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獨,語出《禮記·大學》:“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君子慎獨,不欺暗室。”是說:君子一定要能夠獨自面對自己的內(nèi)心,不論窮達順逆,都因為走在人生正途上坦坦蕩蕩而充滿自信與喜悅。 慎獨的意境,古人早已將其中深意明了于世。一個人只有知榮辱、懂行止,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有取舍、識大體、合規(guī)范、守道德,明辯是非、劃清善惡,守住慎獨。 慎獨,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yǎng),更是韜光養(yǎng)晦的心理境界。慎獨是修身養(yǎng)德之目標,也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最基本要求。古之圣賢就是用慎獨來修真養(yǎng)性,冶煉情操,修善品德,圣潔靈魂,使自己不入俗流,保持獨立見解,于紛繁中明辨善惡美丑,從混沌中分析是否曲直,最終達到格物致知,從而贏得世人的敬仰。 因此,有孔子之“吾日三省吾身”,謀忠、謀信、謀習;顏回之“退而省其私”,謀學、謀德、謀仁;屈原之“眾人皆醉我獨醒”,憂家、憂民、憂國;陶淵明之“東籬采菊,悠見南山”,求靜、求謐、求寧。 慎獨,是一種節(jié)操,一種自律,更是一種坦蕩。 東漢名臣楊震,有人曾以十斤金子向他行賄,說“暮夜無知者”,楊震諷刺地回答:“天知,神知,子知,我知,何謂無知?”結(jié)果行賄者灰溜溜地離去。楊震的靈魂無疑是干凈的,他做到了“慎獨”。 清代,河南巡撫葉存仁在一次離職時,僚屬們?yōu)榻o他贈物、送禮,想方設法不透露風聲,一舉一動避人耳目,在深更半夜無人能知、能見、能聞之時,用小船給他送了一批財物。葉存仁既不想私藏暗吞,又不愿生推硬擋,就寫詩一首加以拒絕:“月明風清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 慎獨,是一種睿智,一種從容,更是一份豁達。面對權(quán)利、金錢、美色的誘惑時,保持一種淡定的心情;在缺乏公眾監(jiān)督的情況下,保持一份清醒的自律頭腦。內(nèi)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下不欺地;每動一心,每動一念,應明天知,地知;每一舉止,應知舉頭三尺有神明,十目所視,十手所指;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悟透人生,洞悉萬物,于紛雜的事務中學會觀察與剖析,在混沌中感悟出清醒與睿智,得出真知灼見。 慎獨,是深谷幽蘭,是夜空星辰,是云外明月。蘭生幽谷,不為莫服而不芳;月懸天穹,不為云遮而不明;君子行義,不為莫知而止休。因而有:楊震黑夜拒收重金,許衡不吃無主之梨,許由不仕而清溪洗耳,屈原被流放仍“沐后彈冠,浴后更衣”。所有這些,無不凝聚人性的光輝。 慎獨是一種清苦乃至苦澀,非淡泊者無以慎獨,非寧靜者無以慎獨。讓慎獨成為習慣,在人生的路上時刻警醒自己,讓自己站在靈魂的最高處。 |
|
來自: 昵稱63703230 > 《生活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