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學醫廢人,學將廢兵。匪學無獲,學之貴精。鑒彼覆車,借其前旌。青山綠山,畫本分明。集“武案”。 【譯文】 學醫會造成病患的傷殘,學兵會造成士兵的死亡。但如果因此都不學,則將一無所獲。應該追隨別人的腳步,汲取別人的經驗,才能發揮所學。 862、項梁 司馬師 【原文】 項梁嘗殺人,與籍避仇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梁下,每有大繇役及喪,梁常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子弟,[邊批:知兵者無處非兵法。]以知其能。后果舉事,使人收下縣,得精兵八千人。部署豪杰為校尉、侯、司馬。有一人不得官,自言,梁曰:“某時某喪,使公主某事,不能辦,以故不任公。”眾乃皆服。 【譯文】 秦朝末年時,項梁(曾多次與秦軍對抗,后為秦將章邯所敗)是楚將項燕的兒子,曾經殺人,和哥哥的兒子項籍(即項羽)為了躲避仇家,在吳國定居。吳國的賢士大夫多出自他的門下。遇有重大的徭役或是喜慶喪事,也多半是由項梁主辦。項梁暗中以兵法的原理和規則管理門下子弟。眾人都知道項梁的才學。 后來陳涉(秦人,名勝)起兵抗秦,項梁便召集往日認識的豪杰官吏,告訴他們起事的計劃,委派吳國的士大夫,收編各縣的人馬,共得精兵八千人。又選派豪杰人士為軍官,并讓他們分別擔任校尉、侯、司馬。 有一個人沒有分配到官職,便提出異議,項梁說:“有一天某家有喪事,要先生幫忙,結果先生沒能盡力,所以不能派你為官。”眾人一聽,都佩服項梁的以才用人,而且對眾人才能早已胸有成竹。 司馬師(三國魏人,司馬懿長子,字子元)暗中結交栽培一批死士,人數大約有三千人,散居各地。某日快天亮時,司馬師下令各地死士集合,一天之內便全部集合完畢,卻沒有人知道這些人是從哪里來的。 863、李綱 【原文】 李綱云,古者自五、兩、卒、旅,積而至于二千五百人為師,又積而萬二千五百人為軍,其將、帥、正、長皆素具。故平居恩威,足以相服;行陣節制,足以相使。若身運臂,臂使指,無不可者,所以能御敵而成功。今宜法古,五人為伍,中擇一人為伍長;五伍為甲,別選一人為甲正;四甲為隊,有隊將正副二人;五隊為一部,有部將正副二人;五部為軍,有正副統制官;節制統制官有都統,節制都統有大帥。皆平時選定,閑居則閱習,有故則出戰,非特兵將有以相識,而恩威亦有以相服。又置賞功司,凡士卒有功,即時推賞,后有不實,坐所保將帥;其敗將逃卒必誅,臨陣死敵者,寬主帥之罰,使必以實告而優恤之。又納級計功之法,有可議者,如選鋒精騎,陷陣卻敵。神臂弓、強弩勁弓射賊于數百步外,豈可責以斬首級哉?若此類,宜令將帥保明,全軍推賞。 [評] 其法本于《管子》,但彼寄軍令于內政,猶是“井田”遺意,此則訓練長征,尤今日治兵第一務。 【譯文】 李綱說:古時軍隊以每五百名士兵編為一旅,每二千五百名士兵編為一師,又以每一萬二千五百人編為一軍,每軍各有正、副將帥一名,士兵感于平日將帥的督導、照顧,因此太平時能服從將帥命令,作戰時能遵行將帥指揮,就好像身體運用手臂,手臂驅使手指一般,沒有不能執行的命令,所以能成功的抵御敵人。 今天我們也應當效法古制,每五人編為一伍,選擇其中一人為伍長;合五個伍為一甲,再另選一人為甲長;四甲為一隊,設有正,副隊長各一人;五隊為一部,有正副部將二人;五部為一軍,有正副統兵官。統兵官上有都統,大帥。這些將帥,在太平時就要事先擇定,閑暇時要經常校閱士兵,舉行演習,遇有事故,就率兵出戰。如此一來,不但將卒間彼此熟悉陣式的排列,而身為將領更可以威嚴,恩德使士兵感佩、服從。 另外可設置專門掌管功賞的官吏,凡是士卒有功,就立即推薦行賞;但若有虛報戰功,連帶將帥一并受罰。作戰失敗的將軍,臨陣脫逃的士兵一律格殺。另有一種情形是即使戰敗,但士卒仍能奮勇御敵,至于不屈者,將帥免受戰敗之罪,而為國犧牲的士兵,按他的表現從優撫恤。 至于古制中有按斬敵人首級計功的方法,我認為有值得議論的地方。如果挑選精銳士卒沖鋒陷陣,當然能斬殺敵首。,但若是神箭手,在數百步外射殺敵人,怎能要求他砍下敵人首級呢。類似這種情形,就該由各軍帥依當時戰況予以推薦表彰。 [評譯] 這種方法,原是以《管子》一書為藍本。不過《管子》的主張是寓軍令于內政,仍然有井田制度的痕跡。李綱的這個說法,重點在訓練將士長征慣戰,可說是今日整軍備戰的第一要務。 864、李綱 【原文】 李綱請造戰車,曰:“虜以鐵騎勝中國,其說有三:而非車不足以制之,步兵不足以當其馳突,一也;用車則馳突可御,騎兵、馬弗如之,二也;用車則騎兵在后,度便乃出,戰卒多怯,見敵輒潰,雖有長技,不得而施,三也。用車則人有所依,可施其力,部伍有束,不得而逃,則車可以制勝明矣。 靖康間,獻車制者甚眾,獨總制官張行申者可取。其造車之法:用兩竿雙輪,推竿則輪轉;兩竿之間,以橫木筦之,設架以載巨弩;其上施皮籬以捍矢石,繪神獸之象,弩矢發于口中,而竅其目以望敵;其下施甲裙以衛人足;其前施槍刃兩重,重各四枚,上長而下短,長者以御人也,短者以御馬也;其兩旁以鐵為鉤索,止則聯屬以為營。其出戰之法:則每車用步卒二十五人,四人推竿以運車,一人登車望敵以發弩矢,二十人執牌、弓弩、長槍、斬馬刀,列車兩旁。重行,行五人,凡遇敵,則牌居前,弓弩次之,槍刀又次之。敵在百步內,則偃牌,弓弩間發以射之;既逼近,則弓弩退后,槍刀進前,槍以刺人,而刀以斬馬足;賊退,則車徒鼓噪,相聯以進,及險乃止。以騎兵出兩翼,追擊以取勝。其布陣之法,則每軍二千五百人,以五分之一,凡五百人為將佐衛兵及輜重之屬。余二千人為車八十乘,欲布方陣,則面各用車二十乘,車相聯,而步卒彌縫于其間,前者其車向敵,后者其車倒行,左右者其車順行,賊攻左右而掩后,則隨所攻而向之,前后左右,其變可以無窮,而將佐衛兵及輜重之屬,皆處其中,方圓曲直,隨地之便,行則鱗次以為陣。止則鉤聯以為營,不必開溝塹,筑營壘,最為簡便而完固。” [先臣余子俊言] 大同宣府地方,地多曠衍,車戰為宜。器械干糧,不煩馬馱,運有用之城,策不飼之馬。”邊批:二句盡車之利。 因獻圖本,及兵部造試,所費不貲,而遲重難行,卒歸于廢。故有“鷓鴣車”之號,謂“行不得”也。夫古人戰皆用車,何便于昔而不便于今?殆考之未精,制之未善,而當事者遂以一試棄之耳。且如秦筑長城,萬世為利;而今之筑堡筑垣者,皆云沙浮易圮。趙充國屯田,亦萬世為利;而今之開屯者,亦多筑舍無成。是皆無實心任事之人,合群策以求萬全故也!法曷故哉?嗚呼!茍無實心任事之人,即盡圣祖神宗之法制,皆題之曰“鷓鴣”可也! 【譯文】 李綱建議朝廷建造戰車,說:“胡人以騎兵戰勝中國,原因有三,而不論哪個原因,只有戰車才能制服胡人:我軍步兵行進的速度趕不上胡人騎兵的快速,這是戰敗的原因之一;但戰車速度快,可攻可守,騎兵沒有這項優點,我軍騎兵的速度,馬上的戰技不如胡人,這是戰敗的第二個原因;但用戰車,我軍騎兵就可審度戰場上形勢的許可機動出擊,我軍士兵還未作戰,就已心生畏懼,遇上敵兵,往往不戰而敗,即使有好的戰技,也無法施展,這是戰敗的第三個原因。但使用戰車,士兵在心理上就有所憑恃,同時以戰車可快可慢的速度,也能發揮約束軍紀,防止士兵臨陣脫逃的功效。如此看來,戰車能克敵致勝的道理就很清楚了。 靖康年間,呈獻戰車式樣圖的人很多,但只有總制官張行申所呈的車圖最值得采用。他造車的方法,是用兩根各有雙輪的長竿,推動長竿,車輪就能轉動,兩竿之間用橫木相連,再在橫木上架設巨型大弓,大弓外罩皮帳,用來抵擋敵人的弓箭,皮帳上繪有彩色神獸圖案,圖案上的獸嘴是發射弓矢的所在,圖案上的眼睛,可以用來觀察敵人動向,戰車下方的鐵甲,是用來保護士兵的雙腳。 另外,在戰車前方的兩側上下各裝設有長短兩支槍,上長下短,長槍用來對付人,短槍用來對付馬。戰車的兩側裝設鐵鉤,不作戰時,可以用鐵鉤連結其他戰車,聯結成臨時軍營。出戰的陣法是,每輛戰車配備士兵二十五人,其中四人負責推動長竿,轉動車輪。一人站在車頂了望敵軍,指揮弓矢發射的方向,其余二十人分別持盾牌、弓箭、長槍,及斬馬刀,排列在戰車兩側。每五人為一列,每側各兩列。遇到敵兵,最前排是盾牌兵,其次是弓箭排,再后是槍刀排。敵兵在百步之內,就用盾牌為掩護,弓箭排射箭。敵人逼近后,弓箭排后退,刀槍排上前,長槍刺人,短刀砍馬。敵兵后退就推車大喊前進,如果碰到狹窄陡峻的地形,就停止前進,命騎兵從兩側出擊求得勝利。 布陣的方法是,每軍有二千五百人,其中五分之一是將佐、衛兵、及后勤補給兵,其余二千人分乘八十輛戰車,排列成一個方陣形,每面都有二十輛戰車,車車相連,士兵就在車與車的間隔中行進,前排戰車向前攻,后排戰車向后攻,左右也各往外推,隨敵人進攻的方位而防守,可以作多樣的變化,而將領,衛兵及后勤兵都在方陣中,這方陣也可隨地形而稍成圓曲狀,行進時陣中的步兵可再排列陣式,休兵時聯結各車圍成營地,不必再另行挖溝塹,筑營壘,最是方便堅固。 [余言譯文] 前朝大臣余子俊說,大同宣撫地方,地勢平坦空曠,最適宜用戰車作戰。作戰時所需要的武器糧餉也不用靠馬匹馱負,能運送有用的物資,卻不須為喂馬而煩心。 按照呈獻戰車式樣圖,兵部造出樣車,花錢不少,行動笨重,廢棄不用,最后樣車得到個“鷓鴣車”的外號。所謂“鷓鴣”,就是“行不得也”的意思。 古人作戰都用戰車,為什么古人最有效的戰爭利器,卻不適用于今天呢,我認為大概是考證得不夠精確,制作得不夠精良。而負責其事的人以一概全,一次不適用,就再也不愿嘗試。 就以秦始皇筑長城來說,萬世都能蒙受長城御敵的好處,但今天我們所筑的城堡,修的城墻,都像沙土般容易傾毀;趙充國的屯田法,成為后代屯田的典范,但今天我們的屯田政策,除了蓋了幾間房舍外,再看不到其他的建樹。這些都是沒有真心做事,想集思廣益以求萬全的人。唉,如果人沒有一顆想做事的心,即使是圣人的法制,也都可以題上“鷓鴣”二字了。 865、吳玠 吳璘 【原文】 吳玠每戰,選勁弓強弩,命諸將分番迭射,號“注隊矢”,連發不絕,繁如雨注,敵不能當。 吳璘仿車戰馀意,立“疊陣法”,每戰以長槍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強弓,次強弩跪膝以俟,次神臂弓,約賊相搏,至百步內,則神臂先發,七十步,強弓并發。次陣如之,凡陣,以拒馬為限,鐵鉤相連。傷則更代之,遇更代則以鼓為節。騎為兩翼蔽于前,陣成而騎退,謂之疊陣。戰士心定,則能持滿,敵雖銳,不能當也。 [述] 璘著《兵法》二篇,大略謂,金人有四長,我有四短。當反我之短,制彼之長。四長曰騎兵,曰堅忍,曰重甲,曰攻矢。吾集番、漢所長,兼收而用之:以分隊制其騎兵,以番休迭戰制其堅忍,以勁弓強弩制其重甲,以遠克近、強制弱制其弓矢。布陣之法,則以步軍為陣心,翼以馬軍,為左右肋,而拒馬布兩肋之間。 【譯文】 宋朝人吳玠(字晉卿,謚武定)每次作戰前,都要仔細挑選弓箭,再命諸將輪流舉射,把這種強勁的弓箭取名為“注隊矢”。這種“注隊矢”能連續發射不間斷,箭一射出看起來就像傾盆大雨一般,使敵人沒有招架還擊之力。 吳璘(吳玠的弟弟,字唐卿,謚武順)保留古代戰法的精髓,研究出一種“壘陣法”,每次作戰時,就把長槍兵列在兵陣最前排,坐下后就不許再站起來;第二排是射程最遠的強弩,第三排則是次強弩,都必須以跪姿等待敵人的進攻;然后就是神箭手,責任是準確地射中敵人,與敵人交戰時,就照上面的順序發射。 百步之內由神射手先射,七十步之內由所有的弓箭手一起射,為了阻擋敵人騎兵,陣前設置拒馬、鐵鉤。如果有人受傷,就要更代,更代以鼓聲為信號,這時兩翼的騎兵上前掩護。完成更代后騎兵才退下,這就叫“壘陣”。由于戰士對這陣法深具信心,因此對敵時都能勇猛奮戰,任何強敵都無法對抗。 [述譯] 吳璘曾著有《兵法》兩篇,內容大意是說: 金人有四長,我軍有四短,所以我軍應該用四短反制金人四長。所謂四長是:騎兵,堅忍,重甲,弓矢。我軍應該兼采敵我雙方的優點,加以靈活運用。例如分散部隊來牽制敵人騎兵,要士兵輪番交替休息,上陣以消耗敵人堅忍的體力,使用勁弓強弩來對付敵人的盔甲,遠攻近守使敵人弓矢無法發揮,布陣的方法,是以步兵為兵陣的核心,以騎兵為兩翼,有如人的左右肋骨,最后再把拒馬設置在兩肋骨之間。 866、郭固 【原文】 熙寧中,使六宅使郭固等討論“九軍陣法”,著之為書,頒下諸帥府,副藏秘閣。固之法:“九軍共為一營陣,[行則為陣,住則為營。]以駐隊繞之。若依古法,人占地二步,馬四步,軍中容軍,隊中容隊,則十萬人之陣,占地方十里余,天下豈有方十里之地,無丘阜溝澗林木之礙者?兼九軍共以一駐隊為籬落,則兵不復可分,如九人共一皮,分之則死,此正孫武所謂“縻軍”也。予再加詳定,謂九軍當使別自為陣,雖分列左右前后,而各占地利,以駐隊外向自繞,縱越溝澗林薄,不妨各自成營,金鼓一作,則卷舒合散,渾渾淪淪,而不可亂。九軍合為一大陣,則中分四衢,如“井田”法,九軍皆背背相承,面面相向,四頭八尾,觸處為首。” 上以為然,親舉手曰:“譬如此五指,若共為一皮包之,則何以施用。”遂著為令。 [出《補筆談》。] 【譯文】 熙寧年間,宋神宗命六宅使郭固研究“九軍陣法”,最后寫成兵書,各帥府各有一本,副本典藏于秘閣。郭固研究后提出以下的意見: 九軍共組成一個營陣,陣外以駐隊環繞。如果依照古法計算,每人的間隔距離是兩步,每匹馬的間隔距離是四步,每個軍彼此重疊,每個隊彼此重疊,那么十萬人的陣式,占地邊長十多里,天底下哪有一處占地十多里,而沒有任何溝澗、樹林橫阻其間的平坦戰場呢?再者,九個軍共同被一個駐隊所包圍,陣式根本無法展開,就好比九個人共同擁有一層皮,分割后九個人都活不了,這就是孫武兵法上所謂將帥指揮不當的“縻軍”。 我再三的研究,認為九個軍應該各自組成一軍陣,軍與軍之間有前后左右的排列,每軍可以各自選擇自認為有利的地形,每軍面向外扎營。至于橫梗在營區的溝澗、林木,或自行繞越,或自行克服。 一旦鳴金或擊鼓,九軍就隨號令各自離散或集合,乍看似乎一片忙亂,事實卻是亂中有序,九軍各有歸屬,九軍聚合就成為一個井字形的大軍陣,其間用四條走道區隔,九軍彼此間背靠背、面對面,四頭八尾,不論敵人從哪個方向進攻,受攻擊的一方就是陣首。 神宗看完后,認為頗有道理,便舉起自己的手說:“就好像這五根手指,若是用一張皮將這五根手指緊緊包住,哪一根手指能動呢?” 于是下令推行這個陣法。 867、張威 【原文】 張威自行伍充偏裨。其軍行,必若銜枚,寂不聞聲,每戰必克,金人憚之。荊鄂多平野,利騎不利步。威曰:“彼鐵騎一沖,則吾技窮矣。”乃以意創“撒星陣”,分合不常,聞鼓則聚,聞金則散,每騎兵至則聲金,一軍輒分數十族。金人隨分兵,則又趨而聚之,倏忽間分合數變,金人失措,然后縱擊之,以此輒勝。 [注] 威臨陣戰酣,則兩眼皆赤,時號“張紅眼”云。 【譯文】 宋朝人張威(字德遠)行軍時,每每混入士卒的隊伍中督責軍紀。士兵們都好像咬住筷子一樣,全軍鴉雀無聲。每戰必勝,金人聞風喪膽。 荊、鄂地方多平原,適合騎兵而不利步兵作戰,因而張威擔心:“金人鐵騎來攻,那我軍豈不是只有挨打的份?”于是獨創“撒星陣”,是一種分合無常的戰法。聽到鼓聲就集合,聽到鉦聲就散開。迎戰騎兵時先鳴鉦,軍隊分為幾十簇,金人只好跟著分散兵力;這時擊鼓聚兵。瞬間分合,變化莫測,把金人打得無還手之力,因而宋軍連戰連勝。 [注譯] 每當戰事進行到最激烈時,張威兩眼發紅,當時人稱“張紅眼”。 868、戚繼光 【原文】 戚繼光每以“鴛鴦陣”取勝。其法:二牌平列,狼筅各跟一牌;每牌用長槍二支夾之,短兵居后。遇戰,伍長低頭執挨牌前進,如已聞鼓聲而遲留不進,即以軍法斬首。其余緊隨牌進。交鋒,筅以救牌,長槍救筅,短兵救長槍;牌手陣亡,伍下兵通斬。 【譯文】 明代大將戚繼光經常靠“鴛鴦陣”取勝。所謂“鴛鴦陣法”,是兩名盾牌兵并排在陣前,盾牌兵之后各有一名狼筅“兵器名”兵,二名手持長槍的士兵分列在盾牌兵的兩旁,最后一排則是短刀兵。 作戰時,盾牌兵手持大盾牌低頭向前挺進,如果聽到擊鼓前進的號令,卻遲疑退縮,就以軍法論斬,其余士兵緊隨盾牌兵之后,雙方正式交戰時,狼筅兵負責保護盾牌兵,長槍兵負責支援狼筅兵,短刀兵負責支援長槍兵。一旦盾牌兵陣亡,那么盾牌兵之后的包括狼筅兵,長槍兵,短刀兵一律處斬。 869、郭登 【原文】 定襄侯郭登,智勇兼備,一年百戰,未嘗挫衄。以已意設為“攪地龍”、“飛天網”:鑿深塹,覆土木,人馬通行,如履實地;賊入圍中,令人發其機,自相擊撞,頃刻十余里皆陷。 [議] 今其法想尚存,何不試之? 870、趙遹 【原文】 政和中,晏州夷酋卜漏反。漏據輪囤,其山崛起數百仞,林箐深密;壘石為城,外樹木柵,當道穿坑井,仆巨木卉,布渠答,夾以守障。官軍不能進。時趙遹為招討使,環按其旁,有崖壁峭絕處,賊恃險不設備,又山多生猱;乃遣壯丁捕猱數千頭,束麻作炬,灌以膏蠟,縛之猱背。于是身率正兵攻其前,旦夕戰,羈縻之。而陰遣奇兵,從險絕處負梯銜枚,引猱上,既及賊柵,出火燃炬,猱熱狂跳,賊廬舍皆茅竹,猱竄其上,輒發火,賊號呼奔撲,猱益驚,火益熾,官軍鼓噪破柵。遹望見火,直前迫之,前后夾攻,賊赴火墮崖,死者無算。卜漏突圍走,追獲之。 [述評] 鄧艾自陰平襲蜀,行無人之地七百余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其功甚奇,而其事甚險,夫計程七百,非一日之行也;鑿山構閣,非一日之功也。即平日不知儆備,而臨時豈無風聞,豈皓等蒙蔽,庸禪怡堂,如所謂置羽書于堂下者乎?不然,艾必無幸矣!趙遹之用猱,出于創奇,亦由賊不設備而然,故曰:“憑險者固,恃險者亡。” 李光弼軍令嚴肅,雖寇所不至,警邏不少懈,賊不能入,如是則必無陰平、輪囤之失矣。 《元史》:金人恃居庸之塞,冶鐵錮關門,布鐵蒺藜百余里,守以精銳。元祖進師,距關百里,不能前。召扎八兒問計,對曰:“從此而北,黑樹林中有間道,騎行可一人,臣向嘗過之,若勒兵銜枚以出,終夕可至。”元祖乃令扎八兒輕騎前導,日暮入谷。黎明諸軍已在平地,疾趨南口。金鼓之聲,若自天下。金人猶睡未知也。比驚起,已莫能支。關門既破,中都大震,金人遂遷汴。夫以極險之地,迫于至近而金不知備,此又非陰平之可比矣! 【譯文】 宋徽宗政和年間,晏州土酋卜漏造反。卜漏占據輪囤為盤據地,輪囤位在高數百仞的高山上,林木茂盛,他用山石圍成城墻,外圍再設置木柵,山道中除埋設陷阱外,另外更散置巨大的棕櫚木及鐵蒺藜,做為抵御官軍圍剿的屏障。 官軍面對陡峭的山勢、重重的路障,全都束手無策。當時趙遹(徽宗時官兵部尚書)奉命招討。趙遹環看輪囤周圍的地形,發現輪囤有一面全是峭壁,陡峭的崖壁,使得賊兵恃險而不設防,又發現山中有許多猿猴,于是心生一計,命士兵捕捉好幾千頭猿猴,捆扎麻草、淋上油膏,綁在猿背上。 趙遹一方面親自率兵攻打賊人前寨,牽制賊兵注意,另外卻暗中派兵帶著猿猴由峭壁攀巖而上。等爬上囤頂后,就點燃猿背上的麻草,猿猴受不了火燒的疼痛,叫跳狂奔,賊人的屋舍多是茅、竹等建材所搭建,猿猴在屋舍間竄上跳下,于是引發多處著火。賊人為阻止猿猴的奔竄,就大聲驚嚇圍捕,猿猴卻更加慌亂,火勢也更迅速蔓延,官軍們乘機大聲叫喊沖殺。 趙遹見囤中發出陣陣火光,就命士兵攻擊營柵,前后夾攻,賊兵被火燒死,墜崖而死的不計其數。卜漏雖突圍逃逸,但不久后仍被官軍擒獲。 [述評譯文] 鄧艾由陰平偷襲蜀國,走無人荒地七百多里,一路開山辟路,砍木造橋,沿途高山深谷,備受艱辛。鄧艾自己身裹毛氈,打著骨碌滾轉下山,士兵門攀附木石,沿著山崖,魚貫而進。鄧艾用此計迫使漢主投降,功跡甚大。但率軍行進無人荒地,也是險招。七百里路不是一天就能走完,辟路造橋也不是一天就能完成。即使平日不知戒備,若不是黃皓等人故意蒙蔽,庸碌的劉禪只知享樂,把告急公文擱置不管的話,鄧艾一定不能平蜀成功。 趙遹用猿襲賊,固然是出于奇計,但也是由于賊人不加防備,才使趙遹有機可乘。 所以說,以險為憑可以固守,恃險不備可能敗亡。 李光弼帶兵號令嚴明,即使賊寇根本無法突破防御,軍中的巡邏警戒也絲毫不敢懈怠,使賊人根本毫無機會可乘,因此不會有鄧艾、輪囤的事件發生。 根據《元史》記載,金人憑恃居庸關的險要地勢,用鐵鑄關門,又設置百多里的鐵蒺藜做為拒障,并派精銳部隊戍守。元世祖率兵攻居庸關,在離關百里外就無法再向前推進,遂召來扎八兒征詢他的意見。扎八兒說:“從這里朝北走,有座黑樹林,樹林中有一條小道,只能容一匹馬走,臣以前曾經走過這條路,若是命令士兵靜悄悄的從這條路走,一晚上就可到達關門背后。” 太祖于是令扎八兒率輕騎為先鋒,黃昏時入谷,到天亮時大軍已出平地。第二天直撲南口,金鼓之聲有如天降,金兵尚在沉睡中,不知元兵已經入關。等到被兵鼓聲驚醒,已無力抵御。于是元兵大破居庸關。金都大為震驚,從而只好遷都到汴。 元兵通過最危險的地勢,迫近到居庸關前,金兵竟不知道防備,這又不是鄧艾陰平道行軍所比得上的。 871、安萬銓 【原文】 嘉靖十六年,阿向與土官王仲武爭田構殺。仲武出奔,阿向遂據凱口囤為亂。囤圍十余里,高四十丈,四壁斗絕,獨一徑尺許,曲折而登。山有天池,雖旱不竭,積糧可支五年。變聞,都御史陳克宅,都督僉事楊仁調水西兵剿之。宣慰使安萬銓,素驕抗不法,邀重賞乃行,提兵萬余,屯囤下。相持三月,仰視絕壁,無可為計者。獨東北隅有巨樹,斜科偃蹇半壁間,然去地二十丈許。萬銓令軍中曰:“能為猿猱上絕壁者,與千金!”[邊批:重賞之下,無不應者。]有兩壯士出應命。乃鍛鐵鉤傅手足為指爪,人腰四徽一劍,約至木憩足,即垂徽下引人,人帶銃炮長徽而起。候雨霽,夜昏黑不辨咫尺時,爬緣而上,微聞剌剌聲,俄而崩石,則一人墜地,骸骨泥爛矣。俄而長徽下垂,始知一人已據樹。乃遣兵四人,緣徽蹲樹間,壯士應命者復由木間爬緣而上,至囤頂。適為賊巡檄者鳴鑼而至,壯士伏草間,俟其近,揮劍斬之,鳴鑼代為巡檄者,賊恬然不覺也。垂徽下引樹間人,樹間人復引下人,累累而起,至囤者可二三十人,便舉火發銃炮,大呼曰:“天兵上囤矣。”賊眾驚起,昏黑中自相格殺,死者數千人。奪徑而下、失足墜崖死者又千人。黎明,水西軍蟻附上囤,克宅令軍中曰:“賊非斗格而擅殺、及黎明后殿者、功俱不錄。”[邊批:非嚴也,刻也。所以表功。]自是一軍解體,相與賣路走賊。阿向始與其黨二百人免。囤營一空,焚其積聚,乃班師。留三百官兵戍囤。 [述評] 凱口之功奇矣!顧都御史幕下豈乏二壯士?而必令出自水西乎!宜土官之恃功驕恣,亂相尋而不止也。至于阿向之局未結,而遽爾班師,使薄戍孤懸,全無犄角,善后萬全之策果如是乎?其后月余,阿向復糾黨襲囤,盡殺戍卒。向以中敵,今還自中。復忽按察僉事田汝成之戒,輕兵往剿,自取挫衄。昔日奇功,付之煨燼。吁!書生之不足與談兵也久矣,豈獨一克宅哉! 田汝成上克宅書,談利害中窾,今略附于左。 汝成聞克宅復勒兵剿囤,獻書曰: “竊料今日賊勢,與昔殊科;攻伐之策,亦當異應。往往一二梟獍,負其窟穴,草竊為奸者,皆內儲糇耩,外翼黨與,包藏十有余年,乃敢陸梁,以延歲月。今者諸賊以亡命之余,憂在溝壑,冒萬死一生之計,歡呼而起,非有旁寨渠酋,通諜結納,擁群丑以張應援也。守彈丸之地,跧伏其中,無異甕缶;襁升斗之糧,躡尺五之道,束腓而登,無異哺鷇。非素有紅粟朽貫積之倉庾,廣畜大豕肥牛以資擊剝也,失此二者,為必敗之形。而欲攝枵腹,張空拳,睅目而前,以膺貔虎,是曰:“刀鋸之魂”,不足慮也!然竊聞之,首禍一招,而合者三四百人,課其十日之糧,亦不下三四十石,費亦厚矣。而逾旬不餒者,無乃有間道捷徑偷輸潛車免以給其中者乎?不然何所恃以為生也?夫蠻陬夷落之地,事異中原。譬之御寇于洞房委巷之中,搏擊無所為力。故征蠻之略,皆廣列伏候,扼險四塞以困之。是以諸賊雖微,亦未可以蓐食屠剪。唯在據其要害,斷其芻粟之途,重營密柵,勤其間覘,嚴壁而居,勿與角利,使彼進無所乘,退無所逸,遠不過一月,而羸疲之尸藁磔麾下矣。若夫我軍既固,彼勢益孤,食竭道窮,必至奔突,則潰圍之戰,不可不鏖也。相持既久,觀望無端,我忽而衰,彼窮而銳,或晨昏惰臥,刁斗失鳴,則劫營之虞不可不備也。防御既周,奸謀益窘,必甘辭納款,以丐殘息,目前雖可安帖,他日必復萌生,則招撫之說不可從也。膚見宵人,狃于詭道,欲出不意以徼一獲;彼既鑒于前車,我復襲其故轍,不唯徒費,抑恐損威,則偷囤之策不可不拒也。至于事平之后,經畫猶煩”云云。 【譯文】 明嘉靖十六年,阿向與土官王仲武因爭田地而起爭執,王仲武怕遭阿向殺害而逃走。從此阿向占據凱口囤,聚眾為亂。凱口囤占地方圓十多里,高四十丈,四面是陡峭的山崖,只有一條一尺多寬的小徑可以蜿蜒而上,山頂有座天然的大池,終年池水不干,即使天旱也不用擔心缺水;而囤內所積存的糧食,足足可吃上五年。 阿向作亂的消息傳出,都御史陳克宅命都僉事楊仁,征調水西兵前往圍剿。宣慰使安萬銓平素驕傲抗命,行事不法,在重賞下,才率領一萬多名士兵駐守凱口囤的山下,與阿向等人隔山對峙達三個多月。安萬銓不時抬頭仰視高山絕壁,卻始終想不出一個登山攻囤的計策。一天,安萬銓見山崖的東北角處有一棵巨大老樹,離地約有二十多丈,斜生于半山間,安萬銓下令說:“有人能像猴子般沿著崖壁爬上山的,我賞他一千金!”立即有兩名勇士愿意一試。于是帶著鐵鉤,腰間掛著四根長繩及一把利劍,約定爬到大樹休息,垂下繩索接應山下的人。 等到雨停,天色昏暗,視線不明,兩名勇士剛開始往上攀爬,只聽見微微的刺刺聲。不一會兒土石崩塌,一名勇士失手墜地,只見滿身泥血,當場死亡。再過一會兒,有長繩垂下,這才知道另一名勇士已攀上大樹。安萬銓立即命四名士兵,順著垂下的長繩,帶著火炮,攀爬上樹,等這四名士兵全部安然上樹后,勇士再繼續攀爬上囤,來到囤頂,正碰上賊兵敲著鑼巡邏,勇士埋伏在草叢中,等巡邏兵一靠近,就一刀殺了賊兵,然后拿著鑼假冒賊兵,所以整個賊營絲毫沒有驚覺到官軍已經潛入囤內。勇士再垂下繩索,接高山下的士兵,如此再三往復,已有二、三十名士兵登山頂。這時引發火炮,一面大叫道:“天兵降臨了!”賊人在驚慌中應戰,因天色昏黑,視線不明而相互誤殺的,竟有千人。其余賊人紛紛由小徑逃命,因此而失足墜下懸崖的又有千人。 第二天天亮后,水西軍像螞蟻般沿著小徑上山,陳克宅下令說:“不是在格斗中殺死賊兵、或者登囤行軍中落在后面的,不記他的軍功。”于是士兵全無殺賊之心,紛紛收受賊人賄賂私下放人,阿向和其他賊人這才僥幸逃過一死。 官軍燒毀賊人的積糧后,只留下三百名士兵駐守,其余士兵各自返回原來駐地。 [述評譯文] 平凱口囤是出于奇計,只是環顧御史手下的士兵,難道找不到一兩名勇士,非要借重水西兵不可?也難怪當地土官會恃功驕橫,不斷生事作亂了。至于阿向的事件,在還沒有全部處理完畢就草率班師,只留下三百名官兵戍守,缺乏完善的善后、守備措施,果然在幾個月后,阿向又糾集余黨襲擊囤寨,殺死所有戍守的官兵。 過去曾敗于官軍之手,今天全還給官軍。 陳克宅又不把按察僉事田汝成的忠告放在心上,仍只率少數官兵前去剿賊,終于自取敗辱,致使往日戰功,毀于一日。 唉!不能和書生談論兵事,這已是長久以來的一個事實,又何止是一個陳克宅呢? 田汝成曾上書陳克宅,談論討滅賊人所該注意的事,現在我大略摘錄如下。 田汝成在聽說陳克宅又再調兵剿滅阿向,曾上書說: “我私下想,今天賊人的形勢已異于往日,所以攻賊的策略,也應該因應不同的形勢而改變。在過去,一兩名據守山窟草穴的梟賊,他們敢聚眾為寇,除了有計劃的儲備糧草,勾結其他盜匪外,還要經過十多年的野心籌劃,才敢據寨稱王;然而今天的賊人都只是一群亡命之徒,他們敢冒萬死而稱王,并不是因為在外勾結其他匪盜,也不是因為能聚眾徒壯大聲勢,他們據守小小的一片土地,既沒有充足的糧草,也沒有肥碩的牛羊,像這種在外得不到其他盜匪資助,在內又沒有屯積糧畜的山賊,注定是刀下亡魂,不值得顧慮。 然而,我卻聽說阿向舉臂一招,就有三、四百人背著糧食前去歸附他,如果每人以攜帶十天的糧食來計算,也不下三、四十石米糧,這種情勢不能不注意。再說阿向能幾個月都不缺糧,這無異表示有人暗中從密道偷偷運送糧食,不然他們如何維持生計呢? 征討蠻夷和在中原打仗不同,就好像在房舍小巷中打斗,無法施展身手,所以這次征討蠻人,應該采取據守險要,廣設埋伏的圍堵策略。即使賊人人數不多,也不能掉以輕心,只派少數兵力前去圍剿。唯有嚴守出入要道,阻斷賊兵糧道,設立重重柵欄,嚴密監視賊人動向。千萬不可輕易與賊人交戰。只需要讓賊人進退不得,過不了一個月,賊兵一定又累又餓的死在我軍刀下。 然而,我軍愈是嚴密固守,賊兵的勢力也會愈形孤弱,當賊兵眼看糧食將盡,糧道又被封鎖,一定會想突圍,對于賊兵或會發動突圍的戰術,是我軍不可不事先防備的。再者兩軍相持,彼此觀望,我軍或許會因時日的拖延而心生怠忽,賊兵或許會因日益陷入困境而激發銳氣,這就要防備我軍在怠忽中,只知早晚吃喝、不勤守備的同時,賊兵會發動劫營的攻擊。 還有,面對我軍的嚴密防守,賊兵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或許會說盡好話,奉上珍寶,以求活命。當然,賊人也會安份一段時日,但不久后一定會再生變亂,所以歸降的提議,萬萬不能接受,小人詭計多,只有出其不意才能一戰成功。 既然賊兵曾敗于偷襲的戰略下,我軍若有用同樣的手法襲擊,不僅白費工夫,更恐怕會損及您的威名,所以不能再有想用偷襲戰略攻打凱口囤的念頭,至于平定賊人之后,如何籌劃善后工作,這其中值得深思,費神的地方還多著呢。” 872、太子晃 【原文】 魏主以輕騎襲柔然,分兵為四道。魏主至鹿渾谷,遇敕連可汗。太子晃曰:“賊不意大軍猝至,宜掩其不備,速進擊之。”尚書劉潔曰:“賊營塵盛,其眾必多,不如須大軍至擊之。”晃曰:“塵盛者,軍士驚擾也,何得營上而有塵乎?”魏主疑之,不急擊。柔然遁,追之不及。獲其候騎,曰:“柔然不覺魏軍至,惶駭北走,經六七日,知無追者,始乃徐行。”魏主深悔之。 [述] 欒枝使輿曳柴而偽遁,是又詐揚塵以誘敵,不可不知。 【譯文】 魏主派騎兵輕裝襲擊柔然,分兵四路。魏主行軍到鹿渾谷,就遭遇敕連可汗。太子晃向魏主說:“柔然人料不到我們大軍會突然到達,應該乘其不備,快速進擊。”尚書劉潔說:“柔然營中塵土沖天,表示士兵人數眾多,不如等我大軍會齊后再出兵。”太子晃說:“塵土沖天,是柔然兵驚慌害怕所引起的,不然營中怎么有塵土揚起?”但魏主懷疑太子的說法,不急于攻擊,柔然兵因而從容逃逸,追之不及。不久擄獲一名柔然的斥堠兵,他說:“柔然不知魏軍到來,因此全軍上下害怕,只有向北方逃去,過了六、七天,確定魏軍沒有追來,這才放速慢度。”魏主后悔不已。 [述譯] 欒枝命馬車后面拖著柴枝跑,是另一起制造塵土飛揚,讓敵人以為自己軍勢壯盛的詐謀,這點不可不知。 873、司馬楚之 【原文】 司馬楚之別將督軍糧,柔然欲擊之。俄軍中有告失驢耳者,楚之曰:“此必賊遣奸人入營覘伺,割以為信耳,賊至不久,宜急為備。”乃伐柳為城,以水灌之,城立而柔然至,冰堅滑不可攻,乃散走。 【譯文】 司馬楚之擔任副將督運糧車,柔然人想出兵搶糧。不久,營中有衛兵報告,發現驢子的耳朵被人割掉了。司馬楚之說:“這一定是柔然的奸細混入營區刺探軍情,為取信敵帥,割驢耳以為憑證,我怕不久后柔然人就要來攻了,現在應該趕快加緊防備。”于是命人砍伐柳樹筑成城柵,再在柳柵上澆水。等柳柵筑好后,柔然兵也來到柵下,由于北地天寒,只見柳柵上結了一層冰,又硬又滑無法攀援,柔然人只好退兵。 874、張浚 【原文】 紹興中,虜趨京,所過城邑,欲立取之。會天大寒,城池皆凍。虜籍冰梯城,不攻而入。張魏公在大名,聞之,先弛濠魚之禁,人爭出取魚,冰不得合,虜至城下,睥睨久之,嘆息而去。 【譯文】 宋紹興年間,金人進逼京城,所經過的城邑,都如西風掃落葉般攻占。這時正值冬季大雪,城中池水都結冰,金人借著凝成的冰層為階攀城,不費吹灰之力就能進入。張魏公(張浚)聽說金人用這種方式攻占城邑,就下令取消原先禁止百姓在池中捕魚的禁令,于是百姓爭相鑿冰撈魚,池中的冰層始終無法凍結,金人來到城下,觀望許久,嘆息離去。 875、桓崇祖 【原文】 魏師二十萬攻豫州,刺史桓崇祖欲治外城,堰淝水以自固。眾恐勞而無益,且眾寡不敵。崇祖曰:“若棄外城,虜必據之,外修樓櫓,內筑長圍,則坐成擒矣。”乃于城西北堰淝水,堰北筑小城,周為深塹,使數千人守之,曰:“虜見城小,以為一舉可取,必悉力攻之。以謀破堰,吾臨水沖之,皆為流尸矣。”魏果攻小城,崇祖著白紗帽,肩輿上城,決堰下水,魏人溺死千數,遂退走。 【譯文】 魏主發動二十萬大軍進攻豫州,豫州刺史桓崇祖想整治外城,建水壩攔堵淝水以求自保。但其他官員認為敵我兵力懸殊,修城筑壩只怕白費功夫,沒有什么作用。桓崇祖說:“如果我們棄守外城,敵兵一定占據;如果敵兵在外修筑了望臺,在內再筑一道圍墻,那我們真的只有坐在城內等著當俘虜了。”于是在城的西北邊筑水壩,攔堵淝水,在水壩北邊另筑一個小城,在小城四周挖了一條很深的城溝,派幾千人防守。桓崇祖說:“敵人見城小,認為容易攻占,一定調集全部兵力攻打,好破壞水壩。我們就乘機破壩放水去沖,敵兵就全成浮尸了。” 魏軍果真攻打小城,桓崇祖戴著白紗帽,坐著小轎登上城,命人破壞水壩,一時壩水如萬馬奔騰般渲泄而下,魏軍被水淹死的,不下數千人,于是只有撤退。 876、孟珙 【原文】 孟珙攻蔡。蔡人恃柴潭為固,外即汝河。潭高于河五-六丈,城上金字號樓伏巨弩,相傳下有龍,人不敢近。將士疑畏,珙召麾下飲酒,再行,謂曰:“此潭樓非天造地設,伏弩能及遠,而不可射近,彼所恃,此水耳。決而注之,涸可立待。”遣人鑿其兩翼,潭果決,實以薪葦,遂濟師,攻城克之。 【譯文】 宋朝時孟珙(字璞玉)攻打蔡州,當地人憑恃柴潭地形的險要,據潭固守。柴潭的外圍就是汝河,潭底要比汝河的河面高出五、六丈,城上有座金字匾額的城樓,城樓上有座巨大的弓臺。柴潭水深,所以傳說有龍潛藏在潭中,一般人都畏懼潭中有龍,不敢輕易接近,孟珙的手下也因這種傳說而心生疑懼。 孟珙宴請各將領,酒過三巡后,孟珙說:“其實這潭樓不是天險,樓臺上的巨型大弓,只能射遠,不能射近,敵人所憑恃的只是這潭水,如果我們能將潭水引到汝河中,那么潭水干涸后,敵兵就只有投降了。”于是派人從潭水的兩側鑿開水道,引潭水注入汝河,再在干涸的潭底鋪上木柴、葦草,于是全軍安然渡潭,攻下城樓。 877、宗澤 【原文】 宗澤以計敗卻金人,念敵眾十倍我,今一戰而退,勢必復來。使悉其鐵騎夜襲吾軍,則危矣。乃幕徙其軍,金人夜果至,得空營。大驚。自是憚澤不敢犯。 【譯文】 宋朝時宗澤雖一時用計使金兵敗退,但想到金人以多出宋軍十倍的武力,雖因一時吃了敗仗,但一定心有不甘,勢必卷土重來。如果金人發動全部騎兵,夜晚突擊宋軍營地,那么宋軍的處境就相當危險了。 于是在傍晚時,宗澤就率大軍棄營而去。 金人果然趁夜偷襲,發現整個營寨空無一人,大感驚訝,從此對宗澤的料事如神畏懼得不得了,不敢再隨意出兵進犯。 878、李存進 樊若水 【原文】 晉副總管李存進造浮梁于德勝。舊制浮梁須竹笮、鐵牛、石囷。囷存進以葦笮維巨艦,系于王山巨木,逾月而成。浮梁之簡便,自存進始, 唐池州人樊若水,舉進士不第,因謀歸宋。乃漁釣于采石江上,乘小舟,載系繩維南岸,疾棹抵北岸,以度江之廣狹。因詣闕上書,請造浮梁以濟。議者謂江闊水深,古未有浮梁而濟者,帝不聽,擢若水右贊善大夫,遣石全振往荊湖,造黃黑龍船數千艘。又以大艦載巨竹絚,自荊渚而下,先試于石碑口。移置采石,三日而成,不差寸尺。 【譯文】 后梁時,晉國的副總管李存進,在德勝建造浮橋。古時建浮橋用竹索,鐵牛(沉在水中綁竹索的)、石囷(放在岸上固定竹索)。李存進卻命人用葦索綁在巨船,然后固定在土山的大樹上,一個多月就把浮橋造好了。 后唐池州人樊若水參加進士考試落榜后,想投效宋朝,他先假裝在采石江上釣魚,劃著小船,先把繩索系在南岸,然后急調船頭劃向北岸,來回測量江面的寬窄。接著再上書宋太祖請求建造浮橋。有人批評說,江面廣闊,江水又深不可測,自古以來從沒有人請建浮橋渡河的。太祖不聽從,擢升樊若水為右贊善大夫,派石全振前往荊湖,監督建造黃黑龍船數千艘。又用巨大的船艦裝載巨竹,從荊湖順流而下,先在石碑口試搭浮橋。再在采石搭建浮橋,三天之內全部完成,寬窄竟不差一尺一寸。 879、韋孝寬 【原文】 魏韋孝寬鎮玉壁。高歡傾山東之眾來攻,連營數十,直至玉壁城下。城南起土山,欲乘之以入城。城上先有兩樓,直對土山,孝寬更縛木接之,令極高。歡遂于城南鑿地道,又于城北起土山,攻具晝夜不息。孝寬掘長塹,簡戰士屯塹,每穿至塹,戰士輒擒殺之,又于塹外積柴貯火,敵人有在地道者,便于柴火,以皮排吹之,火氣一沖,咸即灼爛。城外又造攻車,車之所及,莫不摧毀。雖有排楯,亦莫能抗。孝寬令縫布為幔,隨其所向,布懸空中,車不能壞。城外又縛松于竿,灌油加火,欲以燒布焚樓。孝寬使作長鉤利刃,火竿一來,鉤刃遙割之。城外又四面穿地,作二十一道,分為四路,于其中各施梁柱,以油灌柱,放火燒之,柱折,城并崩陷。孝寬隨其崩處,豎木柵以捍之,敵終不得入。歡智勇俱困,因發疾遁去,遂死。 【譯文】 魏晉南北朝時東魏韋孝寬鎮守玉壁。高歡率領山東全部的兵力來攻,營地綿長數十里,一直到玉壁城下。 高歡在城的南面堆起土山,想乘機進入城中,城上本來就有二座樓臺,正對著土山,韋孝寬就在樓臺上再搭建木梁,保持比土山高的高度。 高歡于是在城南挖掘地道,又在城北堆土山,白天晚上輪番進攻。韋孝寬也挖掘一條很長的深溝,挑選悍勇的戰士駐守,每次高歡的軍隊想越過深溝,韋孝寬的士兵就擊退他們。又在深溝外堆積木柴,火種,見敵人留在地道內,就向下丟木柴、火把,并用鼓滿氣的皮囊,助長火勢蔓延,使敵人困在地道內被燒得焦爛。 高歡又用攻車來撞城門,城門無法阻擋攻車的沖撞,韋孝寬就命人把布縫接起來做成帳幕,隨著敵人的來勢張開帳幕,帳幕懸在空中,攻車就無法再撞擊城門。 高歡又在竹竿上綁上松枝等易燃的東西,澆上油脂想燒布幔,甚至想把城樓也一并燒毀,韋孝寬便命人制造長鉤,用尖利的刀刃為鉤刀,一見敵人的火竿,就用長鉤遠遠的把它割斷。 敵人又在城四面挖鑿二十一條地道,中間立有梁柱,再放火燒梁柱,讓城塌陷,韋孝寬在崩塌的地方架設木柵來抵御。 用盡所有智謀攻城,仍不能攻城而入,高歡心智、體力均已耗盡,終于舊疾發作,撤退后不久就死了。 880、羊侃 楊智積 【原文】 侯景之圍臺城也,初為尖頂木驢來攻,矢石不能制。侃作雉尾炬,施鐵鏃,灌以油,擲驢上,焚之立盡。俄又東西兩面起土山臨城,城中震駭,侃命為地道,潛引其土,山不能立。賊又作登城樓車,高十余丈,欲臨射城內,侃曰:“車高塹虛,彼來必倒,可臥而觀之,無勞設備矣。”車動果倒。賊既頻攻不克,乃筑長圍,朱異等議出擊之,侃曰:“不可,賊久攻不克,其立長圍,欲引城中降人耳。今擊之,兵少,不足破賊;若多,萬一失利,門隘橋小,自相蹂踐,必大挫衄,此自弱也,”異不從,一戰敗退,爭橋赴水死者大半。后大雨,城內土崩,賊乘之,垂入。侃令多擲火把,為穴城以斷其路,而徐于內筑城,賊卒不能進。未幾,侃遘疾卒,城遂陷。 楊智積,隋文帝侄也。楊玄感反,攻城,燒城門,智積于內益薪以助火勢,賊不能入。 【譯文】 后梁時侯景包圍臺城,剛開始用尖頂木驢去攻城,城上以弓箭,巨石加以反制,無效。羊侃(字祖聽)遂要人用葦草綁成像雉尾般的火把,淋上油蠟,點燃后丟在木驢上,把木驢燒成灰燼。 侯景又命人在臺城的東、西兩面堆起土山,好監視城內的活動,百姓大感驚慌。羊侃命人挖掘地道,從地下挖空土山。 侯景又命人建造登城樓車,高十幾丈,想在樓車上居高臨下向城中發箭。羊侃說:“樓車那么高,城外的地道根本無法承載重量,他們一定會摔下來,我們只要等著觀賞他們摔下來的樣子,根本無需防備。”果然車剛一動,立刻就倒。 侯景既然屢攻不下,士兵死傷又多,于是就修筑一道很長的圍墻,朱異等人商議出城迎戰,羊侃說:“不可以,侯景屢攻不下,現在修筑圍墻,是要逼迫我們出城投降。現在我們出擊,如果派出的兵力太少,不足以擊敗敵人;如果派出大軍,萬一戰敗,城門小橋道窄,一定會相互踐踏傷亡,從此之后,軍隊的銳氣一定會挫減許多。”朱異等人不相信,一戰敗退,士兵們爭著過橋,結果落水淹死一大半人。 后來天下大雨,城內土山崩塌,敵人乘機進攻,幾乎要破城而入。羊侃命士兵丟擲火把,用火勢來阻擋敵人入城,慢慢地再在城內另建一城,侯景終究無法破城。 但沒多久,羊侃舊病復發而死,臺城終于陷落。 楊智積是隋文帝的侄兒。楊玄感起兵造反時,曾經攻城,火燒城門,楊智積在城內命士兵向火苗丟擲木柴,助長火勢,賊人反被火勢所阻,不能入城。 881、張巡 【原文】 尹子奇圍睢陽,張巡應機守備。賊為云梯,勢如半虹,置精卒二百于其上,推之臨城,欲令騰入。巡預于城潛鑿三穴,候梯將至,一穴中出大木,末置鐵鉤鉤之,使不得退;一穴中出一大木,柱之使不得進;一穴中出一木,末置鐵籠,盛火焚之。賊又以鉤車鉤城上柵閣,巡以大木置連鎖大環,撥其鉤而截之。賊又造木驢攻城,巡熔金汁灌之;賊又以土囊積柴為磴道,欲登城,巡潛以松明,干蒿投之。積十余日,使人順風持火焚之。賊服其智,不敢復攻。 【譯文】 唐朝時安祿山的部將尹子奇圍攻睢陽,張巡全力守備。 賊兵做了云梯,形狀像半道彩虹,上面部署有二百名精銳士兵,然后將云梯推向城邊,想讓士兵跳入城中。張巡事先在城上挖鑿三個洞穴,等云梯靠近,就由城洞中伸出大木棒,末端綁上一個鐵鉤,鉤住云梯使它不能后退;而另一個洞再伸出一支木棒抵住云梯,使云梯不能前進;而第三個洞所伸出的木棒,在末端裝上鐵籠,鐵籠有一盆火,用來燒云梯。 賊兵又用鉤車來鉤城上的柵欄和閣樓;張巡就用一根粗大的木棒,末端系上鐵鏈,鐵鏈的末端再綁上一個大鐵環,套住鉤頭,把鉤頭截斷。 賊兵又造木驢攻城,張巡就用燒熔的金屬澆木驢。 賊兵又用布袋盛裝沙土,并在沙袋下堆積木柴做為階梯,想攀登入城,張巡用干枯的松枝和稻禾暗藏在賊兵所堆積的木柴中。一連十多天,賊兵都沒有發覺,等賊兵堆好木柴,張巡才教人順著風勢點火燒梯。 賊兵佩服張巡的機智,不敢再攻城。 882、王稟 【原文】 金粘罕攻太原,悉破諸縣,獨城中以張孝純、王稟固守不下。其攻城之具,曰炮石、洞子、鵝車、偏橋、云梯、火梯,凡有數千。每攻城,先備克列炮三十座,凡舉一炮,聽鼓聲齊發,炮石入城者大于斗,樓櫓中炮,無不壞者。賴總管王稟先設虛柵,下又置糠布袋在樓櫓上,雖為所壞,即時復成。粘罕填壕之法,先用洞子,下置車轉輪,上安居木,狀如屋形,以生牛皮縵上,又以鐵葉裹之;人在其內,推而行之,節次相續,凡五十余輛,人運土木柴薪于中。粘罕填壕,先用大板薪,次以薦覆,然后置土在上,增覆如初。王稟每見填,即先穿壁為竅,致火鞲在內,俟其薪多,即便放燈于水中,其燈下水尋木,能燃濕薪,火既漸盛,令人鼓鞲,其焰亙天,至令不能填壕。其鵝車亦如鵝形,下亦用車輪,冠之以皮鐵,使數十百人推行,欲上城樓。王稟于城中亦設跳樓,亦如鵝形,使人在內迎敵,鵝車至,令人在下以搭鉤及繩拽之,其車前倒,又不能進。其云梯,火梯亦用車輪,其高一如城樓,王稟隨機應變,終不能攻。 【譯文】 宋朝時金將粘罕進兵太原,一路勢如破竹,只有在攻打張孝純、王稟(字正臣,靖康初年與金人戰,敗死)所固守的縣城時,才遭到頑強的抵抗。 金人攻城的戰具有:炮石、洞子、鵝車、偏橋、云梯、火梯等,總數有上千之多。每次攻城時,先排列“克列炮”三十座,然后調整炮管,聽到鼓聲、同時發炮。每顆石炮都有斗般大,所以被擊中的城垣,沒有不傾毀的。 幸好總管王稟事先就在城垣前另建一排柵欄,并在柵欄后堆置沙袋,所以柵欄雖被炮石擊中,仍能立即修復。 金人攻城前先填滿守城的濠溝,填溝的方法是先用“洞子”。所謂洞子,就是板車上另架設像屋狀的木板塊,外罩牛皮,并用鐵條固定,防止宋兵由城樓用弓、石攻擊,利用五十輛板車,車車相連,形成一條車道,金兵可在車上運送木柴。填濠溝的程序,是底層用大木板,板上覆蓋草席,再復倒沙土,接著再是木板,草席,沙土。 王稟見金人填濠,就在城墻挖鑿孔洞放置皮套,等金兵在濠溝中堆積了足夠的木柴,就下令宋兵在濠溝中放置油燈,油燈碰到溝中木柴就開始燃燒,這時王稟又叫人用皮套扇火,使火勢增大,烈焰沖天,讓金兵無法再填濠溝。 金兵又用鵝車,顧名思義,鵝車形狀像鵝,也是用車輪轉動,外包牛皮用鐵條固定,每輛鵝車都由數百名金兵推動,想利用鵝車登城。王稟同樣在城內設立眺望臺,形狀也類似鵝,命人在臺內指揮作戰,每見金人鵝車逼進城墻,王稟就要宋兵在城下用鐵鉤套住鵝嘴,用繩拽鵝,使鵝車傾倒,不能前進。 金兵又用云梯,火梯攻城,但王稟都能隨機應敵,金兵始終無法得逞。 883、孟宗政 【原文】 孟宗政權棗陽軍。金完顏訛可擁步騎薄城。宗政囊糠盛沙以覆樓棚,列甕潴水以隄火。募炮手擊之,一炮輒殺數人。金人選精騎二千,號“弩子手”,擁云梯、天橋先登,又募鑿銀礦石工,晝夜陷城。運茅葦,直抵圜樓下,欲焚樓。宗政先毀樓,掘深坑防地道,創戰棚防城隕,穿阱才透,即施毒煙烈火,鼓鞲以薰之。金人窒,以濕氈析路以刳土,城頹樓陷。宗政撤樓益薪,架火山以絕其路,列勇士,以長槍勁弩備其沖,距樓陷所亟筑偃月城,袤百余尺,翼傅正城,深坑培仞,躬督役,五日而成,金人卒不得志。 【譯文】 宋朝時金人揚言要率步,騎兵攻城,孟宗政(字德夫)率棗陽軍守城御敵。孟宗政用糠袋盛沙石,覆蓋在樓棚上,并且事先用瓦罐儲水,防金人焚城。另外招募百發百中的火炮手,一發炮就可擊殺金兵數人。 金人精選兩千騎兵,號稱“弩子手”,利用云梯,天橋登城樓。又招募銀礦場的采石工人,日夜挖掘地道,想塌陷城墻;并運來茅草,蘆葦堆積在城樓下,準備火燒城樓。孟宗政先拆毀城樓的一角,挖掘深坑,防止金人由地道攻城;并設立欄柵防止其他的城樓塌陷。金兵才剛挖好地道,孟宗政就下令施放毒煙大火,并用護臂的皮套扇火,金人受煙薰,幾乎窒息,只好用沾濕的毛巾蒙鼻找出路,不久,終于挖松了地基,城垮樓陷。孟宗政命令撤出城樓,又派人堆柴燃火,形成一座大火山,阻斷金人進路,一面命勇士排列兩旁,手持長槍,勁弓,防備金兵往城內沖殺,一面命人在離塌陷城樓不遠的地方,另外再緊急修筑另一座 長達百余尺的偃月城,城溝比舊城更深更廣,在孟宗政親自督工下,工程在五天之內就完成,金人始終無法如愿攻城。 884、劉馥 【原文】 劉馥為揚州刺史,高為城壘,多積木石,編作草苫數千萬枚,益貯魚膏數千斛,為戰守備。[邊批:預備有用。]建安十三年,孫權十萬眾攻圍合肥城百余日,時天連雨,城欲崩,于是以苫蓑覆之。夜燃脂照城外,視賊所作而為備,賊敗走。 【譯文】 劉馥為揚州刺史時,平日就命人筑高城堡,積存木石,編織數千萬張草席。另外又貯存魚膏數千升,做為戰爭發生時的守備品。東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孫權率十萬大軍,圍攻合肥長達一百多天。當時正逢連日天雨,眼見城墻快要崩塌,劉馥立即命人用草席覆蓋在城墻上,防止土崩。晚上點燃油脂,照亮城外,依孫權兵的陣勢而守備,孫權兵終于無功而退。 885、盛昶 【原文】 盛昶為監察御史,以直諫謫羅江縣令。為政廉明,吏畏而民信之。時邑寇胡元昂嘯集稱叛,昶行檄諭散其黨。鄰邑德陽寇趙鐸者,僭稱趙王。所至屠戳,攻成都,官軍覆陷,殺汪都司,勢叵測。羅江故無城,昶令引水繞負縣田。[邊批:以水為城,亦一法。]晝開市門,市中各閉戶,藏兵于內,約炮響兵出。又伏奇兵山隈,陽示弱,遣迎賊入室,未半,昶率義勇士聞炮聲,兵突出,各橫截賊,賊不相救;山隈伏兵應聲夾攻,殊死斗,賊大北,斬獲不記數,俘獲子女財物盡給其民。邑賴以完,父老泣曰:“向微盛公,吾屬俱罹鋒鏑矣。” 【譯文】 盛昶本是監察御史,因直言上諫因而獲罪,被貶為羅江縣令。為官廉正,政績清明,受到吏民的敬畏信賴。當時賊寇胡元昂聚眾叛亂,盛昶發文曉諭賊寇解散了黨羽,鄰近地區有個叫趙鐸的賊寇,竟自稱趙王,所到之處,殺掠無數。趙鐸攻陷成都后,更加勢如破竹,殺了汪都司,一時聲勢浩大,官軍束手無策。 羅江縣本身并沒有城墻,盛昶引江水環繞縣城,以水為城。大開縣門,縣中民眾緊閉門戶,命士兵埋伏在內,約定聽到炮聲就現身出擊;又在山邊埋伏突擊,卻故意兵敗引賊寇入縣城。 賊人走到半途,盛昶親自率領勇士迎戰,而后炮聲起,伏兵出擊,將賊兵從中欄截,使賊寇首尾不能相救。這時山邊埋伏的突擊兵,再起而夾攻,與賊兵作殊死戰。賊人大敗,被斬殺、虜獲的賊兵不計其數。所虜獲的財物,全部分給百姓。整個羅江縣得以保全。 縣中百姓都感激的流著淚說:“如果沒有盛公,我們都成了賊人的箭靶了。” 886、許逵 【原文】 許逵,河南固始人。令樂陵,期月,令行禁止。時流賊勢熾,逵預筑城浚隍,貧富均役,[邊批:要緊。]逾月而成。又使民各筑墻,高過屋檐,仍開墻竇如圭,僅可容一人。家令一壯丁執刀,俟于竇內,其余人皆入隊伍,令曰:“守吾號令,視吾旗鼓,違者從軍法。,”又設伏巷中,洞開城門。未幾,賊果至。火無所施,兵無所加;旗舉伏發,盡擒斬之,愚謂,近城要地,皆當仿此立墻,可使寇不臨城矣。 887、王濬 王彥章 【原文】 吳人于江磧要害處,并以鐵鎖橫截之;又作鐵錐,長丈余,暗置江中,以逆拒舟艦,濬作大筏數十,方百余步,令善水者以筏先行,遇鐵錐,錐輒著筏而去,又作大炬,灌以麻油,遇鎖燃炬燒之,須臾熔液斷絕,舟行無礙。 晉王盡有河北,以鐵鎖斷德勝口,筑河南、北為兩城,號“夾寨”。王彥章受命至滑州,置酒大會,陰遣人具舟于楊村,命甲士六百人,皆持巨斧,載冶者,具鞲炭,乘流而下。彥章會飲酒半,佯醉,起更衣,引精兵千,沿河以趨德勝。舟兵舉火熔鎖,因以巨斧斬斷浮橋,而彥章引兵急擊南城,遂破之。 【譯文】 晉朝時吳人在河道中險要的地方,設置鐵鎖鏈來攔截對方的船只。另外再用長一丈多的鐵錐,暗置在河水中來阻擋船艦的通行。 王濬(字士治)命人建造數十萬只竹筏,又要善于游水的士兵,劃著竹筏作先鋒,遇到鐵錐,就讓鐵錐叉在竹筏上,順江飄流而去,接著又要人準備火把,淋上油脂,看到鐵鏈就點上火把,不久就把鐵鏈燒熔,于是船艦通行無阻。 五代時,晉王李存勖擁有河北之地后,就用鐵鎖截斷德勝口,并在河的南北兩側各筑一城,號稱“夾寨”。 王彥章(后梁人,字子明)奉命到滑州后,先故意命人準備酒食大宴將領,暗中卻派人準備舟船,命六百士兵手持大斧,載著冶煉工匠和爐炭等設備,乘風順流而下。王彥章和將領喝酒喝到一半時,便故意裝醉吐了滿身,借口要換衣服,暗中卻率精兵千人,沿著河直抵德勝,船上士兵點火燒熔鎖鏈,再接著用大斧砍斷浮橋。 這時王彥章率兵急攻南城,于是大敗晉王。 888、韓世忠 【原文】 世忠與兀術相持于黃天蕩,以海艦進泊金山下。預用鐵綆貫大鉤,授驍健者。明旦,敵舟噪而前,世忠分海舟為兩道,出其背,每縋一綆,則拽一舟沉之,兀術窮蹙。 [述] 嘉靖間,倭寇猖獗吳郡,亦有黃天蕩之捷。時賊掠民舟,揚帆過蕩,官軍無敢抗者,鄉民憤甚,斂河泥船數十只追之,以泥潑其船頭,倭足滑不能立,而舟人皆躡草履,用長腳鉆能及遠,倭覆溺者甚眾。 【譯文】 宋朝名將韓世忠曾與金兀術在黃天蕩相持。當時韓世忠把軍艦都停泊在金山下,并且事先準備許多大鐵鎖,在鐵鎖上綁上大鐵鉤,交給身強體壯的士兵使用。 第二天早上,當金兵乘著船艦吶喊進攻時,韓世忠把軍艦分成兩隊,分別繞到敵艦背后,用大鐵鎖扣上敵兵艦尾,每鉤住一只敵艦,便硬生生地連人帶船拽入江中弄沉,金兀術因而遭到慘敗。 [述譯] 明世宗嘉靖年間,吳郡一帶倭寇猖獗,也曾有過一次黃天蕩大捷。當時倭寇搶奪民船,沿海居民惶惶不安,眼睜睜看著倭寇橫行肆虐,官軍卻毫無制敵之策。為此鄉民極為憤慨,于是就約集十幾艘民船,打撈河里的淤泥,載著淤泥追近倭船,鄉民們都穿著草鞋,手持長柄鐵杓,把淤泥潑向倭船,倭寇腳踩爛泥,根本站不穩,鄉民又用長柄鉆刺突倭寇,賊人落水淹死了不少人。 889、楊素 【原文】 楊素襲蒲城,夜至河際,收商賈船,得數百艘,置草其中,踐之無聲,遂銜枚而濟。 【譯文】 楊素想突襲蒲城,夜晚時來到河口,先向商家收購數百艘民船,在船板上散置葦草,士兵在上路時就不會發出聲響,于是全軍在一片靜悄悄中渡河。 890、馬隆 【原文】 馬隆討樹機能。虜兵勁,皆負鐵鎧。隆于夾道累磁石。賊行不得前,而隆卒悉被犀甲,無所留礙,遂大破之。 【譯文】 馬隆奉命征討樹機能,虜兵十分驍勇強悍,且個個身穿盔甲,刀槍不入。馬隆于是在道路的兩側暗藏磁鐵,虜兵經過時,被磁鐵吸住無法前進,馬隆的士兵便在這時穿著犀牛皮制成的盔甲進擊,將樹機能的軍隊殺得片甲不留。 891、呂蒙 【原文】 周瑜使甘寧前據夷陵。曹仁分眾圍寧,寧困急請救。蒙說瑜分遣三百人,柴斷險道,賊走,可得其馬。瑜從之,軍到夷陵,即日交戰,所殺過半。敵夜遁去,行遇柴道,騎皆舍馬步走。兵追蹙之,獲馬三百匹。 【譯文】 三國時周瑜派甘寧進攻夷陵。曹仁分兵包圍甘寧,甘寧情勢危急,就向周瑜求救。呂蒙對周瑜說:“只要派三百個人,在夷陵險道上堆積木柴阻斷道路,曹仁的部眾一定會棄馬步行,我們就能虜獲曹軍的馬匹。”周瑜聽從呂蒙的建議,大軍與曹仁軍在夷陵交戰,曹軍果然死傷慘重。晚夜敗逃時,又遇上呂蒙事先在險道上堆積的木柴,士兵們只好棄馬步兵,這時周瑜的追兵尾隨而至,虜獲了三百匹馬而回。 892、賀若弼 崔乾祐 【原文】 隋兵與陳師戰,退走數四,賀若弼輒縱煙以自隱。 哥舒翰追賊入隘道,賊乘高下木石,擊殺甚眾。翰以氈車駕馬為前驅,欲以沖賊。會東風暴急,賊將崔乾祐以草車數十乘,塞氈車之前,縱火焚之,煙所被,官軍不能開目,妄自相殺。 【譯文】 隋軍與陳國軍隊一連交手四次,連戰皆北。隋朝大將賀若弼在兵敗時,命士兵縱煙,利用煙幕遁逃。 唐朝名將哥舒翰將賊人追殺入隘道后,賊人利用地形的優勢,由高處向下丟擲木石,唐軍傷亡慘重。哥舒翰想用以毛氈為篷的馬車為先鋒,沖散賊人的攻勢,不巧突然刮起一陣猛烈的暴風,賊將崔乾祐用幾十輛裝麻草的馬車,橫阻在氈篷車前,并且命人放火燒草,結果官兵們的眼睛被煙熏得睜不開,竟自相殘殺。 893、李勣 【原文】 薛延陀教習步戰,每五人,以一人經習戰陣者使執馬,而四人前戰。克勝,即援馬以追奔;失于應接,罪至死,沒其家口,以賞戰人。及入寇,李勣拒之。延陀弓矢俱發,傷我戰馬。勣令去馬步戰,率長矟數百為隊,齊奮以沖之。其眾潰散。薛萬徹率數千騎,收其執馬者,眾失馬,莫知所從,遂大敗。 【譯文】 唐朝時薛延陀(種族名,最初為薛部與延陀部,后薛部滅延陀部,于是稱薛延陀)步戰的方法是,把五人編成一伍,由一個慣常征戰的人牽著馬,四人在前面作戰,打勝仗就上馬追擊,如果接應不及,士兵就獲死罪,沒收口糧,家眷賞給其他戰士為奴仆。 薛延陀入侵大唐時,李勣率軍抵御。薛延陀的軍隊紛紛發射弓天,唐軍的戰馬許多都被射死,李勣命兵士下馬,拿著長矛向前沖殺。又命薛萬徹率領幾名騎兵射殺他們負責牽馬的士兵,薛延陀的軍隊失去了馬,不知該如何作戰,于是大敗。 894、岳飛 劉錡 【原文】 兀術有勁兵,[邊批:騎兵。]皆重鎧,貫以韋索,三人為聯,名“拐子馬”,又號“長勝軍”。每于戰酣時,用以攻堅,官軍不能當。郾城之役,以萬五千騎來,岳飛戒兵率以麻扎刀入陣,勿仰視,但斫馬足,拐子馬相連,一馬仆,二馬不能行,官軍奮擊,大敗之。 [述評] 慕容紹宗引兵十萬擊侯景。旗甲耀日,鳴鼓長驅而進。景命戰士皆被甲,執短刀,入東魏陣。但低視,斫人脛馬足。[邊批:此即走板橋,戒勿旁視之意。]飛不學古法,豈暗合乎? 兀術有牙兵,[邊批:步卒。]皆重鎧甲,戴鐵兜牟,周匝綴長檐,三人為伍,貫以韋索,號“鐵浮圖”。順昌之役,方大戰時,兀術被白袍,乘甲馬,以三千人來。劉錡令壯士以槍摽去其兜牟,大斧斷其臂,碎其首。 【譯文】 金兀術的鐵騎軍,每匹馬都身披鎧甲,三馬為一伍,用鐵索相連,取名“拐子馬”,又叫“長勝軍”。每次與宋軍交戰時,常能突破宋軍堅強的守備,使宋軍無招架之力。堰城之戰,金兀術率一萬五千拐子馬來襲,岳飛命士兵用麻札刀破敵陣,嚴令士兵不可抬頭,只須低頭砍金人騎兵馬腳。拐子馬是三馬相連,一馬倒,另外兩匹馬也失去戰斗力。這時宋軍再奮勇沖殺,因而大敗金兵。 [述評譯文] 東魏慕容紹宗率兵十萬攻擊侯景,旌旗盔甲均盛,擂擊戰鼓督促士兵前進。侯景命士兵披上盔甲,手持短刀,沖入東魏兵陣后,只管低頭砍人小腿,馬腳骨。岳飛的麻札刀陣雖不是學古人,但其中不無雷同處。 金兀術的步兵,都個個身穿盔甲,頭戴鐵帽,盔甲下也綴有鐵裙邊,每三名士兵為一伍,用鐵索貫連,號稱“鐵浮圖”。順昌之役,兩軍正打的難解難分時,金兀術身穿白袍,騎著戰馬,率三千鐵浮圖來攻。 劉錡命士兵用長槍挑去金兵的帽兜,用大斧砍斷金兵手臂,剁碎金兵腦袋。破了金兀術的鐵浮圖,締造順昌大捷。 895、錢傳 【原文】 吳越王遣其子傳擊吳。吳人拒之,戰于狼山。吳船乘風而進,傳引舟避之。既過,自后隨之。[邊批:反逆為順。]吳回船與戰,傳使順風揚灰,吳人不能開目,及船舷相接,傳使散沙于己船,而散豆于吳船,豆為戰血所漬,吳人踐之皆僵仆。因縱火焚吳船,吳兵大敗。 【譯文】 吳越王派兒子錢傳攻擊吳國,兩軍大戰于狼山。吳國的船艦乘風前進,錢傳卻只一味閃躲吳艦的攻擊,等吳國的船艦開過后,就率船艦緊緊跟在吳船后面。[反逆為順。]吳船想調轉船頭,這時錢傳下令士兵順著風勢,散揚灰土,弄得吳國人眼睛睜不開。到了兩軍的船舷靠在一起后,錢傳命士兵先在自己的船上灑沙,卻在吳軍的船艦上灑豆,豆子沾上血水之后更易滾動,吳國的士兵個個摔得四腳朝天,錢傳于是放火焚燒吳船,吳軍大敗。 896、楊璇 【原文】 楊璇為零陵太守。時蒼梧、桂陽賊相聚攻郡縣,賊眾多而璇力弱,吏憂恐。璇乃特制馬車數十乘,以排囊盛石灰于車上,系布索于馬尾;又為兵車,專彀弓弩,克期會戰。乃令馬車居前,順風鼓灰,賊不得視。因以火燒布,布燃馬驚,奔突賊陣,后車弓弩亂發,鉦鼓鳴震,群盜駭散。追逐傷斬無數,梟其渠帥,郡境以清。 【譯文】 漢朝人楊璇(字機平)為零陵太守時,蒼梧、桂陽的土寇攻打郡中各縣。賊人勢力龐大,而楊璇兵力薄弱,官員們見敵我懸殊,都憂心忡忡。楊璇命人準備了幾十輛馬車,用袋子裝滿石灰放在車上,另外在馬尾上系上布條,并在戰車上面裝載弓箭。到了雙方交戰時,楊璇命馬車在前,順著風向一路灑石灰,讓賊人張不開眼睛,這時再引火燒馬尾上的布條,馬兒疼痛受驚,拚命往賊營中奔馳,后車的弓箭手乘此時亂箭齊發,鉦鼓響天震地,賊人紛紛四散逃命,官兵立刻追擊,砍死殺傷不計其數,終于把賊人首領斬首示眾,全郡又恢復平靜。 897、劉錡 【原文】 劉錡順昌之戰,戒甲士帶一竹筒,其中實以煮豆,入陣則割棄竹筒,狼籍其豆于下。虜馬饑,聞豆香,低頭食之。又多為竹筒所滾,腳下不得地,以故士馬俱斃。 [述] 畢再遇嘗引敵與戰,且前且卻,至于數四。視日已晚,乃以香料煮黑豆布地上,復前搏戰,佯敗走,敵乘勝追逐。其馬已饑,聞豆香,就食,鞭之不前。我師反攻之,遂大勝。 【譯文】 劉錡在順昌之役時,訓令士兵每人攜帶一個竹筒,筒中裝填煮好的豆子,沖入金兵陣地后就割開筒口,把筒中豆子散倒在地上,空筒就隨手丟棄在敵營。金兵的馬匹餓了,聞到豆香,就低頭大吃起來,但馬腳踩到竹筒,站不穩,所以不論金兵或馬匹都受傷不輕。 [述譯] 畢再遇曾有一次在誘敵作戰時,邊戰邊退,一連輸了四仗。見天色已暗,就命人用香料煮黑豆,然后散置在地上。又再命士兵上前迎戰,過一會兒又命士兵故意敗陣退兵,敵兵乘勝追擊。但由于爭戰多時,馬餓了,聞到黑豆香,就只顧低頭找黑豆,根本不聽指揮,這時畢再遇率軍反攻,大勝敵兵。 898、公子偃 房伯玉 宗愨 朱滔 【原文】 魯莊公十年,齊師、宋師次于郎。公子偃曰:“宋師不整,可敗也,宋敗齊必還,”乃自雩門竊出,蒙皋比而先犯之。大敗宋師,齊師乃還。 [述評] 城濮之戰,胥臣蒙馬以虎皮,先犯陳、蔡,本此。 魏主為南陽太守房伯玉所敗,乃自引兵襲克宛,伯玉嬰內城拒守。宛城東南有橋,魏主過之。伯玉使勇士數人衣斑衣,戴虎頭帽,伏竇下。突出擊之,魏主人馬俱驚。 檀和之等攻林邑,林邑王傾國來戰,以具裝被象,前后無際,宗愨曰:“吾聞外國有獅子,威服百獸。”乃制其形,與象相拒,象果奔走,遂克林邑。 朱滔圍深州,李惟岳以田悅援后至。惟岳將王武俊以騎三千,方陣橫進,滔繪帛為狻猊象,使猛士百人蒙之,鼓噪奮馳。賊馬驚亂,因擊破之。 【譯文】 魯莊公十年,齊、宋兩軍進逼到魯國都城附近的郎邑,魯國大夫公子偃說:“宋軍軍紀不嚴整,我軍一定可以打敗他們,只要宋軍一敗,齊軍也會撤退。”于是公子偃就悄悄率軍由南門出去,命士兵蒙著虎皮偷襲,大敗宋軍。宋軍潰逃后,不久齊軍果然也撤退。 [述評譯文] 城濮之戰時,胥臣以虎皮披在馬身上,進犯陳,蔡二國,就是模仿此事。 魏主被南陽太守房伯玉(后魏人,果敢有謀略)打敗后,就親自率兵襲擊宛城。房伯玉嚴守內城御敵。宛城東南有座橋,房伯玉先命數名勇士穿著五彩斑爛的衣服,頭戴虎頭帽,埋伏在橋洞下。等魏主率兵經過時,突然現身攻擊,魏主人馬遂在驚懼中敗退。 南北朝時檀和之(南朝宋人,官至豫州刺史)等人率軍攻打林邑國。林邑王傾盡全國兵力應戰,命士兵騎在大象身上作戰,放眼望去象陣綿延無際。宗愨說:“我聽說外國有獅子,能威服百獸。”于是命士兵穿上獅服,與象陣相抗,象群果然潰退,于是平定了林邑國。 唐朝時朱滔包圍深州,李惟岳(曾為恒州刺史,后反唐,為部將王武俊所殺)等正待由悅的援兵到來,先命部將王武俊(唐契丹人,字元莫)率騎兵三千人進行騷擾。朱滔在絲帛上畫上獅子像,命士兵蒙在臉上,然后擊鼓大叫沖向敵人,王武俊的人馬不由大感慌亂,遂被朱滔擊敗》 899、管仲 隰朋 【原文】 齊桓公伐山戎,道孤竹國,前阻水,淺深不可測。夜黑迷失道,管仲曰:“老馬善識途。”放老馬于前而隨之,遂得道。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不難于師老馬與蟻,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圣人之智,不亦過乎! [評] 古圣開天制作,皆取師于萬物,獨濟一時之急哉! 【譯文】 春秋時,管仲和隰朋有一次隨齊桓公遠征孤竹國,凱旋歸國時,夜晚行軍竟然迷路,不能前進。管仲說:“老馬識途。”于是放開老戰馬,讓它自由往前走,全軍跟在它的后面,不久果然找到回齊國的大道。 在行經山區時,軍中已沒有多余的儲水。隰朋說:“螞蟻冬天時在山南筑窩,夏天在山北營巢,在蟻窩一寸遠的地方向下挖掘,就可掘出水源。”命人掘地,果真涌出地泉。 以管仲的圣明、隰朋的智慧,尚且要以老馬和螞蟻為師,現在人卻不承認自己愚昧、不知道學習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過分了嗎? [評譯] 古代圣人制定各種規章法制,無不以天地萬物為師,而不僅僅只是救一時的急難啊! 900、張貴 【原文】 襄城之圍,張貴為無底船百余艘,中豎旗幟,各立軍士于兩舷以誘之。敵皆競躍以入,溺死者萬余,亦昔人未有之奇也。 【譯文】 宋朝時襄陽被圍,張貴(曾被圍于襄陽五年,后戰死)曾命人建百多艘沒有船底的戰船,船邊豎立旗幟,兩舷也各站立兩名士兵,引誘敵兵進攻。敵兵竟紛紛中計,想跳上船攻擊宋兵,結果失足落水淹死的竟有一萬多人,這也是前人從未有的奇計。 901、鐵菱角火老鴉 【原文】 流賊犯江陰。縣人以鐵菱角布城外淖土中,縱牲畜其間。賊爭掠豕,悉陷。著菱角,不能起。擒數十人。后更不敢近城。 流賊劉七等,舟泊狼山下。蘇人有應募獻計用火攻,其名“火老鴉”,藏藥及火于炮,水中發之。又為制形如鳥喙,持之入水,以喙鉆船,而機發之,以自運轉,轉透船可沉。試用之,已破一船,賊駭謂:“江南兵能水中破船,是神兵也。”乃舍舟登山,遂為守兵所蹙。 【譯文】 流賊侵犯江陰縣,縣中居民先在城外的沼地中散置鐵菱角,再將牲畜趕往沼地放牧。賊人見沼地有牲畜,就爭相前往捕掠,結果雙腳陷在鐵菱角中無法掙脫,共擒獲數十賊人。從此賊人便不敢再接近縣城了。 流賊劉七等人侵擾江蘇,把賊船停泊在狼山下。官府懸重金獎賞能獻計退敵者。有人獻計用火攻賊,稱為“火老鴉”。就是將火藥藏在炮筒中在水中發射,又建造形狀如鳥嘴的武器,命士兵潛入水中,綁縛在賊船下,機關發動,鳥嘴就會自行轉動,穿透賊人船底。經過測試,賊人有一艘船底被鑿穿,不禁大為害怕,認為江南兵能在水中破船,有若神兵,于是紛紛棄船上岸,遂為官軍所擒。 902、勾踐 袁僑 【原文】 越伐吳,軍于江南,吳王軍于江北。越王中分其師,為左右軍,以其私卒君子六千人為中軍。明日將戰,及昏,乃令左軍銜枚,溯江五里以須。亦令右軍銜枚,逾江五里以須。夜中,乃令左軍右軍鳴鼓中水以須。吳師聞之,大駭曰:“越人分為二師,將以夾攻我,”乃不待旦,亦中分其師,將以御越。越王乃令其中軍銜枚潛涉,不鼓不噪,以襲攻之。吳師大北,遂圍吳。 桓溫伐漢,議者欲分為兩軍,異道俱進,以分敵勢。袁喬曰:“懸軍深入,當合勢力,以取一戰之捷。萬一偏敗,大事去矣。”乃令軍而進,棄去釜甑,持三日糧,以示必死,遂敗漢兵,直逼成都。 [評議] 分兵用其計,合兵用其銳。有分而勝者,鐘會牽姜維于劍閣,而鄧艾別由陰平道襲蜀是也;有合而勝者,吳夫差三萬人為方陣,以勢攻,晉人畏之是也。有分而敗者,黥布為三軍,欲以相救,或言兵在散地,偏敗必皆走,布不聽而敗是也;有合而敗者,兀術順昌之戰,兵集城下,太眾,不能轉動是也。 【譯文】 越王勾踐率軍攻打吳國,越軍駐扎江南,吳軍在江北扎營。越王勾踐把軍隊分為左、右兩軍外,又命親信兵六千人為中軍。 第二天兩軍交戰,戰至黃昏時,勾踐命左軍悄悄到上游五里處待命,再命右軍同樣不許出聲渡江五里后待命。半夜時分,勾踐命左、右軍同時擊鼓,一時殺聲震天。吳兵聽了后,害怕的說:“越兵分兩路夾擊我軍。”于是吳軍也分左右兩路抗拒,越王勾踐遂親率中軍悄悄渡河,攻擊吳軍主力,結果吳軍大亂,終于大敗。 晉朝大將桓溫伐蜀漢時,有人提議要分為兩軍,從不同的道路同時向前推進,以分散漢兵的兵力。袁僑說:“現在我們孤軍深入,應當集結所有兵力以取得戰果,假如軍分兩路,有一路被蜀兵打敗,那就大勢已去了。” 桓溫于是決定集中兵力進攻,命士兵丟棄燒飯用的餐具,只帶著三天的干糧,表示只有戰死沒有退還的決心,終于大敗蜀兵,直逼成都。 [評議譯文] 戰略上用分散兵力的策略,為的是用計謀出奇制勝;采集中兵力的策略,為的是增強打擊的力量。 歷史上有因分散兵力而獲勝的事例,如鍾會在劍閣牽制住姜維,鄧艾另外率軍由陰平道偷襲蜀國便是;也有分散兵力而失敗的事例,如黥布分為三軍,有人批評兵力分散,若有一軍潰退,其余兩軍也會敗逃。黥布不聽,果真戰敗,就是一例;有合聚兵力失敗的,如金兀術的順昌之役,金兵結集城下,因為人數太多,以致無法靈活運動而失敗,就是一例。 903、晁錯 【原文】 匈奴數苦邊。晁錯上言兵事曰:“臣聞用兵臨戰,合刃之急有三:一曰得地形,二曰卒服習,三曰器用利。故兵法:'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敵也;卒不可用,以其將予敵也;將不知兵,以其主予敵也;君不擇將,以其國予敵也。’四者兵之至要也。臣又聞以蠻夷攻蠻夷,是中國之形也。今匈奴地形技藝與中國異: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險道傾仄,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風雨罷勞,饑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此匈奴之長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輕車突騎,則匈奴之眾易撓亂也;勁弩長戟,射疏及遠,長短相雜,游弩往來,什伍俱前,則匈奴之兵弗能當也;材官騶發,矢道同的,則匈奴之革笥木薦弗能支也;下馬地斗,劍戟相接,去就相薄,則匈奴之足弗能給也。此中國之長技也。以此觀之,匈奴之長技三,中國之長技五。帝王之道,出于萬全,今降胡義渠來歸者數千,長技與匈奴同,可賜之堅甲利兵,益以邊郡之良騎;平地通道,則以輕車材官制之,兩軍相為表里,此萬全之術也。”錯又上言:“胡貉之人,其性耐寒;揚粵之人,其性耐暑。秦之戍卒,不耐水土,見行如往棄市,陳勝先倡,天下從之者,秦以威劫而行之之敝也。不如選常居者為室廬、具田器,以便為城塹丘邑,募民免罪拜爵,復其家,予衣廩。胡人入驅而能止所驅者,以其半予之,如是則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非以德上也。欲生親戚而利其財也,此與東方之戍卒,不習地勢而心畏胡者,功相萬也。”上從其言,募民徙塞下。 [評] 萬世制虜之策,無能出其范圍。 【譯文】 漢朝時匈奴屢次侵擾邊境。晁錯上書議論有關對敵作戰的策略,他說: “據臣所知,兩軍近距離的作戰,最要注意的有三點:一是占得地利優勢,二是士兵受過訓練,習慣作戰,三是武器精良。所以兵法上說:'武器不精良,等于把士兵送給敵人;士兵不經過訓練,不能用于作戰,等于是把帶兵的將領送給敵人;將領不懂用兵之道,等于是把國君送給敵人;國君不能慎選大將,等于是把國家送給敵人。這四種情形,是用兵作戰時最要注意的。’臣認為用蠻夷之道攻擊蠻夷,是中國應該采取的戰略。今天匈奴的地理形勢,戰斗技巧和中國不同:上山下坡,渡河涉溪,中國的馬比不上匈奴;在傾危的險道上,一面騎馬一面射箭,中國的騎兵比不上匈奴;在風雨中長時間鏖戰,在饑餓干渴中堅忍,中國的步兵比不上匈奴;這些都是匈奴兵的優點。如果在平原、平地,利用輕便的戰車,驍勇的騎兵作戰,那么匈奴兵就容易混淆方位;用勁弩、長戟,射向遠處的敵陣,那么匈奴的弓箭就不能抵擋。再加以堅硬的甲衣、鋒利的兵刃,長短兵器交雜作戰,弓箭手來往穿梭,伺機攻擊,士兵列陣向前推進,那么匈奴的軍隊就很難阻擋我們。將官突發信號,萬箭攻向同一目標,那么匈奴防身的皮鎧,木盾都不管用了;下馬后用劍戟等武器作戰,那么匈奴兵的兩腳就無法使喚了;匈奴習慣騎戰,不習慣步戰。這些,都是中國兵的優勢。 “就以上分析來看,匈奴戰技的優勢有三項,中國兵所占的優勢有五項。古代帝王,要有萬全的把握才敢發動戰爭。今天投降或前來歸附的蠻人有好幾千名,他們的戰技專長和匈奴兵一樣,如果陛下能賜給他們堅硬的盔甲,銳利的武器,再加上邊境驍勇的騎兵,任命一位能深深了解他們習俗,安撫他們心理的明將。在險地作戰,就用蠻兵抵擋,在平地作戰,就用戰車制敵,這兩種策略交互運用,利用兩個兵種的特長加以發揮,這就是贏得戰爭的萬全之計。” 晁錯又上書說: “胡、貉地方的人能耐寒冷,揚、粵地方的人能耐暑熱。秦國戍守邊境的士卒,大多不能適應當地的水土氣候,所以都把戍守邊境看成前往死亡之地。陳勝首先高呼起義口號,天下人群起追隨,這是秦朝靠武力統治天下的錯誤政策所帶來的結果。 “所以陛下不如在邊境建好房舍,提供耕田的農具,勸募百姓前往居住,利用地形修建城墻,挖深溝塹。愿意前來的百姓,有罪的可以免罪,無罪的可以封爵,再賜給他們衣服、食物,遇到胡人入境搶掠家畜,凡能阻止胡人掠奪的,主人就把一半的畜產送給他,再由政府補回主人的損失。如此一來,各鄉里的百姓就能相互救助,有胡人犯邊,也能不怕死的勇敢抵御。 他們會這么做,不是感恩皇上,而是為了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這和強迫百姓戍守邊境,由于不熟習地理環境而產生畏懼胡人的心理,兩者比較起來,功效相差萬倍。” 漢文帝接受晁錯的建議,便招募百姓遷徒到邊境。 [評譯] 后代論述戍守邊境的策略,沒有人能逾越這個范圍。 904、范雎 【原文】 范雎說秦王曰:“以秦國之大,士卒之勇,以治諸侯,譬走韓盧而搏蹇兔也。而閉關十五年,不敢窺兵于山東者,是穰侯為秦不忠,而大王之計亦有所失也。”王跽曰:“愿聞失計。”雎曰:“夫穰侯越韓、魏而攻齊,非計也。今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則王之尺也。今夫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也,王必親中國以為天下樞,以威楚、趙,楚、趙必皆附。楚、趙附,齊必懼矣,如是韓、魏因可虜也。”王曰:“善。” 【譯文】 戰國說客范雎對秦昭襄王說:“憑秦人的勇敢和強大的兵力來威服天下諸侯,就像驅使韓盧(古代有名的快狗)去追捕兔子一般。但十五年來秦國卻緊閉函谷關,不敢向東發兵,就是因為相國穰侯的謀國不忠,再加上大王策略也有所錯誤。” 秦昭襄王說:“寡人很愿意聽一聽錯誤在哪里。” 范雎說:“穰侯率軍越過韓、魏等國而去攻打齊國,這是不對的。大王應該采行'遠交近攻’的策略。那么能多擴張一寸土地,大王就多得一寸地;能多擴張一尺土地,大王就多擁有一尺地。今天韓、魏都位于中原,正當天下的樞紐,如果大王想稱霸諸侯,就必須敦睦位居中原樞紐的大國,進而威脅楚、趙兩國。如果楚、趙能親附秦國,齊國必然會害怕而表示屈服,韓、魏自然可輕易取得。” 秦昭襄王說:“你說得很對。” 905、王樸 【原文】 周世宗時,拾遺王樸獻《平邊策》,略云:“攻取之道,從易者始。當今唯吳易圖,東至海,南至江,可撓之地二千里。從少備處先撓之,備東則撓其西,備西則撓其東。彼奔走以救弊,則奔走之間,我可窺其虛實。避實擊虛,所向無前,則江北諸州舉矣。既得江北,用彼之民,揚我之兵,江南亦不難下也。江南下,而桂、廣、岷、蜀,可飛書召之矣。吳,蜀既平,幽必望風而至,唯并為必死之寇,必須強兵力攻,然不足為邊患也。”世宗奇之,未及試,其后宋興,卒如其策。 【譯文】 后周世宗時,拾遺王樸曾提出《平邊策》,內容大意是: 攻占土地的基本原理,一定要從容易的地方著手。放眼天下,當今只有吳國容易攻占。它的土地遼闊,東到海,南至江,將近兩千里。我們從吳國防備最薄弱的地方開始進攻,他們防備東方,我們就進攻西方,他們守備西方,我們就攪亂東方。他們一定會奔走救援,在奔救之間,我們就能看出他們的虛實、強弱,然后我們避開防衛堅固的地方,攻擊武力薄弱的地方,這樣一來一定戰無不勝。那么長江北岸的各州,都將歸我們所有。 取得江北之后,就利用江北的百姓,繼續我們征討江南的計劃,那么江南也不難取得了。江南一旦到手,那么桂林、廣東、四川、巴蜀等地,就只需傳遞一兩封諭示文書便足以教他們投降。 吳、蜀既已平定,那么燕地一定聞風歸附,只有河東,是拚死也不會歸附的匪寇,必須要出動強大的兵力來攻取,但也不足以構成我國的邊患。 周世宗對這個建議頗為贊賞,可惜還來不及照這策論去做就病死了。日后宋朝代之而起,宋主就是按照這計策實行的。 906、任瑰 唐太宗 【原文】 李淵兵發晉陽,入臨汾,去霍邑五十余里。隋將宋老生帥精兵二萬屯霍邑,大將軍屈突通將驍騎數萬屯河東以拒淵。諸將請先攻河東,任瑰說淵曰:“關中豪杰皆企踵以待義兵。瑰在馮翊積年,知其豪杰,請往諭之,必從風而靡。義師自梁山濟河,指韓城,逼郃陽,蕭造文吏,必望塵請服。然后鼓行而進,直據永豐。雖未得長安,關中固已定矣。”裴寂曰:“屈突通擁眾據城,吾舍之而去,若進攻長安不克,退為河東所踵,腹背受敵,此危道也。”[邊批:此亦常理。]李世民曰:“不然。兵貴神速,吾席累勝之威,撫歸附之眾,鼓行而西,長安之人,望風震駭,智不及謀,勇不及斷,取之若振槁葉耳!若淹留時日,敝于堅城之下,彼得成謀修備以待;我坐費日月,眾心離沮,則大事去矣!且關中蜂起之將,未有所屬,不可不早懷也。屈突通自守虜耳,不足為慮。”會久雨,淵不能進,軍中乏糧,劉文靜請兵于始畢可汗,未返,或傳突厥與劉武周乘虛襲晉陽,淵欲還救根本,世民曰:“今禾菽被野,何憂乏糧?老生輕躁,一戰可擒。李密顧戀倉粟,未遑遠略。武周與突厥外雖相附,內實相猜,武周雖遠利太原,豈可近忘馬邑?本興大義,奮不顧身,以救蒼生,當先入咸陽,號令天下;今遇小敵,遂已班師,恐從義之徒,一朝解體,還守太原一城之地,為賊爾,何以自全?”淵不聽,世民將復入諫,會淵已寢,不得入,號哭于外,聲聞帳中。淵召問之,世民曰:“今兵以義動,進戰則克,退還則散;眾散于前,敵乘于后,死亡無日,何得不悲。”淵乃悟曰:“兵已發,奈何?”世民曰:“右軍嚴而未發,左軍去亦未遠,請自追之。”乃與建成分道夜進,追左軍復還。已而太原運糧亦至。誘老生戰,斬之,日已暮,無攻城具,將士肉薄而登,遂克霍邑。 [述評] 按,任瑰之策,即李密說楊玄感、魏思溫說徐敬業者,特太宗用之而勝,二逆不用而敗耳。 楊玄感之謀逆也,李密進三策曰:“天子遠在遼海,公若長驅入薊,直扼其喉,前有高麗,退無歸路,不戰而擒,此上計也;關中四塞,吾鼓行而西,經城勿攻,直取長安,收其豪杰,撫其士民,據險而守之,天子雖還,失其根本,可徐圖也!若隨近先向東都,以號令四方,但恐彼知固守,若攻之百日不克,援兵四至,非吾所知矣。”玄感曰:“不然,今百官家口,俱在東都,若先取之,足以動其心,且經城不拔,何以示威,公之下計,乃為上策。”密知計不行,退謂人曰:“楚公好反而不求勝,吾屬為虜矣!”未幾,玄感敗。 徐敬業舉兵,問計于軍師魏思溫。對曰:“公既以太后幽系天子,宜身自將兵,直趨洛陽、山東,韓、魏知公勤王,附者必眾,天下指日定矣。”敬業曰:“不然,金陵負江,王氣尚在,宜先并常、潤為霸基,然后鼓行而北。”[邊批:此謀反,非勤王也,何以服眾?]思溫曰:“鄭、汴、徐、亳,世皆豪杰,不愿武后居上,蒸麥為飯,以待我師,奈何欲守金陵,投死地乎?”敬業不從,使敬猷屯淮陰,韋超屯都梁山,而自引兵擊潤州,下之。思溫嘆曰:“兵忌分,敬業不知席卷渡淮,率山東士先襲東都,吾知無能為矣!” 李密為玄感策何智,自為策又何愚也?思溫之謀善矣,而敬業本謀,實不為勤王,奈何從之?李士實亦勸逆濠直搗南都,勿攻安慶,亦李、魏之故智,濠不聽而敗。 夫隋煬弒虐,則天篡統;二李舉兵,猶曰有名。彼逆濠何為者哉?天不佑叛賊,即直搗南都,亦未見其必勝也。 按,宸濠兵起,聲言直取南京,道經安慶。太守張文錦與守備楊銳等合謀,令軍士鼓噪登城大罵,激怒逆濠,使頓兵挫銳于堅城之下,而守仁得成其功,雖天奪其魄,而文錦諸人之智亦足術也。 【譯文】 隋末時李淵由晉陽發兵,進入臨汾郡,離霍邑有五十多里路。隋將宋老生率精兵兩萬人駐守霍邑,另有大將軍屈突通帶領數萬騎兵戍守河東,共同抗拒李淵。 李淵的將領請求先攻打河東,任瑰對李淵說:“關中的豪杰,盼望我們義軍的到來已有多年了,我在馮翊多年,請讓我前去曉諭,他們一定會起而效忠我們。我們大軍從梁山度河,直走韓城,進逼郃陽,當地的首長蕭造是一名文官,聽說大軍來到一定會請求歸順。然后我們再擊鼓進兵,直攻永豐。雖然尚未進入長安城,但整個關中已在我們的掌握中了。” 裴寂(字玄真)說:“屈突通率大軍戍守河東,如果我們不先擊敗他,而直攻長安,萬一失敗退兵,就會被屈突通所率領的河東兵攻擊。前后夾擊,對我軍相當危險。” 李世民說:“話不是這么說的。用兵作戰講的是快速,我們借著多次勝利威猛的氣勢,一路撫慰歸順的士兵、百姓,這時向西進攻長安,長安的百姓,望見我軍的軍旗就已震驚駭怕,我們趁對方還不及思考計謀,還不及奮起作戰勇氣時,一舉攻下長安,就如同搖撼樹上的枯葉一樣容易;如果只在長安城外耗費時日,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仔細計謀,修治防備完成部署,只不過是使自己白白浪費時間,消磨軍士斗志,那么大勢就去了。再說關中群豪并起,不能沒有歸屬,也不能不早加招撫。屈突通只是一名奴才,不值得顧慮。” 不料這期間一直大雨不停,李淵無法進兵,軍中糧食短缺,劉文靜去見突厥的治畢可汗請求援兵還沒有回來,就傳出突厥和劉武周暗中勾結偷襲晉陽的消息。李淵想回晉陽救援,李世民說:“現在稻谷大熟,遍布原野,不必為軍中缺糧而發愁。宋老生個性輕率急躁,只一場勝仗就能制服他。李密在奪取糧倉后,就沒有再作久遠的打算;劉武周和突厥表面雖然親善,內心卻相互猜疑,劉武周雖想攻太原,但又哪能忘記近在咫尺的馬邑呢?我軍打著舉大義,救蒼生的旗號,就應該奮不顧身先入咸陽,以號召天下。現在遇到小小的敵人,就立即調轉軍隊,我怕為大義而投效我軍的壯士,會因而離散解體,則我們也不過是防守太原城的地方賊寇而已,如何保全自己?” 但李淵不聽他的意見,李世民想再進帳勸止,可是李淵已經睡了,李世民無法進帳,只有在帳外號哭。哭聲傳到帳內,李淵只好召他進去。李世民說:“今天我們高舉義旗出兵,向前拚戰就成功,懦弱后退就離散。士卒離散在前,敵軍乘危于后,不要多久就命喪黃泉,我怎不悲傷大哭?” 李淵終于覺悟,說:“但軍隊已經出發了,怎么辦?” 李世民說:“右軍嚴整裝備還未出發,左軍雖然已經離開,依我估計距離并不遠,請準我追趕。”于是李世民當夜便追上左軍。 不久,太原的糧食也運到了。接著李世民用計誘宋老生出兵,宋老生大敗被殺。這時天色已暗,李淵下令登城,由于沒有登城的城梯,士兵搭成肉梯,終于攻下霍邑。 [述評譯文] 其實任瑰的獻計與李密游說楊玄感、魏思溫游說徐敬業,都是同出一轍。然而只有李淵采納,因而取得天下,另外二人不用,所以敗亡。 楊玄感有謀反的野心,李密向他獻三計,說:“天子遠征遼海,您若率軍直入薊縣,控制險要,天子因前有高麗國,歸路又被您阻斷,您一定可不戰而勝,這是上策;關中形勢險要,我們向西而行,沿途不攻城鎮,直取長安,安撫當地豪杰,招撫當地百姓,占據要塞嚴加防守,天子即使回來,已失民心,我們就可從長計議了,這是中策;如果先就近攻打東都,以號令四方士民,只怕別人早已事先防備,如果百日之內無法取勝,等天子援軍一到,勝敗的結果,就不是我所能預料的了。” 楊玄感說:“不對。朝廷百官的家屬都在東都,如果先取得東都,就會動搖他們的斗志;再說如果大軍所經過的城邑,都不加以攻占,又如何顯示我的威武呢?所以我認為你所說的下策,正是我的上策。”李密退出后,對別人說:“楚公想造反卻不想求勝,我們快成為階下囚了。”不久,楊玄感果然兵敗。 徐敬業舉兵后,曾詢問軍師魏思溫的看法。魏思溫說:“明公以匡復大唐為借口,就該率軍直攻洛陽,那么天下人都會知道明公起兵是為王室靖難,四方都會群起響應,天下也就指日可定了。”徐敬業卻說:“不對,金陵有長江為天險,仍有王者霸氣,不如先攻取常州、潤州,奠下根基,然后再北攻中原。” 魏思溫說:“山東的豪杰們怨恨武后專政,聽說明公舉兵,都自帶糧食準備投效我軍,為什么不利用這大好形勢,而只想死守金陵,置自己于死地呢?”徐敬業仍不接納,自己帶兵攻打潤州。魏思溫嘆氣說:“用兵最忌諱兵力分散,徐敬業不集中兵力渡過淮河,率領山東豪杰攻取洛陽,我看很快就要敗亡了。” 李密替楊玄感所擬的計謀,是何等明智,但為自己策劃,卻又愚笨無比;魏思溫的謀略是對的,反觀徐敬業的做法,哪里是為平王室之亂呢?明人李士實也曾勸朱宸濠直攻南京,不要出兵安慶,但朱宸濠不聽,終至失敗。唉!隋煬帝驕奢淫逸,武則天篡唐自立,李密、李淵起兵,還算是師出有名,但朱宸濠所持的理由是什么呢? 老天不保佑叛賊,我看即使朱宸濠直取南都,恐怕也不見得能取得天下。 907、習馬練刀法 【原文】 北虜馬生駒數日,則系騍馬于山半,駒在下盤旋,母子哀鳴相應,力爭而上,乃得乳。漸移系高處,駒亦漸登,故能陟峻如砥。今養馬宜就高山所在放牧,亦仿其法,馬自可用。 又,倭國每生兒,親朋斂鐵相賀,即投于井中。歲取鍛煉一度,至長成刀,利不可當。今勛衛之家,世武為業,而家無銳刃,愚意亦宜仿此,箕裘弓冶,不足為笑也。 【譯文】 北方胡人所飼養的母馬生下小馬后,就把母馬拴在半山上,而讓小馬在山下跌跌撞撞的找尋母馬,兩馬嘶鳴聲此起彼落,小馬極力掙扎攀登上山,才能吃到母奶。過一段日子,再將母馬移往高處,小馬為吃奶得爬得更高。所以當小馬長大后,行走險路有如奔馳平地, 現在我們要訓練戰馬就該在高地放牧,仿效胡人養馬的方法,日后,馬兒自然能擔重任。 此外,聽說倭人生下男嬰,親友前來祝賀時,都會攜帶鐵器,投進主人家水井中,主人便會將親友所送的鐵器銷熔打造成刀,每年鍛煉一次,等嬰兒長大后,刀已成利刃,鋒利無比。 而今明朝衛士之家,世代以武為業,但家中卻找不到鋒利的武器,依我的看法,不如也仿照倭人的做法,師法別人的長技,沒有什么可恥的。 閨智部總序 【原文】 馮子曰:語有之:“男子有德便是才,婦人無才便是德。”其然,豈其然乎?夫祥麟雖祥,不能搏鼠;文鳳雖文,不能攫兔。世有申生,孝己之行,才竟何居焉?成周圣善,首推邑姜,孔子稱其才與九臣埒,不聞以才貶德也!夫才者,智而已矣,不智則懵,無才而可以為德,則天下之懵婦人毋乃皆德類也乎?譬之日月:男,日也;女,月也。日光而月借,妻所以齊也;日歿而月代,婦所以輔也。此亦日月之智,日月之才也!今日必赫赫,月必噎噎,曜一而已,何必二?余是以有取于閨智也,賢哲者,以別于愚也;雄略者,以別于雌也。呂、武之智,橫而不可訓也;靈蕓之屬智于技,上官之屬智于文:纖而不足,術也。非橫也,非纖也,謂之才可也,謂之德亦可也。若夫孝義節烈,彤管傳馨,則亦閨闥中之麟祥鳳文,而品智者未之及也。 【譯文】 俗語說:“男人有德便是才,婦人無才便是德。”這當然是不對的。像麒麟鳳凰這樣的吉祥之物,亦不能用來捕鼠獵兔,而像春秋時申生這樣的仁孝,也不代表他有治國定亂的才能。周朝最被稱譽的女子,首推邑姜,孔子贊她能不下于當時一干功臣豪杰,哪里會有因為邑姜的才華洋溢而有損于她個人的德行這種事?所謂的才能,基本上便是智慧,沒有智慧便是無知,沒有才干若等于有德,是不是等于說天下那些無知的村姑村婦,皆是德行高潔的人呢?我的想法是,男子如日,女子如月,日落之后月光照明,所以女子正是男子的輔助,為此,我特別采集歷史上有關女子才智的實錄為“閨智”,分為“賢哲”、“雄略”兩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