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684年第一次下江南,到1707年最后一次下江南,康熙皇帝在23年間共有6次到江南一帶視察工作,以此炫耀國力、安撫江南民心。 那時候,康熙皇帝與江寧織造曹寅關系非常好,因此6次下江南,倒有4次是住在曹寅家里。皇帝駕到,對于大臣來說,既代表著無上的榮耀,也意味著沉重的負擔。因為皇帝的起居住行、飲食休閑,都是一筆巨大的開銷。雖然內務府會承擔一部分,但大頭還得由主人承擔。 曹家也算是江南數一數二的富豪了,但康熙皇帝只在他家住了4次,就把他家吃空了,不得不從兩淮鹽課銀、織造庫銀等公款里挪用,填補康熙皇帝留下的巨額債務。 到1728年,曹家就因為巨額虧空,被雍正皇帝下旨抄家,真如《紅樓夢》里的榮國府一樣,“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這時候,離康熙皇帝到曹家做客還不到30年。 我們知道,乾隆皇帝很仰慕康熙皇帝,也曾經仿效他的做法,先后六次到江南視察工作。而且前兩次和他的康熙皇帝一樣,以浙江杭州為終點,還興致勃勃地登上紹興會稽山,祭祭奠禹陵。 比較而言,乾隆皇帝的六次下江南更加有名,還多次被演繹成影視劇。影視劇里的乾隆皇帝,帶著武功高強的隨從,帶著姿色過人的美女,興沖沖地來到江南游山玩水,順便辦幾個疑難案子,懲治幾個貪官污吏——這“扮豬吃老虎”的感覺,要多酸爽有多酸爽。 然而,實際上乾隆皇帝每次到南方視察工作,都是浩浩蕩蕩一大群人,光是隨行當差的官兵就多達3000余名,需要6000匹馬、四五百只船舶,以及數千名役夫。至于耗費的錢財,就更驚人了。乾隆皇帝每一次到江南,直接耗資就達100多萬兩銀子。這還不算地方上的接待成本,和鋪設道路、修建碼頭、整修街道、搭建戲臺等隱性開支。 相比較而言,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比康熙皇帝更加興師動眾、更加豪華奢侈。而且,乾隆皇帝也喜歡住在江寧織造府。那么,乾隆皇帝有沒有把繼任江寧織造家吃空?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乾隆皇帝沒有白吃白住。他在江寧織造府的所有開銷,都由內務府承擔,甚至都沒動用戶部國庫。 換句話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是自費旅游。 乾隆皇帝為什么這么闊綽?這得感謝和珅,把內務府盤得財大氣粗。 我們知道,清朝時期,內務府獨立于戶部國庫之外,相當于皇帝的“錢袋子”。內務府有錢,皇帝的小日子就過得很滋潤;戶部沒錢,皇帝就得省吃儉用。乾隆皇帝即位后,大手大腳用了幾年,內務府搞得入不敷出,難以為繼。直到1776年,26歲的和珅被任命為內務府大臣。 一提起“和珅”兩個字,大家立即會想起兩個字:“貪官。”其實,和珅還是一名理財高手。 和珅就任內務府大臣后,為了緩解內務府的財政危機,想了一個高招。他發明了一種“議罪銀”,大臣犯錯后,來內務府繳納一筆“議罪銀”,便可以減輕或免于處罰。這樣一來,大臣們爭先恐后前來交“議罪銀”。就算沒有犯錯,也要提前繳納,為自己的未來買一份“保險”。 于是,銀子像流水一樣流進內務府。乾隆皇帝賺得盆滿缽滿,不差錢了。于是,六次下江南的所有開銷,就全部由內務府承擔,不需要動用戶部國庫。下完江南,內務府的銀子還沒用完,略有結余。 【參考資料:《清史稿》《乾隆下江南》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