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嶺南被稱為百越之地,廣西則屬于百越一部分。那時候嶺南一帶都屬于蠻荒之地,山川阻隔,跟中原及交界的楚,吳等國交流甚少。廣西最早納入中國版圖的是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始皇帝統一嶺南,設置桂林、南海、 象郡三個郡。其中桂林,象郡兩郡所轄地區大多在今天的廣西境內。秦末漢初,趙佗趁中原混亂,擁兵自重并桂林郡、象郡,建立南越國。 南越國初期疆域圖 秦朝疆域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定南越,將嶺南劃分為九郡,即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西漢末,儋耳、珠崖并入合浦郡,從此,嶺南的郡縣制度與地緣政治格局確立下來。 西漢疆域圖 三國孫吳時期,將合浦以北南海、蒼梧、郁林、合浦等郡劃歸廣州,合浦以南交趾、九真、日南等郡歸交州。嶺南開始被一分為二。 三國鼎立疆域圖 唐初地方設州、縣,嶺南45州分屬廣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個都督府(又稱嶺南五管),隸屬于嶺南道。唐咸通三年(862年),分嶺南道為嶺南東道和嶺南西道, 嶺南東道治廣州,嶺南西道治邕州(今南寧市),這是廣西最早成為一級獨立政區。 唐朝疆域 到了宋朝,朝廷為了管理上的方便,以廣信縣為界,廣信縣以東,稱為廣南東路,廣信縣以西,則為廣南西路。這是廣東、廣西名稱之來歷。廣南東路治所在廣州,有14州;廣南西路治所在桂林,有7州。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設置廣西行中書省,為廣西建省之始,治所在桂林。 南宋疆域圖 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設廣西承宣布政使司,“廣西”名稱由此固定下來。清朝廣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改為廣西行省,治在桂林。 清朝鼎盛時期版圖 中華民國期間,廣西沿襲清朝稱省, 廣西設省起直至民國,省會均在桂林,1912—1936年曾一度遷到南寧 。廣西在民國新桂系統治時期是全國模范省,為中國桂系軍閥的根據地。 中華民國區域圖 1949年12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占全廣西,設廣西省,省會在南寧 。1957年7月15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決定,撤消廣西省,設立廣西僮族自治區,1965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準廣西僮族自治區更名廣西壯族自治區。歷史上大部分時間桂林都是廣西的省郡,所以廣西簡稱桂,又稱“八桂”。 中國行政區域圖 廣西行政區域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