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友邀 紹興十一年四月,南宋收三大將兵權,韓世忠、張俊任樞密使,岳飛任樞密副使,然后,三大將先后都參與到“謀反”案中 五月,韓世忠的部下胡紡告發,韓世忠的親信景著欲生事造反,陰謀迎韓世忠重新回淮東掌軍,景著被捕下獄 詔韓世忠聽候御前,隨時準備接受處分;委派張俊、岳飛赴楚州調查韓世忠參與謀反的證據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四十》.《宋史.卷三百六十五.岳飛》 十月,岳飛的部下王俊告發,岳飛的兒子岳云與岳飛的親信張憲通信,欲造反生事,陰謀迎岳飛重回鄂州掌軍,張憲、岳云被捕下獄 詔岳飛入大理寺配合調查張憲謀反案;委派張俊赴鄂州調查岳飛參與謀反的證據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四十三》.《宋史.卷三百六十五.岳飛》 紹興十二年十一月,殿中侍御使江邈告發張俊,上應天讖,位高權重,下有兩個干兒子坐擁重兵,很有可能謀反 張俊被奪職為散官,“罷為鎮洮、寧武、奉寧軍節度使,元醴泉觀使”~《宋史.卷三百六十九.張俊》 三大將都想謀反? 趙構是個被金人嚇破蛋……啊不,膽……啊不,就是蛋的昏君,卻不是傻子,他是怎樣才能在臨安安頓下來的,他自己心里很清楚,所以,趙構先保下了韓世忠,后保下了張俊 張憲被誣謀反,秦檜請趙構下詔令岳飛配合調查時,趙構說 趙構的意思很明顯,只要達到收兵權于朝廷的目的就行了,不要做的太過分 關于秦檜第二次任相以后的詔獄,趙構說 “比年以來,多是大臣便作已奉特旨,一面施行”~《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七十》 “名曰詔獄,實無詔旨”~《宋史.刑法志.二》 宋代史家筆下的岳飛案
徐夢莘作《會編》的思路是“各說異同,事有疑信,兼收并蓄,寧繁勿簡”,在寫到“張憲謀反、岳飛獄中受辱”這段時也實在抄不下去了,直指其為穢史
李心傳寫完岳飛冤案始末,略帶感情色彩地記錄了這段韓世忠與秦檜的對話,關于張憲謀反一事,秦檜說:張憲與岳云通信的書信雖然下落不明,但這件事“莫須有” 現代對這個“莫須有”的意思有三種理解,1.“難道沒有?”2.“可能會有”,3.斷句為“其事體莫,須有!”(可以判斷第三種說法只是附會,后面有史料證明) 可憐的老韓此時無權無勢,又拿什么來證明這件事并沒有呢? 呂中認為秦檜和張俊“不置之(岳飛)死地不止”,眾多或阿諛或脅迫之人便“附會其事,無所不至”。“莫須有”三字是秦檜用來敷衍老韓的托詞
對參與到制造這場冤案的酷吏們逃脫了正義的審判而感到十分惋惜 種種跡象表明,秦檜“片紙入獄”矯詔殺岳飛后倒逼趙構追認既成事實(移步相關問題下見我的答案) 然而,這伙人其實心里很虛 榜諭: 關于岳飛案,不許議論,不許上訴;各級官府不許受理與岳飛案相關的一切事宜
沒有口供,沒有物證,在只有一群秦檜自己找來的人證情況下,秦檜憑什么咬定“難道沒有”? “難道沒有”是反問句,按語境,韓世忠應該追問“何以莫須有”?而不是“韓世忠怫然曰: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老韓的意思是要么找出真憑實據,要么放人,你龜兒子說個“可能會有”就想殺老岳,天下人不服! 所以,具體在韓世忠與秦檜對話中的“莫須有”解釋為“可能會有”比較符合情理 看了@曉風2016.的回答,十八層地獄中的秦檜笑得合不攏嘴: 好孩子啊,俺當年也只敢硬著頭皮說個“莫須有”,然后搬出趙老九的名頭說“此上意也”,如今你倒編了一堆證據把岳飛的罪名給落實了,有種!果然是青出于藍,俺老秦家后繼有人啊…………敢問老弟是林姓一系還是王姓一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