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手術、化療、放療、內分泌治療、靶向治療及免疫治療等多種治療方式的綜合應用,癌癥病人的生存期明顯延長,如何進一步提高癌癥病人的生存質量仍面臨著巨大挑戰。 循環腫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作為一種潛在的腫瘤標記物,其檢測低創傷性、可重復性,能為癌癥病人的早期診斷、腫瘤負荷監測、藥物療效預測、復發轉移及預后評估提供有效信息。 循環腫瘤DNA(ctDNA)概述 1948年,Mandel和Métais首次在人類血漿中檢測出細胞外循環游離DNA(circulating cell-free DNA,cfDNA)。腫瘤病人體內存在的cfDNA,是由腫瘤細胞、炎性細胞等異常或正常細胞釋放到血管中的游離DNA片段組成的。 cfDNA中,攜帶腫瘤特有突變的小部分DNA片段稱為循環腫瘤DNA,其來源于腫瘤細胞并通過凋亡、壞死或直接分泌的方式釋放進入循環系統。ctDNA的清除可能與肝臟和腎臟代謝有關,由于DNA片段大小、結構等不同,其半衰期從數分鐘到數小時不等。 循環腫瘤DNA(ctDNA)的檢測方法 ctDNA檢測也稱作“液態活檢”,其能全面的反映與腫瘤組織相同的突變基因組信息,包括點突變、基因擴增、拷貝數異常、過度甲基化等。其中TP53(tumor protein p53)、PIK3CA(phosphatidylinositol-4,5-bisphosphate 3-kinase,catalytic subunit alpha)和GATA3(GATA binding protein 3)三種基因突變的檢出率較高。 目前,ctDNA的檢測方法主要有數字聚合酶鏈式反應(dPCR)和二代測序(NGS)。 (一)數字聚合酶鏈式反應 dPCR是一種核酸分子絕對定量檢測技術,即將含有核酸模板的標準PCR反應體系,平均分配成上萬個和數百萬個PCR反應,分配到芯片或微滴中,使每個反應中盡可能含有一個模板分子,進行單分子模板PCR反應,通過讀取熒光信號的有或無進行計數,經過統計學泊松分布的校準進行絕對定量。 但是,dPCR只能分析評估單一的數量有限的堿基對改變,通量相對較低,僅用于對已知的特定基因進行定量檢測。在dPCR的基礎上,microfluidic PCR、ddPCR及BEAMing(bead emulsion amplification magnetic)等技術的進步提高了ctDNA檢測的靈敏度。 (二)二代測序 NGS技術的發展實現了對全部基因或某些指定區域進行測序,提高了測序速度,降低了測序成本,并能發現未知突變序列,從而獲取更多腫瘤遺傳信息。目前,安全測序系統(safe-sequencing system,Safe-SeqS)和雙向測序(duplex sequencing)可提高NGS檢測ctDNA的靈敏度及特異度。 安全測序系統為目標基因增加一個稱為UID(unique identifier)的特定編碼的序列,然后進行擴增,增加目標基因的濃度,即可有效提高后續測序的靈敏度。雙向測序類似于安全測序系統,不同在于最終擴增的是目標基因的雙鏈并同時測序,以顯示目標基因的真實突變。有研究表明,在cfDNA足量時,NGS的靈敏度(0.02%~5.00%)取決于測序深度。測序深度越高,相對應的靈敏度及特異度越高,得到的數據信息量也越大,同時時間及成本也會增加,應根據研究及應用需要合理選擇。 擴增子測序屬于NGS技術,其原理是邊合成邊測序。用不同顏色的熒光標記4種脫氧核糖核苷三磷酸(deoxyribonucleotide triphosphate,dNTP),當DNA聚合酶合成互補鏈時,每添加一種dNTP就會釋放出不同熒光,根據計算機軟件來處理捕捉到的熒光信號,可以獲得待測的DNA序列信息。針對多種DNA,通過多重PCR技術,把ctDNA攜帶的特殊基因突變區段擴增出來,進行高通量測序和分析。 腫瘤個性化分析深度測序(CAPP-Seq)是新的NGS技術,CAPP-Seq基于捕獲技術的進步,可以用于特定腫瘤類型的大部分病人,并可以探測幾乎所有主要類型的突變。在測序前通過雜交靶向基因成反義寡核苷酸來豐富基因組,從而增加了檢測的敏感度,能有效分析不同病人的ctDNA。 目前,ctDNA檢測方法及結果處理缺乏統一的標準,仍不能廣泛應用于臨床,但二代測序檢測相關指南的出臺即將改觀此現象。 |
|
來自: Tomsp360lib > 《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