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和氣血方《針灸資生經》 【處方】列缺、肺俞、心俞 列缺穴 經穴名。出《靈樞·經脈》。屬手太陰肺經。手太陰之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任脈。在前臂橈側緣,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當肱橈肌與拇長展肌腱之間。一說“腕上一寸”(《太平圣惠方》)。或以兩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押在另一手的橈骨莖突上,當食指尖到處是穴。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及頭靜脈、橈動、靜脈分支。主治頭痛,項強,咳嗽,氣喘,咽喉腫痛,口眼歪斜,手腕無力等。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肺俞 經穴名。出《靈樞·背俞》。屬足太陽膀胱經。肺之背俞穴。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布有第三、四胸神經后支的內側皮支,深層有外側支,并有第三肋間動、靜脈后支的內側支和頸橫動脈降支。主治咳嗽,氣喘,咯血,骨蒸潮熱,盜汗,及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肺結核,蕁麻診,皮膚搔癢癥等。斜刺0.3-0.5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心俞, 穴名。出《靈樞·背腧》。屬足太陽膀胱經。心之背俞穴。在背部,當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布有第五、六胸神經后支的內側皮支和外側支,肋間動、靜脈后支的內側支和頸橈動脈降支。主治驚悸,健忘,心煩,癲癇,癲狂,失眠,咳嗽,吐血,以及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心動過速或過緩,心律不齊,心絞痛等。斜刺0.3-0.5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功用】疏風通絡、調和氣血 【主治】自汗 【操作】穴位常規消毒后,列缺向上斜刺。0.5~0.8寸,得氣后行提插捻轉瀉法;肺俞、心俞向脊柱方向斜刺0. 5~0.8寸,得氣后行提插捻轉補法,重者可灸21壯。留針3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i個療程。 【方義】列缺為手太陰肺經絡穴,通于任脈,具有疏風通絡的作用,百病風為首,祛風通絡則汗孔閉;肺主氣,司呼吸,取肺俞以補益肺氣,固表止汗;“汗為血之余”,自汗日久則耗血,取心俞補心養血。諸穴合用祛風通絡,益氣固表,養血安神,自汗自止。
滋陰降火方《神灸經綸》
【處方】膏肓、大椎、復溜 膏肓 ,心下之部;肓,心下膈上之部。膏肓主要指病位的深隱。古人認為病位深隱,用藥物、針灸都不能起多大作用。所謂“病入膏肓”,有“不治之癥”或“難治之癥”的意思。足太陽膀胱經穴名,在第四椎下,近第五椎上兩旁去脊各三寸處。

大椎 經穴名。出《素問·氣府論》。《肘后備急方》作大槌。《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作大顀。別名百勞、上杼。屬督脈。三陽、督脈之會。在后背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布有第八頸神經后支及第一胸神經后支的內側支;頸橫動脈分支。

復溜 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別名昌陽、伏白、外命。屬足少陰腎經。經(金)穴。在小腿內側,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和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脛神經及脛后動、靜脈。主治腹脹,水腫,腸鳴,泄瀉,盜汗,自汗,腳氣,腿腫,足痿。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功用】養陰降火、益氣固表 【主治】自汗 【操作】穴位常規消毒后,膏肓向脊柱方向斜刺0. 5一0.8寸,復溜直刺0. 5 ~1寸,以上二穴得氣后行提插捻轉補法;大椎向上斜刺0. 5 ~1寸,得氣后行提插捻轉瀉法,留針3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方義】膏肓穴為補虛要穴,專擅補虛去實,滋陰清熱;復溜為腎經經穴,滋陰清熱,固表止汗;大椎清熱降火,以祛外邪。諸穴合用,陽熱得以清瀉,陰液得以固攝,則汗出自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