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問了螺絲釘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塔勒布說,牙醫比對沖基金經理更富有。基金經理的收入是極端兩極分化并且不確定、不可持續的。所以最好的辦法,是做一名牙醫,然后在巴菲特年輕的時候買了他的股票。」 ? ? 這段話是啥意思呢? 什么是一份好工作 不同的行業,收入的特點是有區別的。 這一點,其實憑借我們的常識也可以判斷出來的。 我們先不說不同工作的其他區別,單從收入的角度來看看。 可以用一個公式來理解一份工作的收入情況: 我們的收入 = 單位時間產出的價值×工作的時間 所以,提高工作收入的方式有兩種,要么提高單位時間產出的價值,要么增加工作的時間。 一份好工作,有兩個共性:有積累性和有門檻。
我們都知道歐美等成熟國家,律師和醫生都是最好的行業之一。收入很可觀,社會地位也很不錯。 為啥呢? 原因就在于這兩個行業都符合上面兩個共性。 ▼積累性 在有需求的時候,大家都想要找知名的律師或者有經驗的名醫,并愿意為此付出更高的費用。 因為這些行業,做的時間越長,遇到的實際案例就越多,也就越有經驗,越吃香。 這些經驗,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不會過時。 而且以前的經驗,還可以復用。 ▼門檻 這兩個行業進入的門檻都很高。想要當醫生或律師,學習的時間一般都比較長,學習所花費的費用也都比較高。普通的學生想要進入,需要付出的努力是非常大的。 經過刻苦的學習之后,能順利通過資格考試,進入行業工作的人并不會太多,而且新來的從業者,即便是天才,也不可能剛開始工作就成為知名的大律師或名醫,都需要慢慢在工作過程中不斷積攢資歷。 新人并不會馬上就對老從業者產生沖擊。這是一個行業護城河。 這樣,從業時間越長,單位時間里創造的價值就越高,工作的收入也就能水漲船高。 不過,同樣是單位時間里創造的價值,有的工作沒有上限,有的則是有上限的。 比如說,一位名醫一天能夠診斷的病人數量是有上限的,一位知名大律師一天能夠受理的案件也是有上限的。 如何打破這個天花板,決定了我們財富的上限。 好工作的收入如何 投資也是如此。 比如說基金經理這份工作,肯定是老牌的、有很長優秀歷史業績的基金經理更受人歡迎。這樣的基金經理,所管理的基金規模也更大,收入也就更高。 而新來的基金經理,在短期里并不會對老從業者產生太大的沖擊,因為從業的資歷就擺在那里,一個有歷史業績,一個則沒有。 而且,如果基金經理所管理的資產規模增加了,其實并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工作時間和精力。比如說管理1億的規模和管理10億的規模,其實單純在工作量上來看并不會有太大的差別。 就像巴菲特,20多個人管理著幾千億美元的資產,也能因此成為世界頂尖級的富豪。 只要自己有投資能力,單位時間內創造的價值幾乎是沒有上限的。 而律師和醫生行業,單純從業,其實就比較容易受到單位時間內創造價值的最高上限的約束。 比如說一個律師就算再努力,也只能有限的案子。但如果能創業,組建事務所,就可以放大自己的能力,突破了個人的天花板。 當然了,凡事都是相輔相成的。有上限的約束,通常也伴隨著下限的約束。 比如說,創業可能會虧的血本無歸,而做律師和醫生,即使工作上沒有什么突出的成績,也能有獲得一份不錯的收入,過上比較舒適的生活。 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去經營好一門生意。一份穩定的工作,可能更適合普通人。 打破收入天花板 所以我們再來看看開頭這段話,里面建議的是做一名醫生,然后去買巴菲特的股票。 意思就是找一份收入穩定、無論什么時候都有穩定現金流的工作。但考慮到這樣的工作本身的收入有上下限的約束,所以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做好投資,給自己找一個沒有上限的投資項目。 其實,這也是很適合普通人積累家庭財富的方式。 只不過我們也不一定能找到巴菲特這樣的投資大師。選擇指數基金這種穩妥的品種,同樣可以長期實現家庭財富的積累。 在美國,令人羨慕的工作是律師和醫生。 在國內,可能是公務員、事業單位、穩定的企業了。 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特色。 但令人羨慕的工作,都會具有這樣一些特點,比如收入穩定、旱澇保收、不擔心輕易失業等等。 如果本身從事這樣的工作,那配合穩定的收入,做股票類資產的定投,是非常合適的。 如果本身的工作收入沒那么穩定,那我們就得先做好儲蓄,讓自己手里能積攢下一筆資產,這樣相當于做出一個緩沖墊。然后再進行投資,會更穩妥一些。 不同的家庭收入結構,適合的投資規劃也是有區別的。 作者:銀行螺絲釘(轉載請獲本人授權,并注明作者與出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