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勇 湯勇曉語 2018-10-14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國人之為中國人的共同文化基因和精神密碼,是中國人擁有的巨大精神財富,它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卓越智慧和不朽靈魂。幾千年來,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就像母親河一樣,不僅養育了燦爛的華夏兒女,而且賦予我們這個民族從遠古走向未來,從弱小走向強大,并且生生不息、不斷前進和發展、永不枯竭的精神動力。 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盡管被日常生活所消蝕,被政治經濟所沖擊,被蕓蕓眾生所忽視,但不管風雨怎樣摧折,花葉怎樣凋零,歲月怎樣滄桑,歷史怎樣變遷,傳統文化的根柢仍然枝繁葉茂,在中華兒女心中已經潛移默化,生根扎根。 教育最根本的任務是發展人,是完善人的人格,教育最基本的使命是立德樹人,以德服人。蔡元培為此曾有論述,他說:“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給抱有他種目的的人去應用。” 然而,當下的教育卻把被教育人要么當成了一種工具,要么作為了教育工業化生產鏈條上的一種批量產出的器具。 教育的邏輯起點是人,人是教育最高目的,也是最終目標,教育的一切都是為了人的個性的張揚,為了人的身心的愉悅,為了人的才智的釋放,為了一個人最基本的人格的健全,最基本的品質的形成,最基本的道德的涵養。 遺憾的是,教育的功利,還有教育人所“抱有他種目的”,而忽視了人,忽視了人的存在,忽視了人的品行修養。教育中見“物”不見“人”,見“分數”不見“人”的現象比比皆是。 作為教育人,如何引導學生親近傳統文化,如何讓中華傳統文化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進入孩子的世界,如何挖掘并利用中華傳統文化的潛在育人價值,讓中華美德、人文精神、核心素養在學生生命中扎根與靈魂深處“安家”,如何把中華傳統文化作為最好的德育載體,讓學生們在中華傳統文化的浸潤中,使他們成為他應該成為的他那樣的人,確實值得考量與研究。 我以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應該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中華傳統文化。校園文化是校園的DNA,是校園的靈魂,一個校園什么都可以沒有,但不能沒有文化,一個充滿溫馨并富有活力的校園一定是具有濃郁文化的校園,一個具有濃郁文化的校園如果其間能飄逸并蘊含中華傳統文化的一些因子,則更是一個有內斂、有品位的校園,一個優雅溫潤,富有詩意和活力的校園。 因此,校園文化建設應該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之間的積極融合,應該努力實現優秀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的有機結合,讓校園文化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烙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符號,讓校園時時處處都彌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味道,飄逸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芬芳,讓師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在無聲無息的浸潤中,讓傳統文化漸漸成為師生們的一種記憶、一種認同、一種情懷,一種揮之不去的精神密碼。 其次,應該系統研發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課程。開展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不是請幾個人做幾次講座、辦兩場活動了事,也不是一陣跟風、走走形式,如果要持之以恒,卓有成效地堅持下去,就必須研發出相應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課程。 中華傳統文化底蘊深厚、博大精深、浩瀚無窮,像古文詩詞、名作經典、古典音樂、古代服飾,還有傳統節日、傳統禮儀、傳統禮節等等,只有充分整理,系統開發,將其固化為課程,成為教學內容,才有持續開展教育的前提,也才能真正走進課堂、走進孩子。 作為鄉土文化、地方傳統文化,其中也不乏瑰寶,正是鄉土文化、地域文化的獨特之處,才構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多樣性、豐富性,對它們進行挖掘,讓其作為傳統文化課程的一部分,這也是對鄉土文化、地方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與保護。 歷史文化長河源遠流長,優秀傳統文化就像一顆又一顆珍珠,遺留在歲月的河底。 全國政協委員、作家馮驥才認為,傳統存在于生活中,每個人都是傳統的攜帶者,要煥發傳統文化的精華,“不要把所有文化都變成教材,全都拿到課堂上去”。 法國學者涂爾干在談到歐洲教育思想和教育體系的演進時也說,“教育本身不過是對成熟的思想文化的一種選編”。因而對傳統文化不能良莠不分,好壞不辨,一味“拿來”,應該有甄別、有判斷、有選擇,去偽存真,去粗取精,讓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那些最優秀、最精華的東西成為教育的內容,成為學生成長的精神食糧,“將打撈起的珍珠編織為美麗的項鏈”,成為傳承給后人的真正財富。 第三,應該把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始終。教育離不開學校教育,更離不開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其它教育如此,進行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亦然。 對于學校教育,應該把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貫穿于學校文化學科教育、思想品德教育、體育健康教育、勞動生產教育、藝術鑒賞教育、社會實踐教育等各環節,貫穿于學前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等各個領域。 對于家庭教育,同樣應該滲透在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家長應該提升對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培養孩子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家長可以通過講故事,讓孩子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生動活潑有趣,可以與孩子一起共誦經典,讓孩子體會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為孩子播放一些傳統文化經典光盤,讓孩子在愉快的學習中接受傳統文化教育,可以給孩子創設一些情景,增添孩子對傳統文化的感性認識,等等。 傳統文化所弘揚的一些精髓和道義,家長的示范效應很重要,家長所做的,如果與之吻合,這些傳統文化就會入腦入心,學以致用,如果家長說一套,做的可能是另外一套,言行不一,背道而馳,就不要指望孩子感其言,信其真,見其行。 對于社會教育,則應該充分發揮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絡等各種媒體的作用,營造學習并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圍,充分利用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藝術館、美術館、影劇院、音樂廳等公共文化設施,讓孩子接受中華傳統文化的洗禮,同時讓孩子走進“非遺”,走入“雙遺”,讓他們親身參加重大節慶、重大禮儀活動,在體驗中化外為內,讓孩子們把心靈之根深深扎在中華傳統文化的沃土上。 第四,應該充分挖掘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人文價值。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肯定包括生活中的各種知識,如各種詩詞、古文,以及禮儀、禮節、服飾等層面內容的認知與掌握,這不可少,但它不是最核心的東西。 在進行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時,必然有一些活動的載體,但如果僅追求形式上的鋪排,活動上的“高大上”,比如,有的學校舉辦成人禮、畢業禮,上千學生在操場上三跪九叩;有的地方辦誦讀活動,小孩子們穿著漢服,規模宏大,整齊劃一,搖頭晃腦,而不知其義…… 如若傳統文化教育僅完全僅留于這些形式和表象上,僅是為了傳統文化教育而傳統文化教育,而不是從文本到課堂,從課堂到人生,從人生到社會,環環相扣,循循善誘,普及開來,不是從文化的傳承與反思中汲取智慧,重提教育價值,重塑價值觀,重構精神信仰,重建人文情懷,培養學生做一個正直的人,這樣的傳統文化教育是沒有生命力的,甚至可能適得其反。 這正如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所言:“優秀傳統文化里面,包含中國人怎樣看待世界,怎樣看待生命,包含著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著非常豐富的資源,闡述得很系統。如果不能把這些繼承下去,在教育過程中讓我們的學生了解、繼承,他們的人生會發生什么呢?就會發生方向的偏離。” 第五,應該注重對學生傳統文化素質的綜合評價。大家還記得“中國詩詞大會”中那個表現非凡的復旦大學附屬中學高一學生武亦姝嗎,當她獲得冠軍和“古典才女”美譽,人們紛紛為其點贊時,她的語文老師卻說:“我們是在應試教育的夾縫中傳承傳統文化。” 古詩文固然很美,學生們也很喜歡,但是于升學考試無用,當要求學生們背古詩文時,不少學生及家長跑去找他理論,不考還學什么?“憑什么讓我們背那么多的古詩文”。在許多學校,不只古詩文命運如此,凡涉及到傳統文化教育皆如此,但凡與考試關系不大的非考試內容,大都難逃此厄運了! 要深入、持久、有效地推進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可以將其納入到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考試體系中,讓傳統文化教育與考試相結合。只有先讓學生對此重視,并作為知識記住,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才能逐漸涵養并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觀和人格。 當然,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體驗、感知,很多東西又是很難通過考試考出來的,就即或能考出來,但僅是應付考試的傳統文化教育更會偏離初衷 因此,應該結合招生制度改革,變考試為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把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作為綜合素質評價的一個重要的內容,依據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在課外活動、社團活動、實踐活動中的才能,人文素養與操守表現幾方面的情況,做出綜合而全面的評價,進而引領學生多感悟優秀的傳統文化,多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學生們都做一個承繼傳統的人,都成為一個有根的中國人。 我想,只要做到了這幾個方面,一旦中華傳統文化邂逅教育,就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就會讓中華傳統文化真正流淌在教育的體魄中,溶化在學生的血液里,中華傳統文化隨之便會成為最好的德育。
|
|
來自: 昵稱26737767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