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源 (943-約 962 ),五代南唐畫家,南派山水畫開山鼻祖。一作董元,字叔達,江西鐘陵(今江西進賢縣)人,董源、李成、范寬史上并稱北宋三大家,南唐主李璟時任北苑副使,故又稱“董北苑”。擅畫山水,兼工人物、禽獸。其山水初師荊浩,筆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實景入畫,不為奇峭之筆。疏林遠樹,平遠幽深,皴法狀如麻皮,后人稱為“披麻皴”。山頭苔點細密,水色江天,云霧顯晦,峰巒出沒,汀渚溪橋,率多真意。米芾謂其畫“平淡天真,唐無此品”。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圖》《瀟湘圖》《夏山圖》《溪岸圖》等。 董源的山水畫曾得到南唐中主李璟的垂青。據說李璟年輕時曾在廬山修建別墅,將山泉林園勝景融為一體。他為了能時時看到廬山景致,特地派董源畫了一幅《廬山圖》。董源將五老奇峰、云煙蒼松、泉流怪石和庭院別墅巧妙地繪入一圖。李璟觀后,稱贊不絕,愛不釋手,命人掛在臥室里,朝夕對畫觀賞,猶如長居廬山中。由此可見董源構思的巧妙和寫景藝術的高超。 五代 董源 夏山圖 上海博物館藏 董源 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絹本淡設色 50×320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夏景山口待渡圖》,被認為是董源江南風格的典型作品之一。 此圖曾入南宋內府、元內府,后相繼為明代項元汴、清代耿昭忠、索額圖和清內府收藏,民初被末代皇帝溥儀挾逃出宮,今藏遼寧省博物館,是一件流傳有序的國寶。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痹b定家柯九思在卷后題:“右董元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游客出沒于其間,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p> 此圖中沙灘、山坡、近山、遠山的畫法有別,近樹、遠樹、灌木、柳樹、蘆葦、竹叢的畫法也各不相同,但它們的組合有節奏、有變化,又十分的和諧,真可以稱作一首視覺的“交響曲”。值得重視的是,這些畫法筆墨,都與江南風光的特點很合拍,那么,是江南山水孕育了它們,還是它們創造了山水的江南風格呢?兩者都是。特定的造化自然是賴以創造特定筆墨技巧的客體根源,特定的筆墨技巧又是創造地域風格的基本手段。但筆墨技巧、風格乃至整個藝術的圖式又是承傳下來的,董源山水畫產生于對李思訓、王維山水畫圖式、技巧的修正改造,但這種修正改造又是在江南真山真水的啟示下完成的。 五代 董源《瀟湘圖》卷 故宮博物院藏 五代 董源《瀟湘圖》卷 絹本設色 50cmx141.4cm 故宮博物院藏 五代 董源 《平林霽色圖》長卷 美國波士頓博物館藏 五代 董源 《平林霽色圖》長卷 美國波士頓博物館藏 《平林霽色圖》長卷 局部1 《平林霽色圖》長卷 局部2 《平林霽色圖》長卷 局部3 《平林霽色圖》長卷 局部4 《平林霽色圖》長卷 局部5 董源《洞天山堂》 董源 《溪岸圖》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此圖以立幅構圖表現山野水濱的隱居環境,上端繪崇山峻嶺,聳立的山口間露出一股溪流蜿蜒而下,山澗又有流泉飛瀑。在山腳下匯聚,山麓筑有竹禽茅舍,岸邊水榭中高士閑坐。此畫以墨色染出山石體面,溪水波紋以細筆畫出,在董源的傳世作品中很少見。此畫的左下有“北苑副使臣董源畫”款識,鈐有“天水趙氏”及“柯九思印”,及近人張大千、張善孖諸藏印。 五代 董源 《寒林重汀圖》 絹本設色 縱179.9厘米 橫115.6厘米 日本黑川古文化研究所藏 此圖表現江南水鄉風景,畫下方近處以重墨擦染沙岸,細筆勾出蘆荻,畫面中部陂陀上寒林叢中露出村舍板橋,遠方溪水對岸也繪有山丘村舍,再遠處溪岸重重,延伸至畫外,以濕墨擦染而出,予人以一望無際之感,是典型的董氏水墨江南風景。畫幅右上鈐有“宣文閣寶”大印,可知在元代曾為內府收藏,詩堂上有“魏府收藏董元畫天下第一,董其昌鑒定”題識。 董源 《龍宿郊民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龍宿郊民圖》畫的是秋日江南丹碧掩映, 華輦之下, 歌舞升平, 盡管筆法是與李思訓多少有關的青綠設色, 然而山頂作“礬頭”, 山坡用“披麻皴”, 已發展了李派的體貌。 董源 《江堤晚景》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董源 山水 董源 晴嵐飛瀑圖. 五代南唐 董源 長林蕭逸軸 140.3x58.9公分 全幅82.1公分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五代南唐 董源 夏山深遠軸 139.7x62.9公分 詩塘31.7x63.3公分 全幅87.8公 五代南唐 董源 夏山欲雨軸 155x74.5cm 全幅10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
來自: 昵稱3290180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