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可轉載不可剽竊! 金匱要略釋義與方解(21)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第十一(上) 王東海 【原文】肺中風者,口燥而喘,身運而重,冒而腫脹。 【注釋】原按:“身運而重”當是“頭運而重”,“冒而腫脹”當是“冒風而腫脹”。 肺主氣,為金臟,外合皮毛。肺中風邪,風為陽,能耗液;肺司呼吸,秉下降之常,故口燥而喘。肺主天氣,頭亦主天氣,肺為風中則氣傷而上逆,頭運(搖晃)而身重也。肺中風邪,外應皮毛之氣不行,冒風則氣聚而成風水腫脹也。 【原文】肺中寒,吐濁涕。 【注釋】食入于胃,由脾氣輸化而上歸于肺,肺主布散下降而歸膀胱。肺為寒中,則功用全失,寒性粘滯,氣聚而液不行。肺開竅于鼻,故濁從鼻出為涕也。 【原文】肺死臟,浮之虛,按之弱如蔥葉,下無根者死。 【注釋】浮之虛,氣脫于外;按之弱,氣損于內;下無根者,根氣已離,不能復續,故曰死。 【原文】肝中風者,頭目瞤,兩脅痛,行常傴,令人嗜甘。 【注釋】肝為風木之臟而主筋,其經與督脈會于顛,開竅于目。風中于肝,故頭目瞤動(瞤[shùn],瞤動:肌肉掣動);兩脅乃肝經循行之部,肝病則氣機不行而作痛則傴行。肝木之邪犯土,土虛則求其助,故嗜甘也(甘入脾土)。 【原文】肝中寒者,兩臂不舉,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轉側,食則吐。 【注釋】肝為將軍之官,其志怒,其氣急,惡抑郁,喜條達。肝中于寒,不能遂其條達而太息;其經循兩脅,牽引胸痛而不得轉側也;肝寒傳胃則胃氣不得下行,故食則吐也。 【原文】肝死臟,浮之弱,按之如索不來,或曲如蛇行者,死。 【注釋】肝脈當微弦,弱者弦之反象,為肝氣虛,不能施展其曲直之用,按之則如索之勁而無和緩之胃氣,而有但去不來或曲如蛇行,而無和緩之真臟脈也,故曰死。 【原文】肝著之病,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欲飲熱,旋覆花湯主之。 【注釋】著者,駐也,乃肝部之氣停著不行,故常欲人蹈其胸以暢其氣,但亦非實邪,其休作有時;在未苦之時,欲飲熱者,凡著而不移者,為陰,熱者為陽,陽能勝陰也。 【原文】旋覆花湯 施覆花三兩、青蔥十四莖、新絳少許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方解】旋覆花苦辛咸,苦辛能開通氣機,花主散以通絡;青蔥辛涼,善通肝絡;新絳亦活血通絡之品,使著者行之之義也。 【原文】心中風者,翕翕發熱,不能起,心中饑,食即吐。 【注釋】原按:此條文義不屬,必是錯簡。不釋。 【原文】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狀,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譬如蟲注,其脈浮者,自吐乃愈。 【注釋】心為火臟,寒中于心則火熱內郁,則如啖蒜之感。若心陽素虛者,則寒入而病劇,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如蟲蛀之隱約流連不已;脈浮者,寒有向外欲出之勢,自吐乃愈。 【原文】心傷者,其人勞倦即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煩、發熱,當臍跳動,其脈弦。 【注釋】人身之陽氣,皆心所主,心體陰而用陽,心傷則體用皆虛,小勞易倦,勞則陽氣升浮于上,則頭面赤。陽浮于上,則陰凝于下而重也。心血少,則陽熱自盛,故心痛而煩熱也;當臍跳動者,心為脾之母,心傷則脾土無以資生而自虛,則腎水無制而乘心體之虛而上干;其脈弦者,弦為陰脈,又主飲邪。 【原文】邪哭則魂魄不安,氣血少也。氣血少者屬于心,心氣虛者,其人則畏,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陰氣衰者為癲,陽氣衰者為狂。 【注釋】原按:陰氣衰者為“癲”之“癲”字,當是“狂”字,陽氣衰者為“狂”之“狂”字,當是“癲”字。《黃帝內經》曰:“重陽者狂,重陰者癲也”。 心主一身正陽之氣,陽氣者,神也。神乃陽氣精華結構而成,但賴陰精以守之,才能安其舍宇。神者以血為體,以氣為用,體用不失則神明不亂;氣血不虛則神氣自豪。心傷則氣血虛弱則神自怯,而陰精之守乏力,因之陽神散漫,則左股之肝魂、右肱之肺魄而妄動不安,不能主持正常之功用無故而邪哭,總由肺氣肝血皆少,若正陽壯盛,陰邪潛消,何懼之有!衰則神怯而生畏,在陰陽二者,互為勝負,或因人事而五志過極則陰陽各造其偏。若心陽衰者,則陰邪擾之,則神明不能自主,則為“癲”,若心血不足而陽邪獨亢,而神無陰精以守之,不能制躁越則為狂也。 【原文】心死臟浮之實如丸豆,按之益躁疾者死。 【注釋】浮之實如丸豆,按之益躁疾者,脈無和緩,真臟脈見,故主死。 討論交流請加作者微信:w15973406013 本公眾號歷史消息查閱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