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液體智力屬于人類的基本能力,它受文化教育的影響較大。 【參考答案】錯誤。液體智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問題解決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如對關系的認識,類比、演繹推理能力,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等。它較少地依賴于文化和知識的內容,而決定于個人的稟賦。液體能力的發展與年齡有密切相關。一般人在 20 歲左右,液體能力的發展達到頂峰,30 歲以后將隨年齡的增長而降低。此外,心理學家們也發現,液體能力屬于人類的基本能力,其個別差異受教育文化的影響較少。因此本題說法錯誤。 2.有什么樣道德認識,就一定有什么樣的道德行為。 【參考答案】錯誤。道德認識是指對道德行為規范及其意義的認識,是人的認識過程在品德上的表現。道德認識是個體品德的基礎,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產生的依據,對道德行為具有定向的意義,是行為的調節機制。道德行為是品德形成的最終環節,是指個體在一定的道德意識支配下表現出來的對他人和社會的有道德意義的活動。它是個體道德認識的外在 表現,是實現道德動機的手段。道德行為的形成受到主觀和客觀等各方面的影響,因此,不 一定能形成和道德認識相應的道德行為,二者不一定完全一致。因此本題說法錯誤。 3.注意轉移即注意分散。 【參考答案】錯誤。注意的轉移是當環境或任務發生變化時,注意主動地從一個對象或活動轉移到另一個對象或活動上。注意的轉移是主動進行的,而不是被動發生的。而注意的分散是由無關刺激的干擾而引起的注意的起伏,是被動消極的。因此本題說法錯誤。 4.個體的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是一致的。 【參考答案】錯誤。道德認識亦稱為道德觀念,是指對道德行為準則及其執行意義的認識,是個體品德中的核心部分。道德認識的結果是獲得有關的道德觀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行為是個體在一定的道德認識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勵下所表現出來的對他人或社會具有道德意義的行為,它是道德觀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現。道德行為的形成受到主觀和客觀等各方面的影響,有了好的道德認識,不一定能形成正確的道德行為。所以二者不一定完全一致。 因此本題說法錯誤。 5.品德的心理結構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標準和道德品質三個主要成分。 【參考答案】錯誤。品德的心理結構包括四種相輔相成的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簡稱知、情、意、行。因此本題說法錯誤。 6.道德情感是個體品德的核心部分。 【參考答案】錯誤。道德認識是指對道德行為規范及其意義的認識,是人的認識過程在品德上的表現。道德認識是個體品德的基礎,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產生的依據,對道德行為具有定向的意義,是行為的調節機制。道德認識是個體品德的核心部分。因此本題說法錯誤。 7.到了內化階段,穩定的態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參考答案】正確。內化指在思想觀點上與他人的思想觀點一致。將自己所認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融為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在內化階段,個體的行為具有高度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并具有堅定性。此時,穩定的態度和品德即形成了。因此本題說法錯誤。 8.聯覺與感覺對比這兩種現象是一樣的。 【參考答案】錯誤。一種感覺引起另一種感覺的心理現象叫聯覺。感覺對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聯覺與感覺對比這兩種現象是不一樣的。困此本題說法錯誤。 9.智力水平越高,學習成績越好。 【參考答案】錯誤。并不是智力水平越高,學習成績就越好。學習成績好的個體,智力水平一般都比較高,但智力水平高的個體,學習成績并不一定好,學習成績不僅受智力水平的影響還受到個體努力程度等因素的影響。所以本題說法錯誤。 10.信息進入工作記憶后可以持久保存。 【參考答案】錯誤。信息進入工作記憶并不都會持久保持。工作記憶是一種對信息進行暫時加工和貯存的容量有限的記憶系統,在許多復雜的認知活動中起重要作用。它的保持時間比較短。因此本題說法錯誤。 11.某人從光線明亮的地方進入暗室,開始什么也看不見,慢慢就能看見一些物體了。這種變化是由于學習導致的。 【參考答案】錯誤。視覺的適應可分為暗適應和明適應。暗適應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處轉入暗處時視覺感受性提高的過程。學習是個體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練習或反復經驗而產生的 行為或行為潛能的相對持久的變化。題干所述是暗適應的具體表現,是一種生理反應,而不 是由學習導致的。因此本題說法錯誤。 12.人應該立長志,而不應該常立志。 【參考答案】正確。意志的堅韌性是一個人在行動中堅持決定,百折不撓地克服重重困難去達到行動目的的品質。堅持是對行動目的的堅持。人應該培養自己意志的堅韌性,克服 動搖性和執拗性。因此本題說法正確。 13.心理是腦的機能,只要有健全的腦,人就能產生心理活動。 【參考答案】錯誤。我們說心理是腦的機能,并不意味著腦本身能單獨自發地產生心理活 動。人腦只是反映外界事物的物質器官,它提供了人的心理產生的可能性,而要把這種可能性轉變為現實性,必須依靠外界客觀現實。沒有客觀現實的作用,即使有健全的大腦,也不可能產生心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