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世界各民族一樣,中國人也是從這些簡陋的地穴和棚架開始建筑活動的。 大約七千年前有了成熟的榫卯構件; 六千年前,北方出現在木骨架上涂泥建房的做法; 夏、商兩代的宮殿已經有了木框架、大屋頂這樣一些基本外形特征; 這以后,中國古建筑沒有發生過大的變化,幾千年一氣呵成。這種歷史的穩定性,是中國古建筑區別于西方的主要特征。 二 和歐洲一樣,中國曾出現過轉向磚石建筑為主的可能。 至少在三、四千年前已出現石建筑;二千五百年前已能制造各種形式的磚;大約兩千年前,當羅馬人用拱券技術建設輝煌的羅馬城時,中國人也發明了這項技術,但卻用來建設地下墓室。 到一千四百年前,中國的拱券技術已經發展到能用它建造古代世界跨度最大的石拱橋,這就是著名的趙州橋。 從一千四百年前那具有優美拋物線外形,高四十一米的嵩岳寺塔開始;經過唐代高六十四米的大雁塔;高七十米的云南大理千尋塔;到九百年前,中國人已能建造高八十多米,雄偉壯觀的料敵塔了。還有眾多用拱券技術砌成的無粱殿;遍布全國的磚石城墻;當然,還有民族的驕傲——長城。 無論從技術難度還是工程浩大上看,中國人擺弄磚石絕不比別人差。但是,我們仔細看看泉州石塔和其他千千萬萬磚石建筑那仿木結構的細部就會感到,不管有多輝煌,磚石建筑在中國古建筑舞臺上扮演的,始終不過是個配角。 三 中國古建筑沒有像歐洲那樣轉向以磚石為主道路的根本原因,是它沒有必要進行這種脫胎換骨的改造。 經過長期探索,木結構建筑被造成一個獨特而輝煌的完整體系,它能滿足中國民族文化心理、自然地理條件和各種各樣功能對它的要求。 簡單的說,這種建筑的主體,是以榫卯銜接為基礎,由柱、梁、檁、斗拱等構件組成的框架結構。它便于標準化預制和裝配化施工,是古代世界最經濟、最節省的建筑方式。這正符合素以節儉著稱的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 框架結構解放了墻體,正像中國老百姓說的:墻倒屋不塌。不但內外空間的分隔可虛可實,內部空間也可以根據不同需要,利用屏風、博古架、花罩等組成任意大小的空間組合,從室內到室外組成一個連續而有變化的空間序列,滿足了各種使用功能的要求。 木框架結構整體性很好,能抗地震和大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許多現代建筑紛紛倒塌,而一千年前建造的獨樂寺觀音閣,完好無損。這對多地震和大風的中國有重大價值。 由斗拱支撐的深遠出檐形成龐大屋頂,大屋頂加上高臺基,可以免除雨水和濕氣對木構架的腐蝕。山墻做成土或磚的實體,以阻擋可能發生的火災;用各個分開的單體建筑組成群體的辦法減少火對木建筑的危害。 對木結構建筑優缺點的這一系列揚棄,終于使它在中華大地上深深扎下根來。 四 這堅如磚石的夯土層曾負載著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代最大的建筑——阿房宮。據推測,它的主體有八萬多平方米,相當于三十多座太和殿。殘存臺基高七、八米,面積在六十萬平方米以上,幾乎相當于整個紫禁城。 阿房宮不過是被稱為朝宮的龐大宮殿群中的一座前殿,秦代建筑氣魄之大令人難以置信。動用幾十萬民工修建阿房宮成了秦朝迅速滅亡的重要原因。后來的統治者再也沒敢建造能與它比肩的建筑。 唐代大明宮麟德殿是個三聯頂殿堂,只有阿方前殿的十二分之一,我們倒是可以從麟德殿模型想象阿房宮的復雜技術和宏大氣勢。 一千四百年前建造的洛陽永寧寺木塔高達一百三十多米,是古代世界最高的幾個建筑之一。據考證,永寧寺塔四角方形,共九層,樣子有點像同時期云崗石窟的這個塔心柱。 宋代建筑師喻皓一千年前在開封精心建造了一座八十米高的木質斜塔,他回答好奇的人說,這地方西北風很強,不到一百年,塔會被吹正過來。 古代那些大、高、奇的建筑都先后葬身火海。也許為了表達對火的抗議,宋代在斜塔原址建起不怕火的琉璃塔,它代表從秦漢到唐宋,中國古代社會那種不信邪的情神。 追求高大奇特是人類永遠做不完的建筑夢,在這方面,中國人用木頭和歐洲人用石頭做的同樣出色。 五 宋代以后,中國古建筑向著更為精巧和藝術化的方向前進。 遼代的應縣木塔,高六十七米,底徑三十米,是現存最高大、古老的木塔。九百年來,多少次大地震都不能動搖它的根基,是因為它的結構非常科學合理: 每層都有內、外兩圈立柱; 柱間用巨大的梁、枋和厚實的樓板連接; 在暗層里用斜撐進一步加固; 這樣,就組成了一個雙層套筒式的牢固整體。其實許多現代高層建筑的原理和它相近似。 廣西容縣真武閣的特點是“巧”: 支撐巨大屋頂的內柱竟然不著地; 原來,從一層到二層的通柱成為二層以上整個結構的支點; 通柱上橫貫的一些挑枋,短的一端挑起二層內柱,使它可以支撐較重的屋頂和樓板而柱腳不落地; 長的一端則挑起重量較輕的外檐。 這種杠桿原理在中國古建筑中應用很多,真武閣則用的特別巧妙。四百年來,它像一座精確的天平,經歷了風雨歲月的考驗。 山西渾源縣的懸空寺以“險”著稱: 這些細細的立柱作用并不大; 真正支撐建筑重量,使它懸在巖壁上的,是這一根根深深鍥入巖石的橫梁; 整個殿堂就是在這橫梁上設板立柱建造起來的。其實它就是一處棧道上的寺廟; 把寺廟連在巖壁的凹陷處,山上的滾石很難砸到它。使它非常安全,卻增加了修建的難度。為此,懸空寺至今保存著為工匠建立的石碑。 這位張廷彥是中國古代僅有的幾個留下名字的建筑工匠之一,他們不但有高超的技術,而且有高超的藝術感覺和洞察力。 選擇險峻的翠屏峰,建造險峻的懸空寺,把自然的險和人工的險融而為一,這正是中國古代建筑的藝術精髓。 六 以高臺基、木框架、大屋頂為基本特征的古建筑穩定延續了幾千年。但穩定并不意味著刻板和一成不變。 從歷史發展,就以宮殿寺廟為例,夏商建筑原始而自由; 秦漢以高臺建筑為主要形式,風格氣勢宏偉; 唐、遼建筑用材雄大,出檐深遠,形成粗獷、雄渾的特點; 宋代建筑則體態秀巧多變,風格簡樸大方; 到了明清,建筑則向華美繁復發展。 各個時期都有明顯的時代風格,并且和當時整體文化風格相一致,構成每個時代的文化傾向。 中國古建筑的延續、發展和演變有其自身的邏輯性和合理性。正是這種在穩定中求變異的韌性,才使中國古代建筑保持了在世界建筑之林中自成體系,獨樹一幟的地位。 (注: 《不朽的古代建筑》拍攝于1991年,完成于1992年,為膠片電影,20分鐘一集,包括“中國古建保護”在內共5集。此文中所有圖片為網絡圖片,僅作示意,非作者或影片中所拍,因為當時所拍是膠片,沒有數字版。)
|
|
來自: 徒步者的收藏 > 《藝術,建筑,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