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是身體大循環的“過濾器”,負責將身體的代謝廢物隨尿液排出,尿液的顏色、形態、氣味、排尿量、排尿的頻率等都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身體很多疾病,像腎臟疾病、糖尿病、高尿酸血癥等,都可在尿液上反映出來。 今天,就為大家科普一下,如何通過簡單的自我觀察,及時發現尿液給我們的健康信號,早發現早預防。 一看:顏色正常的小便應該是淡黃、透亮的,不會有沉淀、渾濁的現象。但很多因素都會影響尿液的顏色,比如飲水量、體溫的變化以及食物、藥物的作用等等。 (點擊圖片可放大查看) (圖源自香港《新假期周刊》) 二看:形態當尿液中出現泡沫時可能預示患有某種疾病,不同原因導致的泡沫尿其治療方法亦不相同。詳見下表: (點擊圖片可放大查看)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便池中的消毒劑或去垢劑,也可能使尿液形成泡沫。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分辨哦~ 三查:量次由于每個人飲水量不同,所以排尿頻次也不能一概而論。但總體而言,一天排尿量1000~2000毫升算正常,以1500ml為宜。在正常排尿范圍內,正常人每天排尿4到6次,一般一次尿量200毫升到500毫升左右。 當出現下列情況時,則表示排尿量異常,需要引起重視: (點擊圖片可放大查看) 當然,也有一些特殊的情況會導致尿量增多,例如:大量飲水、寒冷刺激、飲酒、飲茶、輸液、服用利尿劑或吃了有利尿作用的飲食后,這些都是屬于生理性多尿,不必過于擔心。大家要學會分辨哦~ 四辨:氣味除了上圖中病理性因素導致尿液出現異味之外,生理性因素也可能導致尿液出現異味,例如:藥物、食物(蘆筍、大蒜、咖啡以及富含維生素B6的食物,如香蕉)和部分維生素等。 五查:尿頻、尿急、尿痛尿路感染或者膀胱刺激都可出現。其中尿頻、尿急對于男性和女性來說,所代表的情況是不一樣的。
尿痛又分為尿開始時疼痛、排尿終末時疼痛、全程疼痛或者排尿時突然中斷伴疼痛等。常提示有泌尿系感染、結石、腫瘤、前列腺疾病或者膀胱刺激征等。 看到這里,相信大家心里都有底了吧?當尿液出現上述異常情況時,一定要盡早就醫,以免耽誤病情! 當代社會,人們長時間忙于工作,久坐加上飲食不規律,身體出現各種小毛病不在意,等實在撐不住了就醫檢查時往往已經很嚴重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自己的健康管理師,只要細心留意身體的各種變化,當出現異樣以后,及時找醫生,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就可以將很多疾病防患于未然。 大家在小便后,會留心觀察尿中泡沫的多少,既害怕泡沫一直不消,又害怕泡沫突然增多。 實際上,尿中泡沫的多少,受飲食、運動、排尿姿勢等因素的影響,不能完全反應病情變化。 到底哪幾個指標更需要腎友關注,大家要弄弄清楚。 尿量的多少 健康成人每日尿量在1000-2000ml,最佳尿量為1500-1700ml,夜尿的次數一般不超過兩次,如果出現尿量增多或減少,或者夜間起夜過多,往往說明腎臟出現了問題! 尿量的變化情況主要有以下3種: 24小時尿量>2500ml,稱為多尿。喝水太多,會出現暫時的尿量增多,但長期多尿要考慮糖尿病、腎性尿崩癥等疾病情況。24小時尿量<400ml,稱為少尿。24小時尿量<100ml,稱為無尿。少尿或無尿多見于脫水、心力衰竭、尿毒癥等情況。夜間排尿2次以上,且尿量多于白天被稱為夜尿增多,在早期腎功能不全時多見。 醫生叮囑 -01.適量飲水。每天1500-1700ml,不要不喝水,也不要喝太多水。 -02.注意尿量多少。正常飲水的情況下,尿量突然減少,要考慮病情是否加重或有進展至尿毒癥的危險。 血壓的控制情況 腎臟是排泄和內分泌的器官,控制著血壓的高低。 當腎臟功能受損時,就會隨之發生高血壓;反過來,血壓的升高會增加腎臟的壓力,加重蛋白尿,久而久之導致腎小球等腎組織硬化,加快腎功能衰退。 高血壓對腎臟的損害,看不見、摸不著,卻非常嚴重。 醫生叮囑 -01.慢性腎臟病患者,血壓控制在125-130/<90mmHg,若蛋白尿>500mg/d,血壓要≤130/80 mmHg。 -02.糖尿病腎病、腎移植患者,血壓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03.每天至少測量一次血壓,對血壓的變化情況要做到心里有數。 -04.低鹽飲食,每天3-5g,不吃咸菜、臘肉、加工肉、蜜餞、方便面等高鹽食物。 -05.改正錯誤的用藥習慣(如血壓升高就服藥,正常就停藥),應該規律、按時服藥。 飲食方案 患有腎病時,飲食不同于健康人。每個腎友的飲食方案也應該個性化,盲目、錯誤的飲食往往會妨礙疾病的恢復。 例如: 腎病綜合征大量蛋白尿時,不能大量地進補,也不能過分忌口,適當的蛋白質攝入是促進疾病恢復,改善水腫的關鍵。 而晚期腎功能不全的腎友,要根據指標控制鉀、磷、鈉、蛋白質等多個營養素的攝入總量,才能更長久地維持住腎功能。 大部分患者,患病前要么大魚大肉,要么三餐不定。患病后,沒有營養師的指導,往往也不知該怎么吃對腎臟最好。但飲食是長期學習、實踐的過程,需要大家正確認識、積極學習實踐。
|
|
來自: 新宇醫館 > 《中醫辨證與問診 聞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