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陰病有自我陽復的機會,可能會痊愈,也可能因陽氣回復過甚,而出現其他熱性病情。 原文: 傷寒,先厥后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 “傷寒,先厥后發熱,下利必自止”,厥陰傷于寒,先發冷且下利,這是寒邪郁遏厥陰相火,然后又發熱,發熱以后則下利止,這是因為厥陰相火之陽回復,經絡得溫而水得以控制,虛寒性的下利就會停止,病情趨于好轉;“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如果下利停止后又出現發熱,而且還有出汗現象,同時咽喉痹痛,即閉塞而痛,此非咽喉之病,而是厥陰陽復過甚,陽有余便是火,形成熱證,而反乘肺金(喉為肺之通道);“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如果僅僅發熱但無汗出,這時候有兩種可能:利止則痊愈;利不止,則拉出來的就不是稀大便,而是膿血,這時候下利的性質已經發生了變化,原來是寒利,發熱以后,現在下利就變成是熱傷陰絡,熱迫血行,導致大便膿血,這種情況就沒有喉痹現象,因為此時熱已下行,就不會影響上焦肺金系統了。 |
|
來自: 鑒益堂 > 《38[中醫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