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導圖實戰派】刻意訓練之“遇見...”計劃51/300 這兩天在看《麥肯錫問題分析與解決技巧》這本書,今天和大家探討里面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所謂的“問題”到底是什么?問題的本質是什么?問題如何分類?如何給問題分級?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今天中午吃什么?明天的工作如何安排?怎樣提高產品質量?....
通常,我們實施一項解決策略時,常會伴隨著無法輕易撤回的必然結果。午餐的問題也一樣,吃了牛肉蓋飯后,才后悔應該點拉面,為時已晚。工作中,你十點中去見了A客戶,就不可能又在十點中去另一個地點的B客戶...
所謂的“問題”,就本質而言,是指期待的狀況與現狀之間的落差。舉例來說,某家公司在業務上出現一個問題:A產品的形象越來越差。這表示司憂心,對A產品所期待的形象與現狀之間產生落差。再舉個例子,以度假飯店來說,當空房率居高不下被視為一個問題時,這意味著飯店所期待的空房率與現狀之間有落差。
我們可以根據問題的目的和發生時間,將問題區分成三種類型:恢復原狀型、防范潛在型、追求理想型。
一般而言,在分辨事情的優先級時,比較有效的方法是四象限法則用從“緊急性”和“重要性”這兩個標準下手。若從結論來說,就是優先處理高重要性且高緊急性的問題。相反地,影響小且不緊急的問題可以最后處理。不過,在有待解決的問題當中,要是有能輕易解決的問題,最好盡快處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