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剛參加工作,一們朋友介紹給我的一本書,看書名就知道這是一本寫給父母的一本書,告訴父母教育孩子的一些經驗。我告訴她,我現在面對學校教育,我需要的是教育類的書籍來充實自己。朋友告訴我,不管是做為家長還是做為老師,面對的都是孩子,此書值得一看,我欣然接受。 本書是由三位美國教育專家寫的,他們在一所家長咨詢機構上班,根據十幾年的心理輔導和教育子女的經驗,他們指出:要解決子女的問題,得先解決父母的問題,后者才是最重要的。 我的孩子剛滿三周,我記得他能穩穩地在廣場上小跑,可以清晰說話了以后,就不像在我懷里抱著時那樣好管教了,有很多時侯,我讓他停下不要跑,他卻偏不聽,一定要遠遠地跑在前面,我允許他跑時,他卻在停在我的前面,抱著我的大腿,求抱抱。有很多時侯,我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沖著孩子大聲喊叫,我常反醒,他只是孩子,喊有什么用呢,可是到了下一次我還是沒能忍住。我很自責,我不是個好媽媽,至少不是合格的媽媽。 一、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之尊重孩子 現在的父母大多在有了孩子后工作生活會更加的努力,因為父母要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受到很好的教育,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所以父母會變的更優秀,變的更好。 父母總想把最好的給孩子,但你認為最好的是不是孩子想要的呢?案例中的父親他愛孩子,他也想陪兒子打球,想和兒子聊天,顯然這們父親總是以父親的身份自居,總是對兒子指手劃腳的教訓,于是,兒子慚慚遠離他,疏遠他,父親也很委屈。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呢?在我看來,父親缺少的就是對孩子的尊重。 孩子做為獨立的個體,希望和大人同樣得到平等的尊重,父母對孩子的尊重要重從平視開始,不要總以父母的身份俯視孩子。尊重孩子的過程中,民主是尊重的最佳土壤;協商是尊重的最佳捷徑,傾聽是尊重的最佳表現,做到了這幾點,我想這位父親和他的孩子就能很好的相處了。 讀了這個案例,反思我的工作,“尊重”也更適合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相過程。 尊重學生,是構建和諧師生關系,進而促進教育教學獲得最佳效果的基礎,師生之間相互尊重是和諧師生關系建立的基礎。教師對學生的尊重滲透于一言一行中,學生的心理細膩,教師的點滴言行都會影射在學生的心里,通過和老師的接觸,學生能深切感受老師是否關注自己、尊重自己。 那么,我們需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尊重學生: (1)虛心聽取學生的意見;(2)平易近人,不擺架子,不板著臉訓斥人,多談心;(3)要言而有信;(4)不要總把學生當小孩子看待;(5)要批評就直截了當,不要諷刺挖苦;(6)對學生的錯誤應該批評,但不能因此而對犯錯誤的學生有成見;(7)不要認為學習差就是因為笨;(8)要給每個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渴望得到別人特別是老師的信任,是學生的普遍心理需求。學生喜歡老師真誠地對待自己,討厭老師動不動就懷疑和否定自己。只有對學生的信任,教師才能真誠、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才能使學生不斷獲得積極向上的力量源泉,從而自覺地向著更高的人生目標發展。信任學生是尊重學生的重要體現,也是教師必備的職業道德。 二、你可以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緒嗎? 現代社會人們普遍面臨巨大工作壓力,人們總要為生計日日奔波。有壓力就會有煩惱,有煩惱就會有怨氣。每個父母都得反思下,你有沒有將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壓力轉化成怨氣,撒在無辜的孩子身上。很多時候,孩子可能只是犯了一個小小的錯誤,卻換來家長的暴怒和大聲呵斥。無形之中,孩子遭到驚嚇,就可能從此沉默,孤言寡語。這樣的錯誤我一直在控制卻又控制不住的在犯,反觀我們的工作,教學中,我們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嗎? 常常,我們費了好大功夫準備了一節精品課,當自己興沖沖地走進教室時,卻被一片打鬧不止的混亂景象攪得興致全無;常常,正當我們滿懷激情的講課時,幾聲學生的低語嬉戲,讓自己高漲的激情一落千丈。這時是怒氣灌頂高聲訓斥,還是巧作歡顏溫文爾雅?往往,我們可以聽到“閉上你們的嘴!”、“死都不改?”、“喜歡講話就站到后面去!”、“這么簡單的題都不會?”、“你的反映太慢了!”等等嚴厲的詞句。很多時候,教師是在被學生激怒的情況下才會說出過激之詞,等到事情過后,冷靜下來,發現不妥,再去設法補救。但“覆水難收”,傷害已經造成。因此,這時教師情緒的自我控制和調節就顯得非常重要。在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教師這個主導的作用直接影響著學生這個主體的情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情緒的控制,使學生在完全放松的狀態下學習。如何在教學中有效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呢?一、保持積極樂觀,不把消極情緒帶入課堂?二、尊重學生自我意識,以寬容之心對待學生的過錯。教師放下架子,在人格上與學生平起平坐,而減少或避免“語言傷害”的發生。同時,我們必須承認,由于學生的心理發展并不完善,因此,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弱,自我約束力差,所以會不斷的重復犯一些類似的錯誤,這就要求教師作到“誨人不倦”,“循循善誘”,要不厭其煩的引導和教育,而不是簡單的批評呵斥。教師的教育在心理上從來不是單向流動的,在這個流動過程中,教師的教育態度一經轉化為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對待教師的態度就會產生相應的改變。一旦作為教育者的教師與受教育者的學生之間有了情感的溝通,學生就會信任教師,這就為接受教育打下了基礎。 三、你向孩子傳遞有價值的價值觀念了嗎? 有責任感,誠實禮貌,有愛心,懂得尊重別人,能感恩,可以積極參與到家庭勞動中。這些良好品格和表現大都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后天養成的,這就需要父母持續的向孩子傳遞穩定的有價值的價值觀念,潛移默化中幫助孩子樹立正確價值觀。做為教書育人的教師來講,向學生傳遞正能量,更是這個職業中的人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教師是學生的導師,就如同是一面鏡子,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對小學生有著最直接的感性認識。學生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并從語言、行動各方面進行模仿。教師應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行導行,教師必須做一個“真人”,用自己的“人格力量”來啟迪學生、感召學生,做學生的楷模。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科學、合理的價值取向;教會學生學會如何做人;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有利于社會、有利于國家的人。同時也要培養學生自覺實踐,勇于探索,讀書好學,多思好問,革新創造,鍛煉敏銳的思維,形成良好的判斷能力,努力使自己成為二十一世紀社會發展需要的會生存、善學習、勇于創新的復合型人才。 教師的一言一行要處處講究,以高尚的人格影響學生、感染學生,作好表率和楷模。 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過程是一個從道德他律逐漸走向道德自律并最終實現主體對道德自由把握的過程。要經歷這樣一個發展過程,要有足夠的耐心,堅持開展長期的教育活動,促使學生自律、自覺地踐行,養成習慣。這就要求教師給予及時的、系統的教育與引導,做到監督固誠。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使自己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這本書關于如何培養孩子的問題還有很多,但給我們提示更多的是做好自己才能教好孩子,父母于孩子是這樣,教師于學生亦是如此。與孩子的相遇亦是一份來之不易的緣分,愿天下父母孩子都好好珍惜,尤其是父母,言行舉止得配得上父親母親的稱呼;老師與學生在課堂相遇更是一種緣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師更要鞠躬盡瘁,兢兢業業,踐行自己的誓言,實現自己的理想,讓教育事業綠草如茵,繁花似錦,桃李芬芳香漂四海!楊 潔 2019年3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