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開霖1961年 出生于中國 安徽省.蚌埠市1991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研修班,北京1992-1994年赴瑞典簽約從事油畫創作。作為早年走出國門的中國藝術家,旅居美國的趙開霖不僅是知名寫實主義油畫家,也是藝術評論家。 從上世紀90年代初離開東方到達西方,從中國到歐洲到美國,近三十年的職業藝術生涯,他對藝術的感悟也不斷深入。趙開霖從東西方先哲和自身數十年藝術體驗和人文經歷凝結而來對美的歸納。他站在西方,似乎游于外,其實也一直在思考著藝術與中國傳統的關系。 趙開霖認為美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要能守住“丑”的底限,在心中種下藝術和審美的種子。比如,色彩在自然界的體現,沒有高級和低級之說。非人為的自然界的色彩,真實、感人、質樸,比如山林的綠色、天空與河流的藍色、秋野里的金黃,夕陽西下的壯觀,無一不是自然之美的體現。 他提倡我們在生活中,無論是色彩還是物質都追求以簡代繁,即色彩上的減法、物質上的“斷舍離”、生活上推行極簡主義的新風尚,這些都是當代生活的審美追求。 孔子強調審美主體需先經人文教化、悠游于藝術的境界,方能修養出高尚的品味;莊子強調真誠之美,他主張的審美準則為:空間、自然、樸素。而希臘先哲柏拉圖認為真正的藝術表達了理念世界的美,和諧與有韻律的建筑、雕刻和繪畫、至美至善的文學,這些藝術皆可以提升人類的精神境界。 柏拉圖這種美善合一的審美規之論點,與孔子、莊子的主張不謀而合。高雅的單純與靜穆的偉大”,這是藝術家趙開霖從東西方先哲和自身數十年藝術體驗和人文經歷凝結而來對美的歸納,一個國家、一座城市,乃至于我們所處的朋友圈,都可以被涵蓋其中,它包含了很多社會信息和人文信息,檢閱了每個人的審美素養。因此,釋放壓力、陶冶情操、與藝術美學相伴,這都是對精神需求的一種渴望和表達。 生活中的美學之所以被追捧,正是因為它符合了這類的精神需求。我們所在的有美感的環境,體現著我們的舉止、品德、談吐、以及我們的氣度,這些無不在現實環境中發生著重要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