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從出生到六十歲為一甲子,身體以任、督脈為主軸,運行十二經絡之氣的循環,以調節人體生命的運作。 陽為氣的上升、擴張,陰為氣的下降、收縮,陰陽經絡氣的運行,稱為六陰六陽,或稱三陰三陽,各為十天干與十二地支——天干三陰三陽、地支三陰三陽而運作手足,隨時間、氣候、年齡、情緒而產生變化,其變化產生對身體不適的現象而生病變。 從出生到三十歲是為身體生長、發育即陽氣旺盛的上升、擴張階段,其氣生長、發育的電磁場強弱,依次為少陽、陽明、太陽是為陽經經絡循環,即三陽經絡的循環。 從卅歲到六十歲是為身體停止生長、發育即陽上升到極點而開始下降、收縮階段,其氣衰弱、下降、收縮的電磁場強弱,依次為少陰、太陰、厥陰是為陰經經絡的循環,即三陰經經絡的循環。 陰陽經絡循環周而復始、如環無端,上升、下降、擴張、收縮與穩定稱為五行相生相克,以火、水、木、金、土為五行表示代號。 五行相生相克不能平衡即是生病,即風暑寒濕燥火之氣不調為生病,不調之氣從陽經經絡(從汗)而排,或雖入陰經經絡,仍足以回陽經經絡排除,稱為感冒。在傷寒論中稱感冒為“中風”,實為傷風之例甚多,如: 仲景曰: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緊則傷營,營衛俱病,骨肉煩疼,當發其汗。 ----此中風即傷風,為與傷寒之辨也。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出汗而煩燥者,大青龍湯主之。 太陽中風,下痢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太陽中風,陽浮陰弱,陽浮熱自發,陰弱汗自出,澀澀惡寒,淅淅惡風,翁翁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發汗已,身猶灼熱,脈浮自汗,身重多眠、鼻鼾、語言難出,不可下,不可火。 陽明中風,口苦喉干,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部滿,脅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皆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后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弦緊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余癥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 少陰中風,脈陽微陰浮者,為欲愈。 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深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始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六經中風,各有癥候,為辨證論治之依據。 中風的“風”字即空氣,蘊含風暑濕燥寒火,運作五臟六腑,偏勝、偏虛失調產生病變對身體的傷害以表證、里證區別治療,是為感冒所生之證,傷寒論皆以“中風”言,皆未使經絡之運作停止,皆從表解——發汗、解肌即得痊愈。 若身體虛弱,表證的風暑寒濕燥火之邪,侵入經絡身體無力排除,令五臟六腑或某經絡無力運作或停止運作的現象,即半身不遂、偏枯、昏暈仆倒不省人事,名為中風、中濕(痰)、中暑、中氣、中寒、卒中、中惡……。 常聽說:“那個人跌倒中風了。”實際上應該是“那個人中風,跌倒了。”因中風才造成跌倒,而不是跌倒造成中風。 俗說中風即為半身不遂、偏枯、癱瘓或不醒人事,乃五臟六腑或其經絡無力運作風暑寒濕燥火之氣,即五氣進入體內五臟經絡、致經絡循環障礙,無力排出與體表外空氣作平衡的交換作用。 氣的上升作用為火屬心,氣的下降作用為水屬腎,氣的擴張作用為木屬肝,收縮作用為金屬肺,穩定作用為土屬脾。 運動,復健能加強心(火)臟的作用,即加強氣的上升以加強與體外空氣的交換,亦即加強升高血壓,即加強心(火)臟的上升作用,使五氣從汗排出,達到五臟氣的均衡。 消炎——造成心臟的衰弱,降血壓在降低心(火)臟氣的上升作用,郁扼氣的上升,利小便使水從小便出,而不從汗排,治非所治,消炎、降血壓,致越降心(火)上升之力越弱,長期的降血壓,即長期的傷害心、腎,致身體水份無法從汗排出。 身體水分無法從汗排出,空氣中的水份(冬天可見呼吸時白茫茫的水氣,夏天的汗)分分秒秒必須進入身體,與身體進行循環的呼吸作用,降血壓的利尿劑,血管擴張劑,自律神經抑制劑,腎活素轉化……抑制劑,鈣離子阻斷劑……在在都造成心、血管的彈性疲乏,心腎的衰弱,致水份無法從汗,或呼吸排出,水分凝聚在心下(胃口),或致全身水腫,皆心臟衰弱,水火不能即濟,火無力化水成氣排出而凝聚,即今日的尿毒癥,皆拜降血壓藥使水分從小便強制排出傷心、腎所賜。 發明了血壓計,不知道“中風”兩字的意義,卻牽強附會“中風”造成了身體健康的傷害。 天氣熱要降血壓,天氣冷也要降血壓,天氣天天都在變,天天都在降血壓、控制血壓,血壓的數據,天天都在藥物控制之下所測得,藥物停止使用卻變本加厲(心臟因降血壓藥物的傷害致衰弱),可以做為獲得健康數據的標準嗎?大家可以體會一下長期服用降血壓藥物所造成心臟與胸部的壓迫及不適感,心臟的無力,更增加血液循環的障礙,氣血循環受阻更甚,而造成心臟病、中風(半身不遂、癱瘓、偏枯)、腎臟病變的百病叢生,還因腎臟的衰弱,更造成腦血管的病變等等。 天氣太熱,某人中風了,天氣太冷,某人中風了,只是某人的身體虛弱,不能適應天氣的變化所造成,并不是高血壓所造成,因量到血壓不夠的人,照樣中風了。轉自彭奕竣醫師的《中醫之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