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段頭灣老街 并不是那么容易 到了周巷鎮(zhèn)長勝市村 還得再沿著村中小路拐上幾個彎 到了段頭灣老街 也可能會有些失望 短短幾百米的道路 老舊的古建筑幾不可尋 繁華的商貿早已沒落 似乎少了尋常意義上的“老街味道” 但或許,這種平淡如水的滋味 才是段頭灣老街的“獨一份兒” “十幾歲的時候就跟著我爸學打銅打鐵,這一行做了毛60年了!”路口的老鐵匠勞師傅,今年已經73歲了,精神矍鑠,“我兒子老早要把屋里廂這個打鐵的設備都推倒拆掉的,我不肯!”也難怪勞師傅的兒子有這樣的想法,打鐵不僅僅勞神勞力,更重要的是,如今幾乎沒有人再需要這門手藝和它制造出的工具了。 但勞師傅舍不得這些用了一輩子的家伙什,也離不開這間開了30多年的小鋪子——他把業(yè)務范圍從打鐵拓展到了方方面面。自行車故障維修,五金小工具修補,零件拆換,他成了左鄰右舍口中的“全科醫(yī)生”。“別看這么小一家店,大家都省不了我。”勞師傅自有老一輩人特有的精打細算,“東西壞了舊了,我們修補好了就又能用了,不然豈不是又要花錢去買新的了?” 守著30多年老店的,還有裁縫丁師傅。兩間店面,墻上掛滿了各色布料。“裁縫生意最好的時候?那就是上世紀90年代了。”丁師傅笑瞇瞇地回憶說,當時他一個人顧不過來,還得雇人一起幫忙,到了過年前大家都忙著裁布做新衣時,更是忙得腳不沾地。“光是裁布就裁得來不及,裁完布還得送去別的店里做。”在他的記憶里,段頭灣老街最鼎盛時,一條街上有十幾家裁縫鋪。 量體裁衣的時代,終被批量生產的浪潮所取代。當街上的成衣店越來越多時,留給裁縫鋪和丁師傅們活躍的空間也日漸縮小。丁師傅也樂得清閑,“現在主要是做床單被套多了,偶爾有老年人要做衣服,我也做。”晚上關店以后,丁師傅愛打打太極拳,跳跳廣場舞。今年59歲的他,靠著一門手藝養(yǎng)活了一家子,如今小孫子都已經6歲,一聲聲“爺爺爺爺”叫得人心里特別舒坦。 這就是段頭灣老街 曾經 它熱鬧過,喧嘩過,風光過 如今 它又是家常的 親切的,自在的 清早從菜場買回一把菜的主婦 在早飯攤前等著第一爐燒餅的大媽 八十年老屋的雕花木柵欄 理發(fā)店里操練著的老手藝 從巷口望到天井里的茂密花草 在門口酣睡的大黃狗 …… 正是這些人、這些景 構成了段頭灣老街的淡而有味 文字素材:馬安娜 攝影素材:王燁江 統(tǒng)籌審稿:周萱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