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詩詞君 有人光鮮亮麗卻也咄咄逼人,有人其貌不揚卻讓人心生好感。前者讓人窒息,后者讓人舒服。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他們也許貌不驚人,也許才不出眾,卻在無形中有著一股別樣的魅力,讓你想要與之接近,放下心防,傾訴心中的秘密? 一個人從表到里,可以分為五個層次:外貌,能力,脾氣,品格,品性。 對應的品質同樣是五個層次:顏值,才華,性格,善良,人品。 細細品味,這五個層次,既是身處世間的識人之法,也是涵養內心的修行之途。 始于顏值,敬于才華,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終于人品——這便是那條完整的路徑。 (一)始于顏值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自古人們便津津樂道于西施、貂蟬、王昭君、楊玉環四大美女,潘安、蘭陵王、宋玉、衛玠四大美男。 只是古人眼中的顏值,不以美丑論英雄,而是關注氣色神采。 三國時曹操有一次要接見匈奴使者,覺得自己身材矮小、貌不出眾,就讓高大帥氣的崔季珪冒充自己,曹操本人卻提一把刀站在旁邊。 匈奴使者要回去時,曹操讓間諜問使者:“你看魏王(曹操)怎么樣?” 使者回答: 大王容貌端莊、舉止文雅,但是站在一邊,提刀的那個人是個英雄。 史書上記載曹操“容貌短小,而神明英發”,所言不虛! 容貌是天生的,我們無從選擇。 而說到顏值,容貌卻不是第一位的,第一位的是氣質和氣場。 正如有的畫一眼看上去美,可是越看越乏味;有的卻是初看了了,但越品越有味道。 識人,要觀其內;做人,要養于內。成之于內,自會發之于外。 氣質和氣場從哪里來? 眼中的審美,身上的閱歷,腦中的見識,心中的涵養。 最直接的便是讀書,蘇東坡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曾國藩所謂“讀書可變化氣質”。 你的氣質里,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 (二)敬于才華 真正有大智慧和大才華的人,必定是低調的人。 老子說“天之道,損有余以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余”。 只因天地無限,重在均衡,需要通過取長補短去實現。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都有別人所比不了的地方。 重要的是發現自己的長處在哪里,自己的長處是什么,然后有意識地去培養和發展。 西方有個“木桶理論”,說的是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于組成木桶的木板里最短的那一個。 而人生卻不是一只桶,桶再大能裝的水也有限,況且中國人忌諱的就是一個“水滿則溢”。 人生是一條路,你手中的木板有多長,才能架起多長的橋,才能越過多寬的溝,這也決定你能走多遠的路。這條路,才是通往無限的。 據說賀知章對李白一見傾心,初次見面時就解下身上金龜,抵押換酒與李白豪飲,這種對才華的敬慕與欣賞正是一種尊敬。 真正的才華與智慧,是一種見識。他們的魅力來自豐富、內斂、溫情、善良,由內而外地散發出一種氣質。 這樣的人,可敬、可交。 (三)合于性格 性格,一半是天生,一半是養成。 好的性格沒有固定的定義,簡單地說,就是要讓別人喜歡你,拿出一張紙,把身邊10個朋友每個人身上你喜歡的性格寫下來,然后變成自己所擁有的,這就是好的性格。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同類性格的人容易合得來,投脾氣。 而能與絕大多數人合得來,就需要有修養,溫和持重,如同古人所言,“望之儼然,即之也溫”! 有的人也許貌不驚人,卻有一種性格魅力,讓人舒服,讓人想要與之親近。 和這樣的人在一起,就像聽一曲舒緩的音樂,品一杯醇厚的熱茶,看一朵花靜靜地開放,平靜中含有淡淡的喜悅。 (四)久于善良 善人者,人亦善之。 善良就是與人為善,心有善念,便會給別人和自己帶來歡樂,所以古人說:“善為至寶,一生用之不盡;心作良田,百世耗之有余。” 李叔同早年做音樂教師,有一次上課,一個學生在下面看閑書,另一個學生則隨地吐痰。下課后,李叔同請那兩位同學留下來,用很緩和的聲音對他們說,下次上課不要看閑書或者隨地吐痰。 兩個學生剛要申辯,李叔同向他們鞠了一躬,兩個學生頓時滿臉通紅。 只有善良才有長久的影響力,當一個人心中只有善念的時候,一切塵世間的浮華光景早已退卻,只有一個個平等和應該尊重的靈魂。 當善良遇見善良,就會開出世界上最美的花朵。 (五)終于人品 總的來說,欣賞一個人就是欣賞他的人品。 古人認為,“立德、立功、立言”是“三不朽”,首先就是“立德”。 同樣,做事先做人,關鍵看人品。 人品好的人,自帶光芒,無論走到哪里,總會熠熠生輝。 人品好的人一定是細心體諒他人,極具同情心的,他的魅力來自豐富、內斂、溫情、慈悲,由內而外地散發出一種高貴。 人品好的人一定是細膩而聰明的,做事講道理,說話有分寸,能把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