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永是南朝和尚,是王羲之的嫡系七世孫,書法深得王右軍真傳,也是“二王”家法的重要傳承人。 他練書刻苦而又堅持不懈,退筆成冢,在我國書法史上是繞不過去的一代大家。 智永法師書法不事創新,只傳家法,而用功最勤。其書筆法正宗,結構嚴謹,書風溫雅清勁,中規中矩又融會貫通。
他兼善真草,他的草書秀逸靈動、中和溫潤;真書用筆遒勁,藏頭護尾,飽滿端莊、點畫潔凈、結構整齊肅穆、含蓄而有韻律、風韻和美、外秀內勁。
唐 張懷瓘《書斷》云:“智永師遠祖逸少,歷紀專精,攝齊升堂,真、草惟命。夷途良轡,大海安波,微尚有道之風,半得右軍之肉。兼能諸體,於草最優。氣調下於歐、虞,精熟過于羊、薄?!?/p> 張懷瓘將古今善書法者分成三品:神品、妙品、能品。智永的行書入能品,隸書、章草、草書皆入妙品。
智永真跡多為千字文,前人評其書,“智永得右軍之肉”。其《真草千字文》既有真書,又有草書,因而是我們學習王羲之筆法的橋梁。
《真草千字文》是他最經典的作品之一。從這幅作品里可以看到楷行草筆法的融會貫通,其線條胞滿,筆意飛動,運筆,結構技巧都十分精熟。
此品章法獨特,乃用楷草隔行相間的方法書寫,右楷左草,一靜一動,和諧生動,相應成趣。 楷書端莊整肅,草書字字獨立,能反映出傳上遞下的筆勢往來及字里行間似欹反正、引上牽下的氣韻關系。
端莊的楷書中穿插著疏密、粗細、長短、俯仰的草書,使得整篇《千字文》章法氣韻生動,耐人尋味。
正因為智永禪師的努力,二王一脈的書法傳承不失,至初唐虞世南得其傳授,影響書壇,開唐代書壇繁盛之局,張旭、顏真卿皆受其益。甚至之后的整個書法史均感其遺澤。
因此,永禪師的書法有二王面目,而自然爛漫,精熟至極,其生活經歷的不同,自然會有不同的精神氣質。他對書法史的貢獻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
并且,歷史上對智永的書法有很多評價。
都穆《寓意編》云:“智永真草千文真跡,氣韻飛動,優入神品,為天下法書第一”;
李嗣真的《書后品》就認為“智永精熟過人,惜無奇態。” 對此,蘇軾《東坡題跋》另有一說:“永禪師書骨氣深穩,體兼眾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如觀陶彭澤詩,初若散緩不收,反復不已,乃識其奇趣。” 蘇軾又說:“永禪師欲存王氏典型,以為百家法祖,故舉用舊法,非不能出新意求變態也。然其意已逸於繩墨之外矣。云下歐、虞,殆非至論。若復疑其臨仿者,又在此論下矣。”
世人對智永書法說法不一。一方面智永寫的水平確實高,另一方面缺乏創新。從時代來看,當時智永是由魏晉的“韻”到隋唐的“法”過渡時期的代表人物,傳承的意義和成就在我看來是大于他本人的書法水平的,智永擅長是草書,隋煬帝曾評價“智永得右軍肉”就是最好的寫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