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病因病機 1. 1 腎虛是根本 消渴病基本病機為陰虧陽亢,津涸熱淫,病 位主要在肺、脾( 胃) 、腎三臟,而其病之本則在 于腎。張仲景最早從治腎立論 , 《金匱要略》云: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 氣丸主之 [8 ] ?!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吩?: “七七任 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 而無子也”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藏精,主生殖,主骨生髓以養骨。腎精充盛,可以不斷產生 “天癸” ,以維持人體生殖功能; 充養骨髓,骨髓 充盈,骨骼充實健壯,肢體活動輕勁有力。如果 腎精不足 ,“天癸”亦隨之衰減,機體出現性機能 減退或出現早衰。黃帝內經時代即認識到女子七 七 “天癸竭” ,腎稟五臟之精而藏之,沖任二脈逐 漸虛損,天癸將竭,精氣、精血不足,月經漸少 以致停止,生殖能力降低以致消失,這是婦女正 常的生理衰退過程。以腎精腎氣虛衰為主是更年 期綜合征的內在本質 [9 ] 。PMS 糖尿病的特點是以 腎為本,包括腎陰不足、陰虛火旺和腎陽虛衰、 火不歸原兩個方面,臨床多用滋腎潤燥、壯水以 制陽光,此為 PMS 糖尿病治腎的常法大法; 然而 陰陽互根,陰病及陽,故溫補腎命,陰中求陽, 尤當予以重視。 1. 2 脾虛是重要機制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 : “諸濕腫滿,皆屬 于脾 ” 。 《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云: “四季脾旺不受邪。 ”元·李杲 《脾胃論·脾胃盛 衰論 》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飲食不節,過 食肥甘厚味; 憂思勞倦均可損傷脾胃,導致脾失 健運,津液分布失司,聚而生痰。痰濁內蘊,日 久化熱傷陰,發為消渴 。 《丹溪心法·消渴》言: “酒色無節,酷嗜炙燥……于是炎為上熏,臟腑生 熱,燥熱熾盛,津液干焦,渴飲水漿而不能自 禁。 ”金·劉完素在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婦人 胎產論》云: 婦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間,皆屬少陽; 天癸既行,皆從厥陰論治; 天癸已絕,乃屬太 陰。 ”說明更年期婦女脾胃的運化功能減弱,加以 繁雜的社會家庭事務,易致心理壓力過重,憂思 過度、疲勞、飲食不節等更易損傷脾的運化功能, 故脾虛是 PMS 糖尿病形成的重要機制。 1. 3 情志失常是重要特征 《內經》載 “肝脆則善病消癉” 。 《靈樞·五 變》曰 : “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留,髖 皮充饑,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有消肌膚,故 為消癉。 ”肝主疏泄,怒則傷肝,肝郁化火,肝火 熾盛灼傷津液,燥熱內升發為消渴。糖尿病病程 長、并發癥多、日久不愈、生活質量低; 長期治 療花費高,經濟負擔重; 遵守嚴格控制飲食、鍛 煉、頻繁監測血糖和治療要求,消耗大量精力, 造成巨大心理壓力,致患者抑郁焦慮,精神緊張, 加重肝失疏泄,氣郁更甚,氣郁則血瘀。血瘀作 為新的致病因素而影響機體。 PMS 女性肝腎陰虧,陰虛火旺容易出現心煩、 失眠、善太息、易激怒等焦慮抑郁現象。古代醫 籍中記載 “臟躁 ”“百合病”均屬于此。由于腎陰 不足,水不涵木或肝郁化火灼傷陰液致肝腎陰虛, 陰不潛陽,肝陽上亢,故出現肝腎陰虛,肝陽上 亢之證; 或因腎精不足,肝血亦虧使肝失濡養, 失于疏泄,致肝郁氣滯 [10 ] 。 1. 4 瘀血是主要致病因素 消渴日久,傷陰耗氣,陰血同源,陰虛則血 虛,血行不暢則血脈瘀滯; 氣虛則不能行血,血 行不暢,血脈瘀滯; 陰虛及陽,陽虛生內寒,寒 凝氣滯血瘀。瘀血阻滯氣機,津液疏布失常則加 重消渴癥狀。瘀阻心脈則為胸痹心痛。阻于腦絡 則中風偏癱,阻于眼目則為眼疾,阻于肢體則麻 木疼痛,阻于足趾則骨壞肉腐?!讹B囟經》 血瘀可導致臟腑氣血不和,功能失調。PMS 患者由于腎精不足,腎陰虛衰,精不生血,陰不 生津,致津枯血燥,血液黏滯,運行不暢而成瘀 滯; 腎陰虛損,腎水不能上濟于心火,心火亢盛, 又可灼津耗液,血行黏滯或火盛迫血妄行,溢出 經脈,成離經之血; 水不涵木,木失條達,致氣 機不暢,血行不利,或肝郁氣滯,郁而化火,煎 灼津液,或肝陽上亢,氣機上逆,血隨氣動; 皆 可成血瘀之弊。若患者腎陽不足,溫煦失職,陰 寒內盛,寒則氣收,血行不暢,亦致瘀血形成; 另外,腎陽不足,脾陽失于溫煦,脾失健運,水 濕痰濁積聚,阻滯氣機,反之亦影響氣血運行, 從而促進瘀血產生。以上多種原因皆可導致臟腑 氣血失和,臨床表現出多種癥狀,如局部疼痛、 腫塊、出血,皮膚甲錯干燥晦暗,毛發干枯,肢 體麻木等。故 PMS 糖尿病并發癥多由血瘀內阻 引起 [1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