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高校資訊
歡迎私撩小編! 北京交通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由教育部、交通運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共建的高校,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學校始終瞄準科技發展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依托信息、管理和交通科學與技術等優勢特色學科,通過智力支持、人才保障和專業服務,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處于國際先進水平的一系列原創性重大成果。北京科技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是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高校、國防科技工業局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高校、首批北京市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學校有海淀、管莊2個校區,占地約80.39萬平方米,校舍建筑總面積97萬平方米;設有14個二級學院、53個本科專業;擁有16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0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0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中國農業大學(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簡稱“中國農大”,坐落于北京市,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水利部、農業農村部和北京市共建,位列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985工程”、“211工程”。經過百年發展和積累,中國農業大學已經發展成為一所研究型大學,形成了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生命科學與農業、資源與環境科學、信息與計算機科學、農業工程與自動化科學、經濟管理與社會科學等學科群。在全國第四輪一級學科評估中,6個一級學科獲評A+,獲評A+的學科數量在全國高校中排名第六位。北京理工大學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學,隸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是全國重點大學,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入選“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行列、“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學校前身是1940年成立于延安的自然科學院,歷經晉察冀邊區工業專門學校、華北大學工學院等辦學時期,1949年定址北京,并接收中法大學校本部和數理化三個系,1952年定名為北京工業學院,1988年更名為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簡稱北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的全國重點大學,位列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截至2018年10月,學校學院路、沙河校區總占地3000多畝;學校下設30個二級學院;有20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3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40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60個本科專業;有8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有教職工3928人,全日制在校生30000余人。北京師范大學(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的全國重點大學,位列雙一流,985,211工程,國家“七五”、“八五”首批重點建設十所大學之一;根據2018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4個(其中聯合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9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12個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個、北京市工程中心2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7個、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中國人民大學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是一所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綜合性研究型全國重點大學,直屬于教育部,由教育部與北京市共建。在教育部學位評估中心2017年公布的全國一級學科評估結果中,獲評A類學科總數為14個,其中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法學、社會學、新聞傳播學、統計學、工商管理、公共管理、馬克思主義理論獲評A+,政治學、哲學獲評A,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中國史、中國語言文學獲評A-,A+學科數量位列全國高校第四。中國科學院大學(簡稱“國科大”)是一所以“博學篤志、格物明德”為校訓、以科教融合為特色的創新型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前身是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是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創辦的第一所研究生院,培養了新中國第一個理學博士、第一個工學博士、第一個女博士、第一個雙學位博士。國科大培養了全國約四分之一的“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自1978年建校以來,所培養的學生有108名當選為兩院院士。
清華大學,簡稱“清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 入選“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為九校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亞洲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清華—劍橋—MIT低碳大學聯盟成員,被譽為“紅色工程師的搖籃”。 北京大學由教育部直屬,系國家“211工程”、“985工程”、“2011計劃”建設的全國重點大學,是C9聯盟以及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21世紀學術聯盟、東亞四大學論壇的重要成員。作為中國的最高學府,北京大學始終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聚集了各個歷史時期的眾多著名學者專家,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優秀人才,創造了一批又一批重大科學成果,深刻影響和大力推動了中國近現代思想理論、科學技術、文化教育和社會發展的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