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成人”之道導源于孔子?!墩撜Z》以德行、政事、文學、言語為孔門四教,揭示了“成人”之道的豐富內涵。唐宋以降,書院成為繼承、傳播儒學的主要陣地,更是踐行儒家“成人”之道的重要載體。德行居孔門四教之首,又統攝政事、文學、言語三者,自然受到了歷代書院的高度關注。書院教育將德行的培育養成貫穿于讀書治學、立身行事之中,主張“學以明倫”、“學以成人”,將品德的提升與知識的傳授以及對社會家國的關懷綰而為一。 正如掌教岳麓書院的著名理學家張栻在論述岳麓書院育人宗旨時曾說:“豈將使子群居族談,但為決科利祿計乎?抑豈使子習為言語文詞之工而已乎?蓋欲成就人才,以傳斯道而濟斯民也?!睋Q言之,書院的成人之道,不僅在于經典的研習、知識的傳授,更在于書院諸生德性的養成。張栻的學侶、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對此亦深表贊同,主張將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認為“德行之于人大矣”。而德行的養成,必須落實為工夫的次第踐行,即“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這一思想要旨,在朱熹手訂的《白鹿洞書院揭示》中得到了全面深刻的闡述,成為南宋以降天下書院乃至官學共尊的辦學準則,對于東亞文化圈的形成也有不言而喻的重大影響力。 當代大學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傳承、服務社會的使命。當代大學教育在傳承中華文化中的優秀傳統、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從古代書院的“成人”之道汲取養分。正如前文所述張栻之語,實質上是將傳道濟民、經世致用作為教育的宗旨。這一思想主張,轉化與落實在當代大學教育之中,便是要求學生關注社會時事,結合自身所學所知,為家國天下的建設承擔起相應的使命。 在此基礎之上,知識傳授過程中的師生互動在傳統書院中占據重要地位,德行的培育亦貫穿其間??鬃又鲝堃虿氖┙蹋瑲v代書院教育家亦承繼這一思想傳統,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依據學生不同的性格和材質實施教育。在現代高等教育規模日益擴大的今天,流水線式的人才培養方式使得因材施教的原則難以落實,學生們往往被按照統一的規格加以塑造,其作為個體的獨特性被抹殺。這種情況,促使我們冷靜反思。應充分借鑒書院教育傳統,努力創造條件,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推行“導師制”、“學長制”,賦予德行培育的新時代意義。 在以課程為中心的現代教育體制中,師生之間的淡漠與隔膜屢遭詬病,這與以人物為中心的古代書院教育中的師生關系形成鮮明對比?,F代大學規模的擴大、招生人數的不斷增加,更容易使師生關系出現疏離。事實上,古代書院教育制度中的師生相處之道,完全可以為導師制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的建立提供資源與借鑒。以史為鑒,傳統書院對教師的修養、學識曾有很高要求?!墩撜Z》載顏淵稱述孔子之語,說:“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落實在歷代書院的教育中,即強調教師德才兼備,以自身的品格去感召、影響學生,在為學進德、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等方面給學生以表率與引導,使學生受到精神熏陶和人格浸染。明乎此,便可有助于我們深刻理解當代大學教育中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意義。 當然,為了達到“成人”的目的,書院教育家不惟講求涵養德性、塑造品格,亦倡導研習經史、讀書窮理,更從從言語、儀容服飾、舉止等各方面制定了詳細的規則,從修身的細節上對生徒提出要求。如在說話的語氣上,強調要和緩,切勿急躁。諸多書院要求學生“忿詞不出于口”,“致詳審,重然諾,肅聲氣,勿輕,勿誕,勿戲謔喧嘩”。還要求書院學生“容貌必莊”,即表情應該以和藹、莊重為主,做到“厲氣不行于色,惰慢之容不設于身體”。此外,書院對學生日常的坐、立、行、視、聽等舉止動作亦有相應禮儀規矩。如粵秀書院就要求學生:“居有常處,序坐以齒。凡坐必直身正體,勿箕踞傾倚,交脛搖足。寢必后長者,既寢勿言,當晝勿寢。行必徐,立必拱,必后長者。勿背所尊,勿踐門閾,勿跛倚。勿淫視,勿傾聽?!?書院對學生日常生活中一舉一動的要求,雖看似具體而瑣細,卻是“修身”的重要方式,體現著儒家“一是皆以修身為本”的核心理念,也是書院成人之道的生動體現。而當代教育存在重視知識教育而忽視德性涵養的偏弊,與品德修養、人格養成相關的教育內容不多,在言語、儀容服飾、舉止方面的也很少提出嚴格要求。古代書院的這些具體的教育措施、方式,雖然不一定能直接適用于當代大學教育之中,但我們若能深入把握這些具體措施、方式所蘊含的精神實質,則無疑能引發我們對當代人才培養的深度思考。 總之,如何培養適應時代要求的高質量人才,是關系到國家民族未來的大事。在我們對當代中國教育進行深入思考的過程中,既要充分吸收現代西方文明的成果,也應該充分借鑒中國書院教育中的優秀傳統,發掘書院的“成人之道”的豐富內涵,為當代大學教育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肖永明,系湖南大學岳麓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