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妍導讀 -qzclass- 我們全部的教育努力,是為了給孩子一個幸福的人生。 如果過早的給孩子的人格打上了焦慮的底色,一個從小在焦慮中長大的孩子,長大后還有快樂起來的能力嗎? 常常聽到有媽媽說:“我不會畫畫,不會唱歌,沒有運動細胞,讀書的時候成績也不突出,現在經濟條件也一般,我有什么可以給我的孩子?” 我回答:“你可以把你的快樂傳遞給孩子啊。” 就算我們沒有一樣可以“拼爹拼媽”的本領,但如果我們有積極樂觀的心態和堅持果敢的品格,那給予孩子的也是一筆很大的財富。 01 有了孩子后 你是否常常處于焦慮之中? 中國父母或多或少都有些焦慮癥,我表姐就是其中的一員。 她05年生下我侄兒七寶,從此加入焦慮父母的大部隊,沒回過頭。 ◆ 懷娃的時候,要吃好喝好,保證足夠的營養,還要定期檢查各種指標,生怕某一項異常; ◆ 生娃的時候,要給孩子定時喂奶,奶不夠還要考慮添加奶粉,買奶粉又要挑選國內的還是國外的......生怕影響孩子健康成長; ◆ 娃會走會跑會說話了,要給孩子報早教班,學習英語、智力開發......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去年,七寶小升初,表姐早就開始著急上火了。 給兒子報了很多補習班,到處打聽學校,焦慮得晚上都睡不好,生怕他考不上好學校 結果,七寶還真是很爭氣沒考上,聽說是因為在考試的時候緊張地差點暈倒。 這讓我覺得,父母的焦慮簡直是孩子的魔咒啊。 在家庭教育專家看來,父母內心的焦慮和浮躁,比起孩子學習上出現困難更可怕。 02 家長焦慮的幾種類型 套用托爾斯泰的名言,不焦慮的父母是相似的,而焦慮的父母各有各的焦慮。 而子女是焦慮傳遞的主要對象,也是父母焦慮的易感人群。 家長在面臨孩子的升學、課業、就業等各種問題而產生的壓力。 有種優秀叫“別人家的孩子”。 有的父母愛攀比,“你看看鄰居家的王哥哥,學習這么好演講還拿金牌,你再不努力就被社會淘汰了”。 總是在跟風,卻找不到最佳教育方法。 有的父母茫然無措,很迷茫不知道該怎么教育孩子,病急亂投醫別人干啥我也干啥,弄得自己團團轉。 要求完美,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有的父母追求完美,孩子在各方面都得出色,有點兒不好的就發愁。 還有的父母則“深謀遠慮”,我同事兒子剛出生,身高低于新生兒平均水平,于是她天天在愁萬一兒子矮,找不到老婆怎么辦? 天吶,有了孩子真的有一萬種焦慮的方法,不焦慮的好像都是假爸媽吧。 03 適度焦慮的正向作用 首先要說明,適度焦慮是件好事哦! 我們的祖先還是猴子的時候,正是因為怕寒冷才躲山洞,怕吃了生的拉肚子才發明用火,正是擔心第二天沒有吃的才開始儲存…… 焦慮是我們心中自我監控的朋友。如果我們把“朋友”的提醒當成一種建議,然后把處理問題的主動權留給自己,這樣,你就可以在和焦慮共存中不斷進步。 適度焦慮有助于我們解決問題,比如思考如何更有效地應對問題,重視困境,提防疏漏。 前提是:適度。適度焦慮,我們才會取得成功。 04 家長過度焦慮的后果 好的教育者,通常是肯定孩子,不會把焦慮傳遞給孩子。知道壓力和煩惱是生活的常態,而面對生活的壓力和煩惱,一件一件去解決就好了。 差的教育者面對孩子的錯誤,對他們大吼大叫、消極否定、諷刺挖苦。把焦慮傳遞給孩子,孩子承接著極大的痛苦。除了把自己的情緒宣泄完了,對于解決問題和煩惱沒有實質性的幫助。 當你看到孩子的成績焦慮時,請和孩子站在一起,打敗問題;而不是和問題站在一起,打敗孩子。 05 既然如此, 如何和焦慮相處呢? 接受焦慮,并從積極的方面看待它,就能和焦慮和平相處。 人們對待自認為不好的情緒,通常有兩種態度: 一種是總想盡量調節情緒,或者發泄,或者壓抑,總之想盡快改變它。 另一種是更專注于應對具體問題,把問題一個一個去解決。如果把注意力的焦點放在對付問題上,問題解決了,情緒問題通常也會緩解了。 06 父母的價值觀和方法論 是孩子成長的起點 曾經有一個讀者的留言讓糖糖一直記得:說孩子的起點各有各的判斷,但其實我認為父母的格局就是孩子的起點。孩子教育得起點,就是父母的處世態度和人生領悟。 也就是說,父母的整個人生,都在參與到對孩子的教育中來。 有能力的父母 有能力的父母,他們在把自己的價值觀和方法論傳給孩子的時候,往往他們自己就有能力,即使沒有這種能力,家庭富裕的父母,也會給孩子更高的起點和保護,所有對于的孩子的未來沒那么焦慮。 能力有限的父母 能力有限的父母,他們往往對自己的沒能力不自知,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到下一代身上,期望他們過上好的生活,完成自己沒有實現的目標。這種父母連自己都拯救不了,卻期望自己的價值觀和方法論影響孩子。 但是能力有限的父母也不全是這樣!他們當中有些人知道自己沒能力,知道自己沒有給孩子更高的起點和保護,帶著一份虧欠,但也對孩子多了一分理解。 他們推己及人,自己年輕時的壓力和煩惱讓他們多了一個角度去看待世界,他們在生活的細節方面更加的體諒孩子。 這種父母的關心往往體現在衣食方面,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只具備在這方面不虧待孩子的能力,至于其他方面他們盡全力給予支持。這不失為一個好父母。 教育孩子,要懂得執著地栽培自己 最理想的狀態——孩子懂的,我們懂;孩子不懂的,我們也懂,至少,我們要與孩子有交集。這個漫長的求索過程,既是為自己,也是為孩子。孩子的起點,是父母的肩膀。 所以,我敬重那些勤奮好學、不放棄自我成長的父母。 孩子最需要的是愛和安全。 和睦的夫妻關系,充滿愛的和睦環境,這個是除了父母之外的任何人都給予不了的,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心靈的富養。 父母平和的心態以及和睦的家庭氛圍能給到孩子最大的“定”。 這樣的家庭環境中走出來的孩子,性格好,身體好,有愛心,自信,學習有內驅力,主動性強。 他們耳濡目染到的,有父母的心態、情緒、性情以及人格魅力等無形的東西。哪怕父母沒有耀眼體面的工作與親自輔導孩子的技能,但父母的樂觀、努力、平和得心態,會帶給孩子無窮的力量,指引他們健康幸福地成長。 作者:糖糖,親子第一課堂簽約作者,文章首發于親子第一課堂。雖說“ 母愛天成 ”,但是育兒可能比你想象的復雜和具體。私人育兒師糖糖,專注家庭教育12年,資深兒童心理咨詢師,每天和您分享實用育兒知識,助力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做家長育兒路上的好幫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