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流水鎮山門前村平潭流水鎮的山門前村,又名“山門村”,這座有著700年歷史的古老村落,散落著無數的珍寶和傳奇:層層疊疊、依山傍海的石頭古厝,明代布衣俠士林楊告御狀的傳奇,村民操練藤牌操抗擊倭寇的故事,最為神奇的是村子里還有因抗擊倭寇被奉為女神的“半山媽”…… 山門前村的古老石頭厝群,多次印刻進游人的鏡頭,歷經了無數風雨,養育了一代又一代平潭人。如今,石屋靜靜地佇立在山間,高挑的風火墻仿佛像是跳躍音符,給遠道而來的人們訴說著當年的故事。 說起山門前村,除了值得夸贊的山色風光,更讓人耳熟能詳的便是山門前村民為抗御倭寇侵擾,操練藤牌的歷史故事。山門前村的藤牌操發源較早,迄今約有六百年歷史。《平潭縣志》記載山門前村人曾特聘水師守營教頭為師,武功、舞技漸漸精進嫻熟。 到上世紀五十年代,藤牌操的表演還十分盛行。山門前村的藤牌操還參加過縣文藝會演,九十年代藤牌舞參加福建省文聯舉辦的民間舞蹈展演獲演出獎,并被收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福建分卷》。從軍事——體育——娛樂,可謂藤牌操演化的“三部曲”,也可謂是山門前村歷史的活化石。 2 澳前鎮北樓村北樓村居于澳前鎮的偏隅一角,是澳前鎮龍北村下轄的一個自然村,東北側與官姜村相對,西與龍山村比鄰,南至龍南村,占地約1100多畝。這個村落有300多年歷史,村中常住人口約360余人。據村民林孔茂介紹,清朝時期,分別有一家吳姓和一家林姓的人搬遷至此,最后發跡形成如今的北樓村,因此村里以林姓、吳姓居多。 “古樹高低屋,斜陽遠近山。”這句詩用來形容北樓村再合適不過了。站在村口遠眺,濃濃古意撲面而來,悠遠寂寥的村落,靜謐中透露出滄桑質樸的氣息。放眼望去,石頭厝順著山勢而建,錯落有致、鱗次櫛比。石頭厝群落前,是一大片開闊的農田,這里便是當地村民世世代代勞作糊口的寶地。正逢盛夏,綠油油的農作物點綴著多彩野花,煞是好看,別有一番趣味。 探尋村內,隨處可見石頭壘成的院落,村道縱橫貫穿,使棟與棟的石頭厝巧妙結合,給人以一種棋盤般的整潔之美。在古村轉悠時會看到,年逾古稀的老人們靠著竹椅,在樹影斑駁的墻根下,閑話家常。一方窄窄的院落里,看一方藍藍的天空,日子就這樣慢悠悠地過下去。 穿過村子,抵達村里的后山,令人稱奇的是,這個落在山間的靜謐古村背后竟是“別有洞天”。站在山頭,你才豁然發現,原來北樓村與龍鳳頭海濱浴場僅隔一步之遙,看碧海藍天,聽濤聲拍岸,不失為放松身心的好去處。這里遠離紛擾,坐擁著欣賞海岸線的上佳視角,這頭山、那頭城的奇美轉換,讓人有一種站在云端里賞風景的味道。 3 流水鎮東美村東美村,早前又名東尾村,位于流水鎮東海仙境旁。這里有一個漁港,當地人稱之為“南澳”,在明代就是有名漁港。根據《平潭縣志》記載,明代時流水鎮的灣頭街,也就是流水鎮東海村(東海村是行政村,包括了東美村、下厝場村、平園頂村、三對排村4個自然村)是十分繁華的漁市。 它因漁而興港,也因港而興商,成為平潭舊時重要的漁港、商港、軍港。而散落在島礁港灣、厝后庭前、茶余飯后的漁家文化,如同一壇歷經歲月的家釀酒,持久彌香。2014年11月,東美村入選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保護開發漁村文化,利用漁業資源發展旅游,漁村藍圖徐徐展開。 走進東美村,這個小小的村落沿山而筑,依山臨海,幾座別具特色的石頭厝靜靜地立著,墻體是古早的亂石砌法。在村子中間有一座廢棄的石頭厝,據介紹當年日本人第一次侵犯南澳港時,這座石屋就是抗日據點,旁邊有幾座房子都被燒毀了。據平潭縣志記載,1937年第一艘日本戰艦來到南澳,東尾村的房子被燒了三座,1938年日本人的大炮挺進來,盤踞在崎頭山,就是東美村后面的一座山。第三次1943年,日本人再次從外海侵入南澳。1945年3月,日本第四次派了六艘軍艦入侵南澳,被士兵與漁民們打得抱頭鼠竄,成為平潭抗日史中一段傳奇歷史。 ![]() 炮火硝煙早已在歷史的進程中飄散,現在東美村因為地處平潭著名的風景區東海仙境旁,成為許多背包客攝影采風之地。 4 敖東鎮青觀頂村![]() 枕石聽濤,臥看千里風云;農耕細作,靜觀百態秀景……這是中國傳統村落青觀頂村的真實寫照,它盤踞高地之上,有著依山傍海的天然氣勢、古色古香的石厝風情,更有奇幻傳神的“一片瓦”傳說。 ![]() 青觀頂村位于敖東鎮,從地圖上看它處于平潭麒麟島的后蹄。作為中國傳統古村落,青觀頂村的古厝見證了歷史的風雨滄桑,行走其間,感受著歲月遺留下的痕跡,讓青觀頂村充滿著傳統色彩。 ![]() 青觀頂村的石頭厝大都由花崗巖建成,色調統一,整體上給人和諧明麗之感。據了解,青觀頂村的古厝大都集中在村落的南部,保存較為完好,現在村里最主要的兩座古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這些古厝多大都是少見的“六扇厝”結構,即房屋是一廳四房的布局。還有一種是更為少見的“三道厝”結構,這種布局實際上將整座房屋分成前房、中院、后房三套,在從前只有大戶人家才住得了這樣的房子。 ![]() 站在村子高處,層層疊疊的石厝沿著道路在眼前鋪展開來,不遠處便是一望無際的大海,依山靠海給這個村子帶來絕佳的景致。村子里最著名的景點當屬“一片瓦”,據了解“一片瓦”地處東邊山山腰,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間的1380年,距今已有634年的歷史,被譽為平潭十景之一。實際上它是先人們在一塊巨石下因勢而建的石廟,據介紹,“一片瓦”前有一口石井,傳說是鐵拐李路過時留下的,因而古人在巨石上留下了“片瓦仙蹤”的石刻。 5 蘇澳鎮斗魁村![]() 斗魁村位于蘇澳鎮最北端,東與平原鎮毗鄰,西與福清市隔海相望,南臨海壇海峽,北與大練島隔海相望。這個全村戶數451戶,人口1755人的小村落,卻擁有七座奇特的山巒圍繞,當地人把這七座山稱為——金山、銀山、燕山、對面山、出蘆山、葫蘆山、大石斗山。由于這七座山如同“北斗七星陣”的排列法,“斗魁村”村名起源于此。 除了一村七山圍繞,那一整片色彩斑斕的石頭厝是斗魁村能入選中國傳統村落的另一個主因。站在當地人推薦的觀賞點上,青山、村落、漁港、海灣一覽無余,民居高低錯落,共同形成了一道層次分明、錯落有致的優美漁村風景。 ![]() 繞過斗魁村頭,眼前就是一片藍色的大海。對岸是正在施工的福平鐵路公鐵大橋,而海灘近處是一艘艘靠港的小漁船,各種色彩斑斕的漁船系纜于小小的港口,如同一幅油畫鋪展開來,底蘊十足、風景宜人。 ![]() 倚著蘇澳天然避風港,斗魁村漁業和海上運輸業比較發達,自古就是海上貿易集散地。據平潭縣志《方輿紀要》記載,蘇澳、鐘門、連街自宋初就與外地通商,漸成集市,被稱為“船舶三都會”“入口以柴米為大宗,出口以魚鹽為大宗”。 6 白青鄉白沙村![]() 白沙村位于白青鄉,這里地處海壇島北端突出部。如果把大島形容成一只麒麟,那白沙村就剛好位于麒麟角的尖部,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三面臨海。 ![]() 白沙村的地勢較為獨特,由西至東如同小山丘般逐漸降低。村落被5座山丘包圍,最高的山叫做尖風山,位于村落的西側,海拔高度近百米;東邊的山丘形狀如同騎馬者突然勒住韁繩,顧名思義稱為“騎馬頂”。不知何因,騎馬頂極其受歡迎,百年來,村民們依山而建房,居然占用了近一半的山丘。 村子的西邊還有一片海域,稱為白沙澳,當日,盡管海面稍有霧色,卻能看到不遠處的兩座島嶼,站在村子里頭的石階上,便能一覽遠處海景,配以平潭特色石頭厝,再添上高聳的教堂頂端,恍若之間,似是跑到了地中海一般。 ![]() 在白沙村碼頭前,緊鄰大海的是整片的石頭厝,保存十分完整。這里依山傍海,層次分明,是攝影家眼中最為理想的聚焦之地。因為房子的年代久遠,百年古厝也隱匿其中。因為火成巖的石頭具有滄桑感,那深黛色的石頭紋理加上紅瓦的屋頂,形成一幅油畫效果的石頭厝群落。 白沙村,真是“村如其名”,依山而出,傍水而生,不同于其他臨海村落的粗獷形象,如同鄰家少女般,出落得干凈秀氣。停走之間,如同進入到一片極為純潔的世界般,再與村民們寒暄一番,或是坐下聊聊村里的平凡故事,就是在這樣的平淡中,卻覺得心境安寧。 7 北厝鎮山利村![]() 走進北厝鎮山利村,宛如誤入世外桃源。如今的山利村正是一塊未經開發的處女地,處處散發著清新的泥土芳香,牛羊低頭吃草,蜂飛自在蝶舞。一路上,樹木蔥郁,夏意甚濃。香樟樹、榕樹、芒果樹經過細雨沖刷,愈發顯得生機勃勃。沿著石板鋪就的蜿蜒古道,穿過一排排青瓦石厝,不一會兒就到達山利村的中心。 ![]() 村中心是座有著200多年歷史的石頭房,門前尚堆著零零散散的老舊農耕物件,探頭環視屋內,早已是人去樓空。 ![]() 老屋房前,安靜佇立著一棵參天大榕樹,歷史的厚重與時光的斑駁交疊刻畫在枝干上,如歌似泣。樹上掛著一盞盞紅艷艷的小燈籠,遠遠望去,似是掛在樹上的祈福牌,默默為村民祈求幸福與安康。根據調查,這棵榕樹已有300年歷史。老樹早已被村民們視為村子的守護神,成為當地的一大標志。 8 蘇澳鎮民主村![]() 民主村原名玉嶼村,是一個有4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據平潭民俗文化研究者吳金泰介紹,明朝嘉靖年間,來自福清玉塘村的吳姓人家搬遷至玉嶼村,代代人在此繁衍生息,最后發跡昌盛。如今,村中戶籍人口2000多人,以吳姓和阮姓為多數。 通過航拍鏡頭俯視民主村,整個村莊坐落于山海之間,遠眺村里田野,連綿起伏,氣勢磅礴;近看石頭房子,鱗次櫛比,蔚為壯觀。依海而建的村落里炊煙裊裊,讓人不禁想到了《桃花源記》:“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投身其間,立時拋卻了城市的喧囂,讓人仿佛有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氣息。 ![]() 民主村的古建筑非常有特色,放眼整個平潭,很難找到像這樣特色鮮明的古厝群落了。。穿梭其間,細數村落風情,紅磚古厝構造精美,頗具閩南特色,雖然大多都已荒廢,但亦可見當年的氣勢雄奇。 ![]() 在民主村北側,一座座保存完好的古石厝映入眼簾。其中,一棟磚石混合結構、門梁高挑的閩南風古厝尤為引人注目。這座古建筑是平潭典型的“四扇一落兩護堂”結構布局,整體看來十分氣派。據介紹,這座古建筑其實是清代女詩人林淑貞的故居。 ![]() 1952年,民主村成為了省級老區革命基點村。如今,在村中一處小山丘上還聳立著一座碉堡。碉堡作為民主村一處重要的歷史遺跡,總能勾起許多老一輩深深的紅色記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