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半夏。 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一名一歲孩子的媽媽的經歷,讓我很痛心。 這位年僅26歲的新晉媽媽,原來身體很好,但剛生完孩子不久,就出現腹瀉。 開始也不是很嚴重,時好時壞,當時她也沒有在意,以為是吃壞了肚子,就隨便買了些止瀉藥等,然而病情卻一直得不到好轉。 過了一段時間,她發現自己不但是腹瀉,大便還時不時帶有血,她首先想到了痔瘡。于是就在藥房買了治療痔瘡的藥,當時好心的藥劑師提醒她,最好到醫院做個腸鏡。 但這個媽媽沒放在心上,這一拖,又是三個月。 直到3個月前,她發現自己腹瀉、便血的癥狀沒有改善,反而變得頻繁,還伴隨腹痛,消瘦等。 她開始擔心自己是不是得了癌癥。于是她去到肛腸專科門診,做了直腸鏡檢和肛門指檢。 大夫檢查后,發現有肛裂,懷疑出血是肛裂造成,并開了一大堆藥拿回去吃,可是,藥物連續吃了兩個月,出血,腹瀉依然持續不斷。她越來越緊張,最后再次預約了腸鏡檢查。 最終結果出來:結腸腺癌。并且當時已經喪失了內鏡下治療的的機會,轉到外科,擇機手術。對于預后,還充滿了許多未知和不確定... 看完這個故事,我特別感慨: 26歲,正是人生的大好時期,是一個可以通過奮斗創造無限可能的年紀。 這個年輕媽媽家庭情況也并不好,丈夫是快遞員,收入也不高。 處在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階段,一場疾病會給家庭、給人生的很多希望蒙上陰影。 沒有健康,一切都無從談起。 文章說這個媽媽從腹瀉到確診癌癥僅用了一年,而之前身體情況良好。 實際上很多時候,癌癥的發生不是說短期內就能形成,肯定有其他的癥狀,并且是一步一步發展而來,只不過大家沒有留意到,或者說留意到了這些癥狀,但是不知道中間的關聯。 比如我們經常提到的肺癌三部曲。 在肺癌出現之前,會有很長一段時間在凌晨3-5點醒的情況,這個過程會持續幾年或者十幾年,從最開始的偶爾醒來,到后面每天醒來,同時伴有肺部的灼熱感,實際上已經是肺癌的前兆。 而像故事中的這個媽媽,在出現大便出血的時候,實際上已經很危險了,但因為自己沒能及時引起重視,最后錯失了治療良機。 那么,腸癌的出血應該怎樣判斷? 生活中,很多人在出現便血的時候,往往會想自己可能是得了痔瘡,畢竟“十人九痔”這句話確實很深入人心。 這里說的便血不是指小便出血,而是大便出血。一般認為凡是有血液從肛門排出都叫便血,也叫大便出血。 實際上這種說法不是特別確切,臨床上,如果是胃出血或者食管出血,也是從肛門排出,但不是直腸和肛門的便血。 因此,西醫上把便血分為隱性出血和顯性出血。 比如在排便之后,用衛生紙一擦,看是有血了,或者便池有血了,這個是顯性便血。這種出血一般大于60ml,肉眼可以看到。 還有一種便血是隱性便血,出血量在5-60ml之間,隱性便血肉眼是看不見的,這時就要做便潛血的檢查,取一點大便標本,在顯微鏡下觀察有紅細胞,就是隱性的便血。 隱性便血也好,顯性便血也好,都要進行進一步的檢查,明確它的病因,針對病因進行治療。 而中醫對于便血的認識和治療,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明確的記載。 在張仲景的 《金匱要略·驚悸吐衂下血胸滿瘀血病》篇中,講到:“下血,先便后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中醫把便血分為遠血和近血。 大便出血的部位接近直腸或肛門,大便時先有血液流出后才排大便,血色鮮紅,這個叫近血。臨床上,這個情況多見于痔瘡或直腸病變引起的出血。 遠血相對于近血而言,指出血部位離肛門較遠,先便后血,血色紫黯,或黑色稀便,或大便的顏色發黑,呈柏油樣便。常見于消化道炎癥、潰瘍、腫瘤等。 所以不是說一出現便血,就首先想到痔瘡,可以根據出血的先后順序以及出血的顏色進行初步判斷。同時,及時就診。 當然如果出現了大便顏色黑,呈柏油樣便的同時,你還要注意一下有沒有大便變細變扁,排便不暢,腹痛等情況,如果有,這時候就要提高警惕并及時就醫。 不管是何種原因的便血,長期出血都容易造成貧血,抵抗力下降,消瘦等情況,所以這時候及時止血很關鍵。 如果因為痔瘡引起的出血,平常可以考慮用當歸赤小豆散煮水坐浴。 當歸赤小豆散:當歸45g 赤小豆45g 如果出現了先便后血,大便色黑,或者血色紫黯等遠血的情況,這個時候一定要去醫院檢查! 針對具體的病情可以考慮用黃土湯、半夏瀉心湯、桃花湯等化裁。 著名經方家胡希恕先生就曾用黃土湯合理中湯加減,治愈一個反復便血九年,被診斷為“膽道感染”“結腸炎出血”的患者。 腸癌平常應該如何預防? 1.中醫講究治未病,在便血之前,常常有很多癥狀提示我們,比如腹瀉,腹脹,腹痛,反酸,燒心,大便變細等等。 而這些問題的出現,最關鍵是脾胃功能的虛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