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十大類方》苓桂術甘湯《傷寒論》 茯苓四兩(20g) 桂枝三兩(15g) 白術二兩(10g) 甘草二兩(10g)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苓桂術甘湯是桂枝類方中的利水安神劑,適用于水飲證。中醫認為,凡長期疲勞、緊張、嗜好寒冷之物,均可以使陽氣受損,體內的水液停留不化而致病。其主要表現有:眩暈、動悸、胃內振水音、背中冷、咳嗽痰多清稀、胸脅支滿、小便不利、苔滑等。此時,中醫常用苓桂術甘湯治療。本方中茯苓是多孔菌植物茯苓的菌核,傳統用于治療伴有小便不利的眩暈、動悸,經常與白術同用。桂枝與甘草溫陽定悸,能治療心動悸、汗多、胸悶者。合而成方,苓桂術甘湯可以治療眩暈、動悸伴小便不利、浮腫的病證。苓桂術甘湯證如下: 1.心下動悸、或氣上沖胸、或眩暈; 2.腹部軟弱而胸脅部脹滿、胃內有振水音; 3.小便不利,浮腫傾向。 除上述指征以外,尚可以見到患者惡寒、小便不利、大便溏薄、口淡無味、常吐清唾、苔白滑等證。此外,本方證有發作無定時、時好時壞的臨床特征。即發作時各種癥狀甚劇,來勢頗猛,但去后則相安無事,而精神刺激、心身疲勞等常是引發本證的誘因。 本方證常出現在以下一些疾患中: ——以眩暈為主訴的疾患:如耳源性眩暈、高血壓性眩暈、神經衰弱性眩暈等。《傷寒論》規定:“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金匱要略》規定:“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可見眩暈的同時尚有胸脅逆滿、動悸身搖等癥狀。此外,以藥測證,當有小便不利。有報告使用本方(茯苓30g、桂枝10g、白術30g、甘草6g)治療耳源性眩暈10余例,癥狀平均在5~10劑內基本消失。其見效的指征,首見尿量增加,隨即其他癥狀消失[1]。 ——以心悸為主訴的疾患:如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高血壓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心肌炎等。臨床表現尚有疲勞感、汗多、胸悶、浮腫及小便不利等。 ——以胃內有振水音為特征的疾患:胃下垂、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神經性嘔吐、胃腸神經癥等。患者當有動悸、眩暈、小便不利等癥狀,胃鏡檢查可以發現胃內潴留液。 ——以咳嗽、胸脅支滿為特征的疾患:如支氣管炎、哮喘、胸膜炎等。臨床尚見咳嗽痰多清稀色白、對寒冷敏感,并有眩暈、動悸等。筆者曾以本方治療1例診斷為支氣管炎、胃下垂的青年。其表現為咳嗽的同時,胸腹部有氣上沖,痰稀白,胸脅支滿,惡風,晨起臉呈浮腫貌。前醫投小青龍湯等無效,視體型瘦、面色黃白無華,舌質暗、苔白滑,用苓桂術甘湯7劑即效。 與本方作用相似的方劑有三: 一為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傷寒論》),為本方去白術,加大棗而成。原治“臍下悸、欲作奔豚”。因大棗有緩急安神的作用,故本方對動悸、沖逆等證最為適合。心臟病、神經癥、貧血等多用此方。 另一方為五苓散(《傷寒論》):豬苓20g、茯苓20g、澤瀉30g、白術20g、桂枝15g。本方的利水作用較苓桂術甘湯強。臨床見浮腫、小便不利、嘔吐、眩暈、動悸等證者,可以考慮使用本方。 還有一方為桂苓甘露飲(《宣明論方》):肉桂5g、茯苓15g、豬苓15g、白術15g、澤瀉20g、石膏15g、寒水石15g、滑石15g、甘草3g。多用于發熱性疾患中伴見小便不利、嘔吐、頭痛、發熱、煩躁口渴者。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1.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傷寒論》(苓桂術甘湯) 〔原文〕 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67)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去皮) 白術二兩 甘草二兩(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辨證提要】 本條為誤治導致脾虛飲停證證治及治療禁例。邪在太陽,誤用吐下,損傷脾胃陽氣,導致中虛運化失權,水飲內停。飲停心下,故心下逆滿;且胸下逆滿證以夜間為甚,氣候溫和則輕,遇冷則加重。往往伴見氣短,咽喉不利,如有物梗,呼吸受阻等證。水飲內停,蒙蔽清陽,故起則頭眩,站立時,頭為高位,心脾陽虛,不能上養清竅,亦可能導致起則頭眩。脈沉主里,脈緊主有寒飲。故宜用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溫陽化飲。若誤汗,則更傷陽氣,使經脈失卻濡養,而身體震顫動搖而不能自主。 本病證是因中焦陽虛,脾失健運,氣不化水,聚濕而成。水飲停于胸脅,則胸脅脹滿;上凌心肺則心悸,短氣而咳;飲阻于中,清陽不升,則目眩頭暈;脈弦滑或沉緊,均屬水飲之證。治之之法,《金匱要略》明確提出:“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本方即從溫化滲濕立法。故以茯苓為君藥,健脾并滲利水濕;臣以桂枝溫陽化氣,配合茯苓以溫化水飲;佐以白術補益脾氣,且助茯苓運化水濕;使以炙甘草調和諸藥,配合茯苓、白術兼能補脾,配合桂枝以甘溫補陽。四藥合用,共奏健脾滲濕,溫化痰飲之功。 【疑難探討】 如何理解氣上沖胸? 心陽虧虛,水氣上沖,其證有二:患者自覺心下有一股氣向心胸或咽喉上沖;或不見明顯的氣上沖,但從下往上依次出現的或脹、或滿、或悸等等見證十分明確,故也不難辨認為是水氣上沖病證。 如何理解“起則頭眩”? 起則頭弦一方面由于脾陽虧虛,水氣上沖,陰來搏陽;另一方面是因心脾陽虛,在站立時,頭位置最高,脾陽虛,不能上達高竅,清竅失養所致。 【病機關鍵】 脾陽虛弱,寒飲內停。 【診斷依據】 眩暈、納呆、乏力、胸脅痞滿、嘔惡、心悸、咳嗽、舌質淡、舌體胖、苔白膩或白滑、脈弦或脈沉緊。 【鑒別要點】 苓桂術甘湯與苓桂棗甘湯的鑒別:苓桂術甘湯證表現為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乃脾陽虛弱,水停中焦所致。治療用白術不用大棗,重在健脾。有溫陽健脾利水平沖之效。苓桂棗甘湯證表現為臍下悸,欲作奔豚,乃心陽虛弱,下焦水寒之氣欲往上逆,治以溫補心陽,培土制水。治療用大棗不用白術,重在培土制水。 【治療要點】 治法:健脾滲濕,溫化痰飲。 煎服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本方中茯苓作用有四:甘淡利水;養心安神;行肺之治節;補脾厚土。所以,茯苓一味而有消陰利水,養心定悸、補脾以固堤壩之全權作用,而為本方之主藥。桂枝在本方作用有三:通陽以消陰;下氣以降沖;補心陽以制水寒,而與茯苓配合相得益彰,亦為本方之主藥。假如本方有桂枝而無茯苓,則不能滲利水邪以伐陰氣;如果只有茯苓而無桂枝,則不能上補心陽之虛,下不能通陽以行津液。由此可見苓,桂二藥相須相成,缺一不可。至于本方的白朮補脾協助茯苓以遠化水濕;炙甘草則助桂枝上扶心陽,中保脾胃之氣,以緩水勢泛濫。加減法:若咳嗽痰多者,加半夏、陳皮以燥濕化痰;心下痞,腹中有水聲,可加枳實以快氣行水。使用注意:本方藥性偏溫,且利小便,故痰飲化熱及陰虛之人忌用。 【運用思路】 苓桂術甘湯是溫陽化飲的代表方。臨床既可治脾虛水氣上沖,又可治脾虛痰飲內停,故其應用范圍非常廣泛。無論何病,凡因心脾不足而導致水飲內停或上逆者,皆可使用。 1.中陽不足,痰飲內停:經云: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此言水津之輸布,全賴脾土之轉運也。思慮勞倦,脾土乃傷,中運不力,水精未能四布,聚飲成痰,書所謂“脾為生痰之源”是矣。方用白術、茯苓、甘草,崇土以助其運;桂枝通陽化氣,使水飲從小便而去也。故可用本方治療痰飲病。“病痰飲者,當以溫藥治之”,太陰濕土,得陽始運,此之謂也。如臨床用此方治療肥胖癥、淋巴結腫大、皮下脂肪瘤、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腫大變形等屬脾虛痰飲證者。 2.痰飲上犯,清陽不升:《傷寒論》中苓桂術甘湯證表現為“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是屬痰飲上犯,清陽不升導致的眩暈。故常用于治療脾虛飲停導致的“美尼爾氏綜合征”、頸椎病、高血壓病等有眩暈、頭痛、頭昏、耳鳴癥狀者。 3.脾虛不攝,清陽下陷:苓桂術甘湯有健脾滲濕,溫化痰飲的功效,方中茯苓淡滲利水;桂枝溫陽降沖,助氣化以行水;白術、甘草補脾和中以制水。可用治療脾虛不攝,清陽下陷所致的下利、滑精、帶下、崩漏等病。 4.脾陽虧虛,筋脈失養:古云:“痿證獨取陽明”故后世治痿諸者,多從陽明著手。然脾虛痰飲停聚于中焦,陽氣不達于下肢,使筋脈失其溫煦濡養同樣可以導致肢體痿廢不用,用苓桂術甘湯溫陽利水,使飲去陽復、筋脈得養,痿證自愈。《內經》云:“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5.心脾不足,水飲內停:心陽虛衰,坐鎮無權,脾陽不足,水氣上沖,陰來搏陽,而使胸陽閉塞,而心胸作痛;水氣凌心,則心悸而動;心律失調則脈弦而結;陰霾密布,胸陽不振,故胸中憋氣而使喉中窒塞;水邪發動,腎陽失于約束(腎之志為恐),其人所以恐怖欲死。治以通陽下氣,利水寧心。臨床上心脾不足,水飲內停的心臟病心悸、心律失常、心源性水腫常用苓桂術甘湯治療。 6.肺脾兩虛,痰濕內停:《素問?經脈別論》曰:“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說明人體水液正常代謝時,肺與脾關系密切。如脾胃運化失常,谷入于胃不能散其精則聚濕生痰,水入于胃不能輸化其氣,痰飲內聚,可以影響肺氣的宣發和肅降。培土健脾,溫化痰飲,可以培土生金,故苓桂術甘湯常用于治療肺脾兩虛,痰濕內停的咳嗽、哮喘、咳而遺尿、遺尿癥。 7.脾胃陽虛,運化失權:脾胃是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陽虛,運化失權,痰濕內聚,導致中焦氣機升降失常,可表現為胃脘痞脹、胃痛、嘔吐、脘腹脹滿、氣短、形寒、喘、大便稀溏、小便短少、神疲、下肢浮腫、痰多、寐差等。 總之無論何種疾病,只要臨床表現為眩暈、納呆、心悸、形寒肢冷、嘔惡、胸脅滿悶、脘腹痞脹、咳嗽痰多、面色不華、口渴、失眠、發熱、少氣懶言、神疲乏力、形體消瘦、浮腫、自汗、全身關節酸痛、胃中有振水音、小便不利、氣上沖胸、大便不調、舌質淡、苔白膩、脈沉弦或沉滑,符合苓桂術甘湯證之病機者,皆可加減用之。 【參考文選】 成無己:陽氣不足者,補之以甘,茯苓、白術生津液而益陽也;里氣逆者,散之以辛,桂枝、甘草,行陽散氣。《注解傷寒論》 拓展閱讀: 單捷小方:力專而用宏,故立竿而見影--眩暈案黃師弟子楊森榮師兄之母,2010年10月17日,突起眩暈欲倒,天旋地轉,氣逆欲吐,心悸欲脫,舌白不渴,臥床已兩天。森榮師兄出差剛從意大利返家,即與苓桂術甘湯:茯苓50克,桂枝20克,蒼術30克,白術30克,炙甘草30克。1劑。服藥30分鐘后,旋即緩解,下床活動如常矣。 按:森榮之母素體弱多恙,居三水鄉間舊居,去歲曾突起胸翳心悸,家人即送往村衛生站,西藥處理后癥狀未能緩解,又擬轉三水市醫院,適楊師兄出差法國,致電與黃師商議后,即急煎桂枝45克、炙甘草30克,煎好后家人驅車追送往三水市醫院,醫生檢查暫未發現器質性疾患。但已用藥仍未緩解,即服湯藥,半小時胸翳心悸緩解,乃桂枝甘草湯證。 此次眩暈心悸欲吐,正合仲師描述:“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苓桂術甘湯主之”。森榮師兄謹遵黃師教導:“急證雖與重劑單捷小方,毋雜無礙”。力專而用宏,故立竿而見影。 編后: 本人親自體驗,一直有嗜好茶飲的習慣,素有體內濕氣重,舌苔白膩略滑,有黏痰,納呆,腹滿,時有心下悸,氣上沖,后背易發冷。 自己處方:茯苓25g 桂枝15g 炒白術10g 甘草10g 服后體會:三服后腹滿,喉嚨粘膩感,氣上沖感覺明顯好轉,尤其是后背冷感覺也好明顯。準備繼續堅持再服幾天看看后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