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聾是一種疑難病癥,即不易做出正確判斷,又沒有更好方法治療,有人又稱為耳聾是神經性,這就為耳聾增添神秘色彩,更難治愈。助聽器就是這樣情況下孕育而生的,由于助聽器對耳膜的刺激,結果造成聽力越來越差。我根據祖國醫學當中的經絡、經筋理論,潛心研究耳聾的病因、病理,以及有效方法,然后,在臨床當中反復試用這些方法的可能性、實效性,采用這些方法,曾治愈多個不同病情耳聾的病癥,下面我將一個比較典型病例,做如下介紹。 一位七旬老夫人來我處診治耳聾。老婦人多年來在農村一人獨居,可想而知,家里一切事情都要自己操辦,由于長期勞作不得休息,身體狀況越來越差,代之而來的是身體上的透支,糖尿病、膝關節疾病、失眠、耳聾等疾病接踵而來。頭六七年前就出現耳聾,打雷下雨都聽不到聲音,多處求醫不果,最后只能求助于助聽器,久而久之助聽器,也成了聾子耳朵佩戴,因耳聾無法交流,經常十天八天獨居不出,看電視僅僅是看看圖像,心里異常苦悶。耳聾實際上長時間糖代謝紊亂,導致的并發癥。 耳聾是一種癥狀或體征,可以發生在很多疾病,耳聾的病因及病理十分復雜,遺傳因素、聽覺器官的老化性退行性變、傳染病、全身系統性疾病、藥物中毒、創傷、自身免疫疾病等均可導致耳聾。 通常按病變部位分為傳音性聾、感音神經性聾(包括耳蝸性聾和蝸后性聾)和混合性聾。傳音性聾系傳音變壓裝置發生障礙,影響聲波傳導所致;感音性神經性聾病變位于螺旋器的毛細胞、聽神經或各級聽中樞,對聲音的感受與神經沖動傳導等發生障礙。因其發病機制不清,感音神經性聾是耳科最大的難癥之一。 耳聾是一種難癥,多發于老年人,患病病因不易判斷,當然選擇何種治療也存在著難度,五臟是構成人體的主體,五臟藏于內,欲知其內,必觀乎其外,五臟分別與五竅相互絡屬,五臟開竅理論源于《內經》。耳聾是患病的標,臟腑是患病的本,如果根據經絡、經筋理論,堅持從五臟論治,用經穴和揉按筋肉方法治療,耳聾就會迎刃而解了。 我根據五臟開竅、經絡、經筋理論,以及耳部反射區全息圖,通過觸診在這些部位上檢查陰陽失衡點,最后確定治療的有關部位,病因確診后,采取適合病癥的方法診治。 治療的思路清晰了,首先搞清耳部反射區全息圖,心、肝....等部位臟腑分布在耳朵的位置,其次、再確定為耳朵提供氣血,分布在耳朵周圍的經絡、經筋,如,小腸經、三焦經、膽經以及小腸經經筋、三焦經經筋、膽經經筋等。耳部反射全息圖,耳朵周圍分布的經絡、經筋基本捋順清晰了,接著是如何治療。 耳部全息圖標定的有心、三焦、肺、腎、脾、肝等通往臟腑的部位,我按照標定的這些部位,采用工具按照位置,一個點一個點的點按,通過力對肌膚的刺激,加快通往所在臟腑的氣血循環,得以擴充經絡,打通循環通路上的瘀滯,這是治里;然后,在耳朵周圍分布的小腸經、小腸經經筋、三焦經、三焦經經筋、膽經、膽經經筋等通路上,通過手指在這些部位上的觸摸檢查,尋找陰陽失衡點,待確定失衡點后,在不平衡的筋肉上反復揉按,使兩側較高、僵硬的失衡點上,擴充經絡,加快通往耳部氣血循環,氣滯血瘀在力動態的作用下,廢物不斷從耳部排出,由于廢物的排出,減少氣血循環阻力,耳、及周圍的供血得到有效改善,提高通往耳部運轉氣血的功能,不斷滿足耳部的生理需要。治療的醫理、方法正確與否,還要通過療效得到最后的驗證。 治療開始后,我邊治療,邊與患者交流,以觀察治療每一步的效果。經過耳及周圍組織的內外兼治,血運加快,耳部的生理功能確實得到恢復,耳部聽力發生了微妙變化,近距離語言可以交流了。雖然治療后出現的僅僅是小小變化,但標志病情開始向好方面轉化,證明五臟開竅、經絡、經筋的理論,是指導治療耳聾的基本理論,也證明這種思維和采用的方法,對于耳聾的治療是有效的,是符合人體規律的。 接著我每天堅持按照這種方法治療,病情天天都發生顯著的變化,治療到一周次,在不帶助聽器的情況下,能聽到公交車的報站聲音,聽到洗衣機電機發生轉動的轟鳴聲,治療到第十天時,可以近距離的交流。因為病情好轉增強了她的自信心,減輕精神上的壓力,看到告別耳聾的前景,信心百倍的接受治療。 為什么出現耳聾?人體的每個器官的周圍,都有了維護生理活動的經絡和經筋,為之提供氣血物質濡養之,經絡在與之相同的經筋上通行。經筋象褲腰帶一樣的筋肉組織,在正常的生理狀態下,筋肉組織質地異常柔軟,舒縮正常,內含充足的氣血物質,把氣血物質源源不斷提供到經絡,然后,再傳輸到所在臟腑,以及相關的五官七竅;當傳輸出現了病理狀態,通往臟腑的筋肉組織僵硬,導致供血系統出現障礙,舒縮無力,長期以來,與之相關臟腑和五官七竅的供血,處于匱乏的狀態,出現一系的病態反應。 道理清晰了,解決病態反應的關鍵,是清除通往臟腑,及五官七竅經絡和經筋通路上的瘀滯,傳輸氣血通路的筋肉組織逐漸柔軟,使耳朵上下、前后的經絡、經筋暢通無阻,滿足耳朵對氣血的生理需求。 幾千年前《黃帝內經》中,就有多篇文章講到了耳聾,而且對耳聾的病因、病理、以及治療方法,均做出了明確的闡述,這些都是難能可貴的。說明在當時的那個年代,耳聾也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我們的醫學圣人,在廣泛臨床的基礎上,不斷探索、不斷臨床、不斷總結的基礎上,形成文字警示后人,下面我們不妨重溫老祖宗的教誨。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腎主耳,……在竅為耳。”《靈樞.五閱五使》亦曰:“耳者,腎之官也。”《靈樞·脈度》中又說:“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是說腎氣的強弱和兩耳關系密切,腎中的精氣充足,聽覺就會靈敏。有研究表明,臨床上很多出現耳鳴、聽力減退的患者往往伴隨有腎臟方面的問題,而調節腎氣盛衰的穴位很多在耳部。 《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中說:“有耳聾無聞者,當取耳中聽宮穴以刺之,系手太陽小腸經”,所以在治療耳聾時可在耳竅局部取聽宮穴。又如《刺節正邪》篇中說:“耳無所聞……刺其聽宮”,則明確指出耳聾可取病位附近的聽宮穴來治療。 《靈樞·經脈篇》中說:“三焦,手少陽之脈……上項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是動則病耳聾……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此不僅明言手少陽三焦經脈過于耳,而且三焦經病,首言耳聾,說明耳竅與手少陽經的關系。 《靈樞·經脈篇》中說:“膽,足少陽之脈……上抵頭角,下耳后……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靈樞·衛氣篇》:“足少陽之本,在竅陰之間,標在窗籠之前,窗籠者,耳也。”《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足少陽膽經之本在竅陰之間,標在窗籠之前。窗籠者,耳也,即聽宮穴也。 當前醫療界的研究人員,在祖國傳統醫學理論基礎之上,發揮現代醫學科學的優勢,又提出了耳部反射全息的全新理論。 耳朵是人體的一個縮影,不可忽視的重要部位,好多臟腑疾病都可以反射到耳朵上,耳部反射全息理論,已經成為一種治療方法。從臨床上看,耳部反射全息理論,可以獨立對臟腑的疾病做出判斷,同時又可以做為輔助方法,配合其它療法一并治療,可以相得益彰,錦上挑花。我把祖國醫學傳統理論和耳部反射全息理論有機結合,運用到治療耳聾的全過程,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療效。 氣滯血瘀是人體患病的主要特征,無論身患何種疾病,其發病的病因均是氣滯血瘀所致,當然耳聾也不例外。《靈樞·脈度》:“五臟常內閱于上七竅也。故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肝氣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五臟在面部都有其氣血循環的通路。 我這次治療耳聾,遵照祖國傳統醫學和耳部反射全息理論,但又不拘限于祖國傳統醫學的常規做法,而是按照全新的思路,簡化了治療方法,把耳聾治療點確定在耳朵臨近部位,面部和耳朵周圍的通路上,把顴骨、顴骨弓、下頜骨、耳朵前后、上下等部位做為治療點,在這些治療點的筋肉上檢查瘀滯部位,陰陽失衡點,然后,用手指在失衡點上反復揉按,促使瘀滯組織,在氣血的推動下加快循環,從而得以擴充經絡、活血化瘀,排除廢物,打通經脈,經脈運行暢通,五臟平和,疾病消除。 在臨近部位施治的方法看似簡單,但它是醫學理論的一種升華,擴大了經絡、經筋的外延,診病時可不再考慮到經絡上的穴位,經筋循行的路線,只要在施治的有關組織上,查找不平衡點,即可進行治療。更加有利調整氣血,方便臨床,符合人體運轉規律。 按照臨近部位的組織器官施治,在臨床上可治愈很多疾病,如,在面部施治可以治療眼睛、鼻腔、口腔、耳朵等方面的疾病;在頸部施治可以治療甲狀腺、淋巴節、扁桃體等方面的疾病;在小腿部施治,可以治療腳踝扭傷;在胸腔部施治可以治療婦科、心臟、肝臟等方面的疾病。只要在患病病癥的臨近部位上,找到陰陽失衡點,再進行施治,病癥即可得到治愈,這是臨床得出來的結論。 按照病癥臨近部位組織器官施治的方法,經過了廣泛的臨床,已經取得極好的效果,它擴大了經絡、經筋的循行范圍,臨床應用起來更方便、更實用。按照患病臨近部位施治,是一種新的方法,有關治療醫理、治療范圍、治療效果、檢查方法等,仍然在摸索之中,還需要不斷完善、不斷總結,破譯人體的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