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鳴,字無聲,號流水堂主。1983年生,商都安陽人,現居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學碩士,曾任職于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教學部,現供職于中國水墨畫院,文化旅游部中國畫創作研究院青年畫院院聘畫家,中數藝術簽約藝術家,八月畫會創辦人兼會長,太廬詩社社長。 2018年,作品參加《丹青抒懷五人展》(佛山羅浮宮) 2018年,作品《風雅頌》獲國家藝術基金青年藝術家創作資助項目。 2018年,作品《寓言》入選中國美協“入蜀方知畫意濃---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四川省美術館) 2017年,作品《晴翠林泉》入選中國畫學會“吉祥五臺山--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2017年,作品《青山正青》入選文化部藝術發展中心“全國首屆學院派優秀畢業生作品展”,(北京炎黃美術館) 2017年,作品《一路花徑春云深》入選中國美協“涇上丹青---全國中國畫作品展”,(涇縣美術館) 2017年,作品《日暮鄉關何處》入選中國美協“重溫經典—第三屆婁東(太倉)山水畫作品雙年展”,(宋文治藝術館) 2017年,作品《湛露。在彼豐草》入選中國美協“2017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當代中國畫的創作生態與時代走向”,(上海青渚美術館) 2017年,作品《荷香遺韻》入選中國美協“寫意中國.大美遼寧—第二屆中國畫水墨大展”, (營口市昌宇美術館) 2017年,作品參加《墨韻姑蘇--中國水墨畫院蘇州寫生展》(蘇州名城藝術館) 2017年,作品參加《如見道新七人展》(秦商藝術館) 2016年,作品《七月流火、別境之離歌》入選中國美協“吉祥草原、丹青鹿城”2016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包頭美術館) 2016年,作品參加《嘯志歌懷—全國中國畫名家作品邀請展》(廈門博物館) 2015年,12月作品參加日本小松市“真愛與和平”第十一回中日青年美術家作品展(小松市市政廳) 2015年,12月在廣州舉辦“湖山放歌”任鳴、陳華山水畫雙人展(恒源博物館) 2015年,作品《湖山忘憂》入選中國美協“八大山人”首屆全國山水畫展(江西省美術館) 2015年,作品《通往故鄉的路》入選中國美協“萬年浦江”首屆全國山水畫展 2015年,作品《山村新雨》入選首都博物館畫院“2015全國中國畫展”(北京首都博物館) 2015年,作品 《一夜疏雨洗凈影》入選“中意文化交流展暨佛羅倫薩國際藝術雙年展”(意大利國家檔案館) 2015年,作品參加“墨彩秋韻”六人展(中國水墨畫院展覽館) 2014年,作品參加第二屆世界版權博覽會(成都)。 2014年,作品參加“澄懷問道”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作品展揚州站(揚州美術館) 2014年,作品參加“澄懷問道”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作品展北京站(丹鳳朝陽美術館) 2013年,作品《晴秋圖》入選中國畫學會《第一屆全國中國畫學術展》(中國軍事博物館) 2013年,畢業于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獲碩士學位。 2012年,在安陽市舉辦《翰墨清遠—任鳴山水畫展》, 2008年,畢業于安陽師范學院美術系,獲學士學位, 作品被中國畫學會,浦江博物館,日本小松市市長等多個機構和國內外友人收藏。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滿維起 中國畫是一個非常強調精神境界的畫種,它與文史哲聯系緊密,比如石濤的“一畫”之法就是石濤哲學思想形象化的體現。畫中國畫不能單純的傳移模寫,只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豐富學養、知行合一,找出自己的獨特的美學取向,才能畫出自己的面目,構建起自己的精神世界。 藝術家的美學取向的形成固然有天然的因素,但還是藝術經歷的熏陶,這更為關鍵。任鳴是個勤奮的學生,他勤于寫生,因為家就在太行腳下,他每年都去林慮山寫生,每次深入生活體驗筆墨之后,鮮活的寫生都推動著他的創作向前一步;他勤于思考,他的硯邊隨筆記錄了他多年學畫的經驗和心得。曾經多年的美術教學經驗,也使他進入中國藝術研究院學習書畫理論,比其他人有另一個角度更深層次的理解感悟。任鳴的繪畫審美取向質樸,簡約。不尚新奇。他學畫從元人入手,尤喜范寬、龔賢。不棄古法,善取今人,處理畫面細膩大氣,技法豐富且嫻熟。在注重筆墨經營的前提下,進行多種藝術形式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他樸茂,清新的語言風格。 希望他抓緊時間,更加努力。相信他堅持讀書、寫生,堅持思考,這樣走下去,一定會做出更好的成績。 2012年冬于中國畫院 欲以觀其妙 李子峰 庚寅年秋,我與任鳴相識于中國藝術研究院,為2010級同窗,初識任鳴即成至交,遂常相往來而成莫逆,時至今日亦不過一年半多矣,余獲益良多而非至于畫。與任鳴神侃常忘憂于“流水堂”,流水堂者老弟宿舍之齋號也。 “流水不腐,戶樞不螻。”由此齋號亦可知其主人胸襟之豁達,處世之淡然,藝術追求之真意所在。任鳴學習書畫啟蒙于幼時家教,奠基于大學,而創作的開始、風格的形成是在工作之后的事。考入中國藝術研究院后,他抓住著難得之機廣收博采,不擇細流,深入寫生,經常參加畫展和研討。在此基礎上,導師滿維起先生對任鳴的耳提面命,悉心指導,則使得他的山水畫創作有了長足的進步,任鳴對中國畫無論是筆墨形式,還是內容意境都有了全新的認識。這一年多的學習對其來說,當屬他為藝以來的一個重大轉折。 任鳴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學習的過程中,他對西方藝術和中國本土藝術的精神都做了深入的探究。他深知在中國畫領域中創立自我面目的難度,于是重新系統大量地讀、臨中國歷代經典作品,夯實了自己的山水畫基礎,并在人物、花鳥等領域皆有涉獵。他從傳統山水畫起步,對位置經營、筆墨技巧、表現手法等做了深入的研究。對于“意”“境”“韻”等概念有了自己獨到的體會和領悟。 任鳴對色彩的運用打破了傳統山水用色的諸多禁忌,在一定程度上將山水畫中色彩的表現力提升到一個新的思路。在對圖式與色彩的做出探索的同時,任鳴從未稍離傳統山水的筆墨與意境,他的筆墨依然具有我們所熟知的而含蓄渾樸與厚重蒼茫。這也是他的山水求新而不脫古、既有獨特風貌而又有文化氣息的原因。顯示了一個青年畫家在民族繪畫發展中的任重道遠。他的作品,因其具有的創新精神和文化內涵而引起學術界的認可和市場的關注。其山水畫細察之風格多樣,首先是臨摹學習之作,從宋元到明清莫不有之,以仿宋元山水之作尤為精到和神似。其次,他的作品用筆方折,擦筆細膩,色彩清新亮麗,畫面時有公共汽車小景出現,當屬現代都市水墨的一種探索。在一類作品,用筆圓潤,烘染精致,設色古樸淡雅,彰顯著中原殷商大地悠久而厚重的人文氣息。 任鳴自言:這些作品均屬探索,語言閃不成熟,風格的形成乃長久之事,作為畫家不宜定型過早,不然則易結殼而阻礙發展,現時仍處于學習吸收狀態。任鳴天資穎悟,若就畫論畫稍嫌匠作,其于藝一道原涉獵廣博。書法篆刻,足球籃球,圍棋象棋,詩歌朗誦,探究國畫,旁及老莊,塞尚梵高,箏聲琴韻,酒遇知音,詩文暢達,意趣湛然。若能熔鑄于一爐,則丹青自成矣。在中國人心目中,山水“以形媚道”、“于道為一”,似有一種宗教的神明在里面;山水又是和人相親的,人物品藻與山川之美交相輝映。這種“以道適性”為主旨的山水觀,呈現在中國山水畫上,道家重“心”略“物”,神游天地,以超現實的心靈關照現實人生的理想,奠定了中國山水畫重表現略再現的美學觀念和基礎。任鳴的山水畫大概就是基于這一思想,他以探索者的勇氣和胸懷,以及心中涌動的蓬勃激情,在山水畫的創作中為人們呈現一個新風貌。 《臥看山海經》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山不雄俊卻蒼潤,景不險奇卻動人。那些山、樹、濕地、茅屋、風、云,既非古人的模范山水,也非今人改造過的“真山實水”,而是有幾分象征性意味又頗具裝飾性美感的符號,參差錯落地組合在一起。《雪夜訪戴》在傳統中的““高遠、平遠、深遠”構圖形式仍被有機地運用著,則是任鳴理想中的一種空間秩序。每個山水風物獨立來看,并沒有脫離客觀物象基本的形,它們構成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審美語境。《逍遙游》看似古樸淡雅的山水,不經意間會有現代社會的物象符號;亦真亦幻的世界,來自于任鳴對自然風景與現實生活的真切感應,暗示了存在于現代社會難以厘清的真實夢幻。任鳴以自己的外在視覺經驗為依據,將自己內在的美學理想融入其畫作,傳達著他天賦秉性里既深靜幽遠又平和入世的生命氣質。此非隨波逐流,也非消極避世,而是自在隨緣、消解意識對抗后的曠然與逸味,這也是他在山水畫中一種自我“心像的寫真”,亦或是一種“夢幻的寫實”。 辛卯年冬月寫于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 1、作品高清圖10-20幅左右,每幅作品請注明名稱、尺寸、年代等; 2、畫家簡歷1份和個人照片1-3張。簡歷應包含個人基本情況、參展及獲獎情況等,若有評論性文章最佳; 3、為方便聯絡和高質量推廣,請在個人簡歷中注明個人聯系電話、微信號。 4、稿件一經采用,將在合作媒體平臺推廣。今日頭條、百度新聞、騰訊新聞、鳳凰新聞、網易新聞、新浪網、搜狐新聞、藝術頭條、UC資訊、一點資訊、天天快報、東方網、豆瓣網等。 5、擇優匯集百位名家作品出版《中國當代名家》系列畫冊。 聯系我們 ?關注當代藝術在線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中回復書畫,即可獲得中國傳世精品書法、山水畫、人物畫、花鳥畫冊電子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