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濕熱,這是中醫的一個證型名稱。先來看看教科書里怎么說的: 脾主運化,其氣主升,胃主受納,以和降為順。濕熱蘊結中焦,納運失司,升降失常,故脘腹痞悶,納呆嘔惡;熱勢急迫,且濕又為陰邪,易阻氣機,故便溏而不爽。脾主肌肉四肢,濕性重著,脾為濕困,流注肢體,故肢體困重。濕遏熱伏,郁蒸于內,故身熱不揚,汗出不解,口渴多飲,小便短黃。濕熱蘊結脾胃,熏蒸肝膽,疏泄失權,膽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膚,則見身目鮮黃,皮膚發癢。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為濕熱內蘊之征。 相信大家經常問的,或是真正想問的是:脾胃濕熱,我應該吃點什么?或是我應該吃點什么藥調理?對吧! 對脾胃問題而言,甚至對大多數臟腑問題而言,我們重藥輕針的思想,我們重臟腑輕經絡的習慣,讓我們在健康之路上走了不少彎路。試想一下,脾胃已經出了問題,而藥物又作用于脾胃,在治療的同時,會不會出現殺敵一千而自損八百的情況?如果我們可以通過經絡,引邪外出,激發自身功能,是不是可以事半而功倍,減少自身損耗,至少可以縮短病程(或是癥狀減輕后調養恢復的時間)。因此,我回答這個問題,是從經絡穴位的角度上回答的,希望推廣物理性的保健治療方法。 回到教科書里提到的病機,涉及脾、胃、大小腸、肝、膽多個臟腑,那么在相關經脈上則會有反應,特別是濕性重濁,特別容易在腹部、盆腔、下肢出現癥狀,因此,我們不能只關注于脾胃等臟腑,而要關注于相關的經脈,特別是遠端的穴位變化,這些也是主要的刺激部位。 下面就給出一些常用的穴位,可以通過穴位刺血或刮痧的方法快速緩解癥狀。 1、曲泉、血海、百蟲窩,這是膝內三角,涉及脾經肝經的穴位,此處刮痧刺血拔罐,不僅利脾胃濕熱,還可以防止或兼顧陰部(膀胱及前陰)的濕熱下注癥狀。 2、大敦、厲兌、足竅陰,這是足趾部的三個穴位,分別是肝經、胃經和膽經的井穴,可以刺血泄熱,對于祛經脈之熱很有效,特別是癥狀出在頭面部的癥狀,例如口舌生瘡,口氣重口苦等。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3、尺澤、曲澤、曲池,就是肘窩處,此處可拍擊出痧。此處血管豐富而表淺,對應于中焦,強刺激可泄脾胃中焦之熱,又可以通暢中焦氣機。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4、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這是胃經小腿部的三個穴位,為胃、大腸、小腸的下合穴,刮痧可通胃泄熱。 以上諸穴可根據情況協同使用。 |
|
來自: 昵稱15607564 > 《程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