》最讓人津津樂道的肯定是它的娛樂性。而怎么制作出一部娛樂性十足的電影,在他看來則是一副拼圖,需要在剪輯室里完成。他在采訪中表示,相對于事先想有什么動作效果,他更在乎可以讓觀眾感興趣的地點,然后再根據(jù)找到的這個地點去有機地編排動作場面應(yīng)該怎么發(fā)生。但這并不代表他在編寫劇本時沒有考慮到這部動作片拼圖的每個部分。恰好相反,在很多不同的地方他在編寫劇本的時候都有所思考,也讓電影在前期制作時可以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讓人著迷的動作場面編排,尤其是那段巴黎的摩托車追逐戲,可以說是攝影、編排、以及音效的完美組合。 與此同時,麥奎里也希望可以在本作中適當?shù)倪M行減速,給予角色們適當?shù)谋尘敖淮膭∏樯现v,《碟中碟6》可以說是系列中唯一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續(xù)集。《碟中諜3》后伊森的妻子朱莉婭(米歇爾?莫納漢回歸出演)再次出場,給我們帶來了意外深沉的感情沖擊。不得不提的是在《碟中諜4》最開始的劇本中,朱莉婭是被設(shè)定為無情被殺的。但麥奎里作為該作后期請來的幕后寫手,對這個設(shè)定感覺并不恰當而在最后時刻把朱莉婭重新寫活(也因此有了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碟中諜4》結(jié)局)。而在本作,他也終于可以有機會把伊森和朱莉婭這條感情線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與伊森在前作中不相上下的伊爾莎則再次登場,無論是摩托車追逐還是空手搏擊的動作戲都顯得那么女性化地堅韌而游刃有余。此外作為與伊森不相上下的特工,可以說這兩個角色的般配在上一作里已經(jīng)備受追捧了吧?(另,有多少觀眾是覺得兩位女角色其實長得挺像的?反正我是其中一個)這次麥奎里也在緊張的動作場面中不斷穿插他們之間無聲的交流,我甚至覺得在巴黎的追逐戰(zhàn)中,兩人對視后伊森毫不留情的撞擊是一件浪漫的事…… 至于老角色盧瑟和本吉則都走出了自己的舒適圈,盧瑟終于不是只被遺忘在監(jiān)控車廂里的技術(shù)人員了,而本吉則終于如愿以償帶上了面具并且充當了一名合格的特工人員。 阿湯哥才是《碟中諜》系列唯一的極限 但正如前面所說的,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始于阿湯哥。是他說服麥奎里回歸執(zhí)導(dǎo)和寫劇本的,是他正確地理解觀眾們需要的是一部什么樣的電影,因此而召集了這些最為合適的角色和演員。 而所有的這一切,也都終于阿湯哥。已經(jīng)56歲的他,臉上早已沒有了出道時《乖仔也瘋狂》(強力推薦,重看依然是經(jīng)典電影)中的那般稚嫩的帥氣了。但他臉上的皺紋,甚至是稍顯下垂的面部肌肉卻都讓他顯得更加的迷人。年過半百的他依然為了電影奮不顧身地親自進行高跳低開的跳傘特技,依然像20年前一樣帥氣地踩踏摩托車的油門橫穿巴黎,依然肆意地在倫敦里穿梳奔跑,依然為了電影以正常人一半的時間學習如何駕駛直升飛機,依然在腳踝受傷被叫停8周后繼續(xù)自己親身上陣拍攝動作場面…… 阿湯哥的存在,似乎就是為了讓其他人不需要去完成這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務(wù)“,似乎就是為了讓作為觀眾的我們可以在兩個多小時內(nèi)真真正正地逃脫現(xiàn)實,進入這個”不可能“的世界里,看著所有的這些特效,驚嘆著它們的”不可能“,心里卻明白他確實親身完成了這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務(wù)“。 在我看來,《碟中諜6》是近乎完美的。如果要吹毛求疵,接近兩個半小時的長度以及被這么多動作戲沖擊而帶來的疲憊感,還有稍欠亮點的配樂,大概是我能想到的唯二不滿了吧。這樣看來,續(xù)集要超越本作似乎又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wù)“了,但我卻毫不懷疑這個系列會繼續(xù)這種”不可能完成“的自我超越。 歸根到底,《碟中諜》系列唯一的極限,只有阿湯哥本身吧?而對阿湯哥來說,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PS:我雖然只字沒提凡妮莎?柯比所飾演的新角色白寡婦,但估計這個角色其實會很討觀眾喜愛。而這些觀眾也不需要惋惜她的出場時間太少,因為柯比在接受采訪時已經(jīng)確認了白寡婦其實是《碟中諜1》里的軍火女商麥克斯的女兒,這在她最開始出場的演講中也有所暗示。相信后面的續(xù)作中她再次登場的可能性也相當大。 巴黎鬧事空中高跳低開(HALO Jump)的跳傘特技動作場面 電影中其中一個(也是第一個)最重要的動作場面,當屬伊森和沃克(超人亨利?卡維爾飾)使用高跳低開跳傘技術(shù)潛入巴黎的片段。 無須懷疑,這當然是阿湯哥自己親身上陣拍攝的。 半空中的攝影師(左)與阿湯哥(右) 這個驚險場面,從伊森看到云層閃電希望更改計劃開始進入一鏡到底的高難度拍攝狀態(tài)。攝影師首先必須跟蹤伊森轉(zhuǎn)身回到貨艙內(nèi)希望延后計劃,然后必須背身與阿湯哥一起往下跳,進行半空中的拍攝。 開跳時背身跳躍的攝影師以及高速往攝影鏡頭靠近的阿湯哥 —— 最近時阿湯哥離攝像機只有一米距離 由于阿湯哥正對鏡頭,往下跳之后最近只離攝影師1米的距離,然后攝影師迅速到他背后攝影他“進入”云層被電擊的片段。雖然熒幕上是進入云層,但實際上整個段落都是在阿聯(lián)酋的茫茫沙漠上拍攝的,阿湯哥甚至提到如果不是阿聯(lián)酋慷慨允許他們進行拍攝,制作團隊會不知道整個段落將如何是好。 進入整個動作場面的后半段時,鏡頭變成橫向紀錄伊森如何拯救在半空中昏迷的沃克。這兩位角色纏在一起的同時,攝影師也離他們距離很近,因此麥奎里在接受采訪時多次提到拍攝時大家都需要異常小心去避免演員和攝影師之間的空間位置,以防相撞。 似乎是為了讓這個片段的難度再升一級,拍攝團隊選擇在每天的傍晚,也就是每天拍攝效果最佳的時刻進行拍攝。也因為這個要求,每天可以進行拍攝的有效時間只有不超過3分鐘。而為了達到最佳效果,包括練習和實際拍攝,阿湯哥一共進行了106次跳躍! 近年來觀眾們對長鏡頭拍攝似乎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更敏銳的察覺,但似乎很少觀眾討論長鏡頭的使用是否得當,甚至很多拍攝團隊只是為了挑戰(zhàn)難度而進行一鏡到底的制作。在我看來,在往后的幾年內(nèi)《碟中諜6》的這個跳傘特效場面都會是長鏡頭動作場面的標桿。 樂在其中的阿湯哥... 從一方面講,動作戲是否成功至關(guān)重要的一個部分是如何把每個角色或者障礙物之間的幾何位置簡單地傳達到觀眾腦中。要知道,每次普通鏡頭之間的切換都代表著視角的切換,導(dǎo)致觀眾需要作出幾何位置的重新理解。這也是為什么長鏡頭在這個高跳低開場面中使用是那么的得當。在挑戰(zhàn)高難度的同時,由于視角是連貫的,作為觀眾的我們并不會有任何關(guān)于位置關(guān)系的困惑,同時還會由于與動作場面的接近得到更好的臨場感(被電擊后全場安靜也起到了同樣的效果,而且可以說收效奇佳)。 同時,這個高難度的動作場面也很好地詮釋了一個道理 – 電腦特效是否成功,完全取決于導(dǎo)演是否對觀眾眼睛的關(guān)注點有很好的了解。雖然是在阿聯(lián)酋的沙漠中拍攝,劇情實際上的發(fā)生地點是巴黎。但整個巴黎背景均是電腦特效的這個事實,卻一點都沒有讓觀眾們覺得有違和感,反而讓這一連串的動作場面制作質(zhì)量有所提升。歸根到底,這是因為制作團隊明白觀眾們的注意力不會在背景的巴黎鬧市上,而是在高速發(fā)生著的動作場面中。 怎么樣才算絕高的動作片制作質(zhì)量,《碟中諜6》這個高跳低開場面可以說是范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