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賭》 歡迎來到攔江書院,同學們好! 這一年來,我們在以往的推薦中都反復強調兩個字——認知、認知、認知。在重復這兩個字的時候,也通過公號,還有學員們的交流,反復強調認知的層級。 我們能夠很容易的講清楚一些低劣的、粗糙的、甚至不優雅的認知的狀態、表現、分布。可是涉及到我們應該有的狀態和更高層次的認知,往往避而不談。這是什么原因呢? 我在公號文章中曾說過一句話:最純潔的往往會和最愚蠢的在一起;最智慧的往往會和最晦澀的在一起。 這個意思是說:當我們人性走出閉鎖的時候,我們就迎來一個冒險的時代。而真正自由的認知,一定居于保守和絕對的開放之間。 如何描述這個狀態呢?今天推出這本書——《對賭》。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一聽這個名字,你的心里就會“砰”一跳。腦子里想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今天這本書不能讓孩子看到。 你要這么想就錯了。 這本書你一定要買一本放在家里,讓你的孩子不時的翻一翻,并且隔三岔五的跟孩子溝通交流一下。 從一個人極端的保守到生出對賭思維,這中間存在著什么?存在著我們一開始提到的高端思維。它讓我們在現實中獲得更多的自由度,讓我們少些溝溝坎坎,少些波折和挫折。 讀這本書時,怎么解析這本書的結構呢?簡單說三條。 第一,相對思維。 比如說,男孩女孩戀愛。 女孩問:你愛我嗎? 男孩果斷回答:愛。 這是一種求生欲的表現。 回答是一個絕對,問題也是一個絕對。但無論是男孩女孩心里都有一個疑問:好像什么地方出了問題。事實上,女孩問出的這個問題是錯的,男孩的回答更是錯的。 因為“愛'不是一個絕對的狀態,而是相對的狀態。 可能今天更喜歡你一點,明天更喜歡隔壁王太太一點。這些事都在變化之中,是不確定的。 這是我們通過這本書要了解的第一個思維——相對。 第二,量化思維。 這是中國人最不喜歡的、最痛苦的。 剛才講的“你愛我嗎”“你不愛我嗎”這是兩個絕對性的回答。但實際上,從不愛到愛,有一個漸進量化的過程。 開始的時候,兩個人見面都沒有什么感覺,這個時候愛情是0%; 眼神一對,感覺這個人還可以,這個時候好感上升到10%; 再聊聊天,發現這個人很有趣,好感沖到30%; 兩個人相處,發現情趣相投,這個時候感情上升到50%; 出現了追求,希望這個好感永遠停在這個狀態...... 這個過程,就是量化思維。 我們跟人打交道、教育孩子、找客戶、都是量化漸進的過程中的。而不是是和非、對和錯這么兩個截然黑白的認知。 第三,系統思維。 系統思維不是一錘子買賣。事業、養家、成功……所有這些事不是一錘子買賣。 很多年輕人賭氣,把錢砸在某一個地方。想一下賺一筆錢,讓別人對他刮目相看。這樣的年輕人不是智力不高,只是認知還停留在貓貓狗狗階段,沒有上升到基本的人性層次。 而系統思維是一次次的重復,并在重復中努力獲取更高的勝率。 《對賭》這本書說得明白。打牌不講究輸贏,講究次數的輸贏。 我和你對賭十局,我輸了三局,但我贏了七局。大數上,我是開心的,我贏了這就可以了。 人生不止一場賭。只要你坐在人生桌子旁邊,賭局就開始了。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形成一種相對思維、量化思維、系統思維。在不斷的重復中,獲得更高的勝率。 要做到這一點,就從這本書開始吧。 《攔江小課堂》 問題一:書中為什么說我們生活中的決策,都是在博弈? 這應該是顯而易見的。 比方說你想買個玩具,你和媽媽說:媽,給我買個跑車吧。 你媽媽說:不行,家里買不起。 你又說:那就給我買套房子吧。 …… 直到達到你的目的。 這就是一個博弈的過程,你所作出的任何選擇都會遭遇現實的狙擊。你必須跟現實對抗博弈,繞過它,說服它,然后達到某種動態的妥協。 問題二:生活中的風險與撲克游戲有什么共通之處? 人類為什么那么喜歡游戲呢?為什么對打牌、下棋癡迷如狂呢? 因為這些游戲就是生活本身,它只是簡化的生活模型,也可以把它稱之為數學模型。 簡單說,我們在打牌的時候就能感受到,牌局時刻變化,而且你手中的牌是好是壞不僅取決于你個人的認知,還取決于你的打法,更取決于對手出的牌。 高明的對手能夠讓你的一手好牌變成垃圾,差的對手能讓你的垃圾牌變成好牌。 想一想,我們的生活不也是這樣嗎? 問題三:面對不確定的現實,我們如何做出正確的決策? 這個問題問錯了。 我們不是應該做出正確的決策,而是應該有一個正確的決策系統。 我們常說人生的路不止一條,人生的選擇其實不多。但再不多,你永遠有回頭、翻牌的機會,永遠有重新開始的機會。 換句話說,我們說的決策系統也許讓你做十個決策,七個是對的,你的人生就可以了,你還想干什么?你做十個決策,還想個個都對,你想氣死上帝啊,你咋不上天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