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筆記·知識管理 本文優質度:★★★★★+ 口感:草莓 筆記君邀您,閱讀前先思考:
“10w+俱樂部再添一篇。” 在筆記俠內部群,經常會看到這句話。 如今筆記俠全網用戶數已達百萬。多篇新商業干貨文章閱讀量破百萬。 2019年的新榜(創業)日榜,筆記俠最好的排名是第2。有道云筆記的“文化讀書榜”和印象筆記“自我學習榜”,筆記俠均排名第2。 (有道云筆記“微信價值排行榜”2018年總榜第4名,印象筆記“2018公眾號Top10”第3名) 3個榜單,距離第1,一步之遙。
在微信公眾號生態,與天然具備傳播屬性的“情感型文章”不同,筆記俠的文章,動輒上萬字,是那種信息量很大、知識度很密的深度商業干貨文。 一些用戶反映,我們文章太長,經常看走神。 但我們依舊堅持這樣做。 因為我們篤信:深度思考,必須要有一定的文字容量。短內容,往往不能承載深度思考。 ▲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而當無數讀者能順暢讀完文章,并自發分享,共鳴認同并關注我們時,我在想: 這一定跟我們長久以來堅守的某種內容方法論,或者原則相關。 有人問筆記俠:
其實,筆記俠做內容,有很多心法,包括:克制、不販賣焦慮、努力、認真、精煉、注重認知效率…… 但其中,我不得不提,我們一直以來做內容的方法論,或者堅守的內容原則—— 道、法、術。
也即,一篇文章,必須要把一個道理(“道”)講出來,不然這篇文章不應該存在。 不過,講明白道理還不夠。為什么很多人,聽過很多道理,卻仍然過不好一生? 是因為你沒有給他方法論(“法”)。 但為什么給了方法論還不夠? 因為中國人大多數是具象思維,光給抽象方法論也不行,必須給他真實的落地實戰案例(“術”)。 當一篇內容,同時滿足“道、法、術”的內容標準時,我們才會推送出去,呈現在你眼前。 而只有同時滿足“道、法、術”的內容,你看了能夠有所思考,還能拿來對比使用,能夠落地實戰。
▲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其實不僅是做內容,如果你真的理解“道、法、術”,并將其內化為底層方法論,就會發現: 無論寫作、溝通、表達、演講、知識管理……它都能讓你事半功倍,降低溝通成本,高效傳遞思想。 下面筆記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為你深度拆解“道、法、術”方法論。 一、“道、法、術”金字塔結構 著名作家馮唐經過多年的實踐,認為麥肯錫咨詢顧問芭芭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是他人生諸多訓練中最有用、最寶貴的東西。 60年代,因為芭芭拉·明托提煉的金字塔原理,使得整個麥肯錫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壓過了其他咨詢公司。 而筆記俠在內容中堅守的“道、法、術”金字塔結構,源于筆記俠創始人柯洲個人完成超1萬小時筆記實戰的心得總結——它恰好和芭芭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的精髓“SCQA表達法”相互呼應。
所謂“SCQA表達法”,即為:
這其中,最能交付知識價值的部分,即為第四部分——“解決方案(Answer)” 為了讓“解決方案”更加實戰落地,我們做內容,往往同時會契合“道、法、術”的內容原則。 任何一篇筆記,針對問題的解決方案,皆可歸納為一個中心思想,也就是道理的“道”。 為了支撐這個中心思想和道理,下面有3-7個分論點(最好是3個),闡述支持中心思想的方法論,也就是“法”。 然后每個方法論下面還有詳細案例作為論據,也就是“術”。 如此從上往下延伸,就像一座金字塔,所以叫“道法術金字塔結構”。 (注:筆記俠創始人柯洲的“道法術”筆記方法論,融合芭芭拉的金字塔結構之后,由筆記俠首次提出“道法術金字塔結構”。) 從大腦思考邏輯的角度看,人們思考的方式,傾向于對獲取的信息進行自動關聯分類,而對于沒有邏輯關聯的信息,大腦很容易忽略。 因此,采用金字塔結構表達,加強邏輯關聯,能讓自己對知識的整理和管理更高效,也讓讀者對知識的吸收更加高效。 舉一個具體的例子: 筆記俠之前做過一篇曾鳴教授在湖畔大學的課程筆記。他重點講述了一家企業在探索期的戰略打法。 背景(Situation):用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改造傳統行業,進行價值的創新。 沖突(Complication):價值創新的路上,如何少走一些彎路,多一些成績。 問題(Question):創新最難的是第一步,0-0.1是很難通過的一關,至少需要兩三年孕育期。最關鍵的挑戰,是如何科學有效地找到切入點? 解決方案(Answer):“卓越企業的孕育期:企業發展0-0.1的這一階段”,這個時候的戰略和打法要和過去不一樣。 核心是愿景、方向,高效地創新和試錯,找到一個切入點完成業務的閉環,把真正的價值給到核心用戶——這就是“道”; 然后在這個探索階段,公司具體應該怎么去做,具體怎么實施,曾鳴教授提出“眼高手低、試錯一定要基于Vision(愿景)、懸崖邊的狂歡、自我修煉(自信和自疑)”四個心得;和平臺型企業的“三原則四決策”——這就是“法”; 最后他用一些實戰的例子來佐證,包括淘寶平臺的案例等等——這些案例就是“術”。 因為曾明教授很好地把道、法、術結合在一起,也就是道理清晰、方法論清晰、案例清晰。 我們的筆記達人在整理中也遵循“道法術金字塔結構”——這樣整理出來的文章,能大大降低了讀者的理解成本,讓人一看就明白。 曾鳴教授的這篇筆記閱讀量10萬+,被大量傳誦。 二、“道、法、術”黃金圈法則 美國作家Simon Sinek(西蒙·斯涅克)在2011年,提出了黃金圈法則。
他認為,世界上成功的領導者和品牌,都有一套相同的思考方式。他把這套思考方式稱為“黃金圈法則”。如下圖:
黃金圈法則,同時也契合“道、法、術”方法論: 1.Why(“道”):我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做這件事的理念、價值觀、道理、意義是什么?。 2.How(“法”) :為了實踐這個價值觀,我可以用什么方法論去完成? 3.What (“術”):有了“Why”和“How”的基礎,實際的產品、想法、操作、風格是什么? 好的思考、行動與表達,往往是由內向外的,也即從“Why”(道)出發,然后講“How”(法),最后講“What”(術)。 但大多數人的思考、行動和表達,卻是由外向內,甚至都沒有“Why”。 其間的區別有多大? 同樣是呼吁溝通對象行動,我們可以感受下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 表達一:
表達二:
哪個表達,更讓你心動? 筆記俠問了身邊很多人,都投表達二。 事實上,表達二是喬布斯在蘋果發布會上說過的話。 而該表達(背后體現出了講者的思考和行動)完全契合黃金圈法則:
所以,為什么使用黃金圈法則,從Why(核心價值觀)出發的表達,更能夠打動人? Simon Sinek 在 TED 演講中強調,這是生物學證實的理論。
人的大腦分為三個層次: 1.最內層的大腦為爬蟲類腦,也叫本能腦。 這一層大腦的進化已經超過1億年了,它毫無情感,只是為了生命最原始的意義——生存。 這個大腦讓我們看到危險的時候就撒腿就跑,感到燙的時候抽回雙手。除了人類以外,地球上其他動物大多也都有這樣一個大腦。 2.最中間的大腦為“哺乳類腦”,也叫“情感腦”。 人類的愛、恨、情、仇都在這,是行為和決策中心。人類的這一層大腦負責感知情感、意義和價值。 “本能腦”和“情感腦”負責“道”,對應黃金圈的 Why 層次。 3.最外層的大腦皮層,又叫“新皮質”,俗稱理性腦。 這一層腦具有高階認知功能,是神經元細胞最密集的地方,更多控制著我們的邏輯能力,以及理性思考能力。理性、圖形、語言、邏輯思考,全是它負責。 “理性腦”負責“法”和“術”,對應黃金圈的How 和What層次。 由外而內溝通,也就是從What 開始溝通,較容易讓讀者理解數據、事實,但無法刺激讀者產生行動。 相反地,由內而外溝通,即從why到what進行溝通,則能直接對掌管情感、控制行為的情感腦和本能腦對話,進而刺激行動。 可口可樂全球營銷副總裁拉米拉斯曾在《情感驅動》一書中說:
可口可樂北美區總裁親口告訴中歐龔焱教授:
因此,龔焱教授說,實物吊鉤(比如剃須刀,刀架是實物吊鉤,會引發消費者不斷地買刀片)并不是高層級吊鉤,高層級吊鉤有兩類: 第一類是生理吊鉤,第二類是心理吊鉤。 生理依賴,不就是對應“本能腦”嗎?而心理吊鉤對應的就是“情感腦”。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品牌,樂于用故事/情感意義來打動消費者。故事在闡述的是Why(對應本能腦和情感腦,也就是“道”)。 歸根到底是在嘗試觸動他們的本能大腦和情感大腦,從而影響他們的購買決策,實現品牌溢價。因為人們愿意為情感支付額外的費用。 好比臺灣的誠品書店的品牌策略。 為什么誠品的書明明就比較貴,買書還要滿$12000臺幣才能辦誠品卡,運送時效較慢,但還是擁有大批死忠粉,總是擠滿人? 而在2015年,臺灣誠品書店還被CNN評選為全球17間最酷書店之一。 這是因為誠品書店賣的不僅是書,還有藝術、善、愛、美等人文素養 從誠品書店的品牌文案就可以看出這一點: 品牌文案一: 海明威閱讀海, 發現生命是一條要花一輩子才會上鉤的魚。 凡高閱讀麥田, 發現藝術躲在太陽的背后乘涼。 弗洛伊德閱讀夢, 發現一條直達潛意識的秘密通道。 羅丹閱讀人體, 發現哥倫布沒有發現的美麗海岸線。 加繆閱讀卡夫卡, 發現真理已經被講完一半。 在書與非書之間, 我們歡迎各種可能的閱讀者。 品牌文案二: 不懂卡爾維諾,不懂愛情。 不懂身體氣象學,不懂同性戀。 不懂女人,不懂瑪格麗特·杜拉斯。 不懂Free Jazz,不懂死亡。 不懂世紀末占星學,不懂包豪斯。 不懂呂弗,不懂政治權力和斗爭。 所以我們閱讀。 而誠品書店也經常使用黃金圈法則,來實現與顧客的溝通互動:
所以,使用黃金圈法則,從“Why”出發的表達有多重要? 正如 Simon 在 TED 演講的尾聲所提到的: 馬丁·路德·金的人權演講標題是“我有一個夢想”(I have a dream),而不會是“我有一個計劃”(I have a plan)。 |
|
來自: 一葉知秋6012 > 《CY~自媒體運營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