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路透社7月22日報道,澳大利亞袋鼠是一種可愛溫順的動物,然而,近日專古學者一項最新發現顯示,袋鼠數百萬年前的祖先卻是十足的食肉動物,長著鋒利的犬齒,被稱為“殺手袋鼠”。![]()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研究小組稱,在昆士蘭州西北部挖掘出20多種不知名物種骨骼化石。7月12日,邁克爾·阿徹教授說,“在這些未知骨骼化石中,我們發現一種食肉型袋鼠,它們長著像狼一樣鋒利的牙齒,它們與現代袋鼠有一些區別,其前肢較長強有力,奔跑速度極快,不像現代袋鼠那樣蹦跳。” 脊椎動物古生物學者休·漢德說,“這種食肉型袋鼠生活于100-200萬年前,它與現代袋鼠相差很大。依據骨骼標本,我們發現這種遠古袋鼠口齒肌肉十分發達,它們絕不是食草型動物,它的鋒利牙齒可以撕開獵物的胸膛,咬碎獵物的骨頭。” 袋鼠可以分成兩個科,比較原始的鼠袋鼠科和比較進步的袋鼠科。鼠袋鼠科可以分成4個亞科,其中現存有兩個,為小型的雜食性動物。現存的亞科中最原始的是麝袋鼠亞科,仙村僅有1種,這也是體型最小的袋鼠,或者說是所有袋鼠中最象老鼠的,有個老鼠一樣的尾巴,并且并非跳躍行走。現存的其它成員都屬于鼠袋鼠亞科,是夜行性的小動物。已經滅絕的兩個亞科中的一個是balungamayines,這是一個非常多樣化的亞科,表現了一些鼠袋鼠和袋鼠的共同特征;另一個則是食肉袋鼠亞科propleopines。 食肉袋鼠亞科和鼠袋鼠科的其它成員顯著不同,除了以肉食為主以外,體型也很大,和袋鼠科的大型成員相仿而并非鼠袋鼠那樣的小型動物。食肉袋鼠中較早期的著名成員是Ekaltadera ima,這是身高1.5米的袋鼠,生活在漸新世到中新世。最后幸存的食肉袋鼠是Propleopus oscillans,站起來有2米高,到更新世晚期才滅絕,現在還不清楚其滅絕是在土著居民到來之前還是之后,也許最初的土著居民曾經將其訓練為“獵鼠”也不一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