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中后期以來,作為國家正規軍的八旗、綠營腐朽不堪,絲毫無戰斗力,這在太平天國運動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象州中平之戰,7名太平軍小分隊就敢追著1000余貴州綠營兵吊打,實乃軍事史上一大笑料。不過,正是因為太平天國運動興起,晚清武裝量才得以重組,許多軍隊才能在戰火中歷練并迅速成長,成為精銳之師。在此,筆者就來說說晚清五支最能打的軍隊,鮑超“霆軍”榜上有名,其中一支橫掃半個中國。當然,這里所說的“能打”,就是敢于和強大尤其是遠強于自己的對手搏斗,悍不畏死,至于清朝后期的北洋新軍戰績不多,就算了。 第五、陳玉成麾下小左隊、小右隊 1857年5月,翼王石達開率部離開天京單干,太平天國面臨著“國中無人,朝中無將”之危險局面。為此,洪秀全重新組建“五軍主將”制,任命年輕將領陳玉成為前軍主將,后封英王,成為太平天國頂梁柱。太平天國后期,陳玉成的武力值遠強于李秀成,其中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他麾下的小左隊、小右隊都是驍勇善戰,悍不畏死之勁旅。1858年11月,小右隊在皖北擊殺悍將李續賓麾下老湘營,為陳玉成取得“三河大捷”立下赫赫戰功。1861年7月,劉玱林率小右隊三千余人血戰赤崗嶺,與湘軍麾下最精銳且人數是自己六七倍的“霆軍”、“吉字營”大戰,全部陣亡,無一投降。至于小左隊,這是以騎兵為主的部隊,在皖北經常追殺清軍。不過,小左隊(兩淮人為主)忠誠度不高,先是出賣陳玉成,后則出賣苗沛霖,其領袖馬融和后來叛投清軍。楊輔清準備復國時,馬融和再次將其出賣,實在可惡。 第四、多隆阿麾下蒙古騎兵 晚清時期的滿洲八旗不行,不代表蒙古八旗也不行,畢竟草原上放牧的健兒還是比森林里打獵獵戶強多了。晚清蒙古騎兵中,有兩支比較厲害,即是多隆阿麾下的蒙古馬隊、僧格林沁統帥的蒙古、東三省馬隊。相對而言,多隆阿的蒙古馬隊更加能打,因為僧格林沁不但戰敗八里橋,后來還被捻軍伏擊于高樓寨,所部陣亡7000余人,自己也被小兵斬殺。多隆阿的蒙古騎兵有多厲害呢?這個問題應該讓陳玉成來回答比較好。1859年初,陳玉成剛取得“三河大捷”,全殲湘軍6000精銳,卻在二郎河之戰中被多隆阿擊敗。1860年夏,陳玉成聯合捻軍進駐桐城西南掛車河,試圖直接解除安慶之圍,又被多隆阿擊敗,無奈之下只能尋求李秀成幫忙。安慶保衛戰期間,陳玉成就從未能打破多隆阿騎兵封鎖線,桐城軍隊無法直接增援安慶守軍,致使葉蕓來陣亡,安慶陷落。后來,陳玉成敗逃廬州,多隆阿則一路追殺,將其逼進絕境。 第三、鮑超麾下“霆軍” 提起鮑超,大伙都知道這絕對是悍將中之悍將,中等個子高的四川人,打仗怎一個猛字了得。此人一生歷經大小戰事500余場,身受108處傷疤,堪稱是戰爭打造出來之猛將。如此之人做統帥,其麾下的“霆軍”可想而知,必定也是一支戰斗力十足的勁旅。1856年,鮑超奉湖北巡撫胡林翼之命組建“霆軍”,起初兵馬3000余,后擴充至18000余人,是湘軍中第二強部隊。從組建以來,“霆軍”每次血戰太平軍,從未失敗過,陳玉成、李秀成經常受挫于“霆軍”。1859年,太湖一戰,“霆軍”差點擊斃親臨前線督師的英王陳玉成。1860年夏,“霆軍”在安徽祁門大戰太平軍十余萬人,順利解除祁門之圍,曾國藩再次逃過一劫。1867年,尹龍河大戰時,鮑超率“霆軍”沖擊捻軍騎兵陣,將命懸一線的劉銘傳救出來??上?,就是這么一支驍勇善戰之勁旅,李鴻章卻以“紀律”散漫為由,直接下令解散,鮑超很無奈,只好辭職回家了。 第二、曾國荃麾下“吉字營” 曾國藩在編練湘軍時,并未讓弟弟曾國荃參與,而是希望他能好好讀書,將來考取功名,光宗耀祖。1856年3月,翼王石達開在江西樟樹擊敗周鳳山統帥的湘軍陸師主力,江西全省八府四十七縣落入太平軍之之手,曾國藩被圍困在南昌孤城,“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此時,曾國荃在家鄉招募兵勇3000人,而后開往江西吉安作戰,故而稱“吉字營”,這是曾國藩嫡的系部隊。后來,“吉字營”一度擴充近10萬,是當時清廷規模最大的私人武裝。相對其他湘軍而言,“吉字營”更能打,更耐打,也更能扛,是打不死的“小強”,戰斗力十足。之所以如此能打,主要得益于曾國荃的“龜殼戰術”,拼消耗都要耗死太平軍,這在安慶之戰、雨花臺之戰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就拿雨花臺之戰來說,“吉字營”兩萬病號硬是能扛住李秀成等13王,幾十萬大軍之圍攻,并成功將其擊退,實乃神奇。 第一、林鳳祥麾下北伐軍 相對于上述四支軍隊而言,林鳳祥麾下北伐軍人數不多,但卻是最強悍的,若是“霆軍”、“吉字營”與之進行野戰,估計會被打得懷疑人生。那么,林鳳祥麾下北伐軍究竟強悍在何處呢?究竟有多能打呢?首先,統帥林鳳祥、李開芳均為驍勇善戰之人,從金田起義以來幾乎都是充當前鋒,是蕭朝貴麾下僅次于羅大綱之猛將。其次,北伐雖說只有2萬,但幾乎都是由廣西、湖南老兵構成,戰斗素養與革命信念(拜上帝教信仰)沒得說,這遠非石達開、李秀成后來大量招募的所謂百萬雄師可比。 在林鳳祥指揮下,2萬北伐軍從浦口誓師后,不到半年時間便橫掃半個中國,安徽、河南、山西、山東、河北、天津等北方各省清軍遇到北伐軍無不是望風而逃;僧格林沁、勝保兩大軍團近8萬勁旅,對北伐軍也只能采取尾隨之策,而很少敢主動攻擊。即使北伐軍因后援不濟、糧草短缺、衣物不足被迫撤退時,僧格林沁等人也只能采取圍困之策,不向其發起進攻,因為吃過的苦頭太多了??上В@支橫掃大半個中國的北伐軍,因孤軍深入,后援斷絕,最終全軍覆沒,卻少有投降之人。 總而言之,陳玉成小左隊、小右隊,多隆阿蒙古騎兵,鮑超“霆軍”,曾國荃“吉字營”,林鳳祥北伐軍等均為晚清能打之軍隊,均是各自陣營中的勁旅??上У氖?,這些軍隊都是和“自家人”打,而沒有出戰西方列強,實乃遺憾。若是他們能團結一致,共同抵抗外來侵略,近代歷史也許會是另外一番模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