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湯 炙甘草湯,中醫方劑名,別名復脈湯。為補益劑,具有益氣滋陰,通陽復脈之功效。主治陰血陽氣虛弱,心脈失養證。脈結代,心動悸,虛羸少氣,舌光少苔,或質干而瘦小者;虛勞肺痿。干咳無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氣,虛煩不眠,自汗盜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結,脈虛數。臨床常用于治療功能性心律不齊、期外收縮、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狀腺功能亢進等而有心悸、氣短、脈結代等屬陰血不足,陽氣虛弱者。 中文名 炙甘草湯 別名 復脈湯(《傷寒論》) 組成 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參 來源 《傷寒論》 分類 補益劑-氣血雙補 功用 益氣滋陰,通陽復脈,養血定悸 出處 《傷寒論》 屬性 中醫方劑名 收起 藥方歌訣 炙甘草湯參姜桂,麥冬生地與麻仁,大棗阿膠加酒服,虛勞肺痿效如神。 藥方組成 甘草、生姜、桂枝、人參、生地黃、阿膠、麥門冬、麻仁、大棗。 藥方用量 甘草(炙)12g,生姜(切)9g,桂枝(去皮)9g,人參6g,生地黃50g,阿膠6g,麥門冬(去心)10g,麻仁10g,大棗(擘)10枚。 藥方用法 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阿膠烊化,沖服。 藥方功用 益氣滋陰,通陽復脈。 藥方主治 ①陰血陽氣虛弱,心脈失養證。脈結代,心動悸,虛羸少氣,舌光少苔,或質干而瘦小者。 ②虛勞肺痿。干咳無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氣,虛煩不眠,自汗盜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結,脈虛數。 藥方方義 炙甘草湯 本方是《傷寒論》治療心動悸、脈結代的名方。其證是由傷寒汗、吐、下或失血后,或雜病陰血不足,陽氣不振所致。陰血不足,血脈無以充盈,加之陽氣不振,無力鼓動血脈,脈氣不相接續,故脈結代;陰血不足,心體失養,或心陽虛弱,不能溫養心脈,故心動悸。治宜滋心陰,養心血,益心氣,溫心陽,以復脈定悸。方中重用生地黃滋陰養血為君,《名醫別錄》謂地黃“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益氣力”。配伍炙甘草、人參、大棗益心氣,補脾氣,以資氣血生化之源;阿膠、麥冬、麻仁滋心陰,養心血,充血脈,共為臣藥。佐以桂枝、生姜辛行溫通,溫心陽,通血脈,諸厚味滋膩之品得姜、桂則滋而不膩。用法中加清酒煎服,以清酒辛熱,可溫通血脈,以行藥力,是為使藥。 配伍特點 諸藥合用,滋而不膩,溫而不燥,使氣血充足,陰陽調和,則心動悸、脈結代,皆得其平。 運用方法 本方為陰陽氣血并補之劑。臨床應用以脈結代,心動悸,虛羸少氣,舌光色淡少苔為辨證要點。 加減化裁 方中可加酸棗仁、柏子仁以增強養心安神定悸之力,或加龍齒、磁石重鎮安神;偏于心氣不足者,重用炙甘草、人參;偏于陰血虛者重用生地、麥門冬;心陽偏虛者,易桂枝為肉桂,加附子以增強溫心陽之力;陰虛而內熱較盛者,易人參為南沙參,并減去桂、姜、棗、酒,酌加知母、黃柏,則滋陰液降虛火之力更強。 禁忌介紹 虛勞肺痿屬氣陰兩傷者,使用本方,是用其益氣滋陰而補肺,但對陰傷肺燥較甚者,方中姜、桂、酒減少用量或不用,因為溫藥畢竟有耗傷陰液之弊,故應慎用。 藥方附注 附方 加減復脈湯 組成 炙甘草、干地黃、生白芍各18g,麥冬(不去心)15g,阿膠、麻仁各9g。 用法 上以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功用 滋陰養血,生津潤燥。 主治 溫熱病后期,邪熱久羈,陰液虧虛證。身熱面赤,口干舌燥,脈虛大,手足心熱甚于手足背者。 出處 《溫病條辨》 化裁方鑒別 本方由炙甘草湯(復脈湯)加減而成,故名之。因溫病后期,熱灼陰傷,故去益氣溫陽之參、棗、桂、姜,加養血斂陰之白芍,故全方重在滋液斂陰而復脈,它與炙甘草湯同一“復脈”中而有溫涼通斂之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