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學說,自成體系。五行之氣的流行,有可見與不可見。不可見即陽氣,可見即陰氣,陽氣就是能量,陰氣就是成形。十天干為陽氣在天,十二地支為陰氣在地,進一步細分,則十天干中各有陰陽,如甲為木之陽氣,代表氣機生發的那個功能和能量,乙為木之陰氣,代表木氣成形的那個具體事物。 十二地支,即五行之氣在地域空間上的分布規律。我們如果立足陜西或河南一帶,很明顯知道往南則熱,為火;往北則冷,為水。南北分別為水火二氣最旺之地。天氣流行各地,天地交泰,則干支搭配,組成了一組具體的干支單柱。人出生時間的年、月、日、時,就是四組天地之氣的符號了。這四柱之氣是相互交感作用的,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天干和地支是絕對不可能分開的,一個干支單柱就是一個時空氣場記錄的信息體。四柱之間,天干與天干等于天氣的交感,地支與地支等于地域空間的相互作用,空間方位相對即為沖,結合古代先進精細的天文學,還有六合、三合、刑、害的關系。 單柱干支之間的關系最密切,柱與柱之間的作用方式,是天干與天干交感、地支與地支交感,不同柱之間的天干與地支作用方式,就只能是間接作用了,且柱與柱之間緊貼則作用力強,遠隔則作用力弱,這是物理的法則,也是人事規律。 如:甲 → ← 庚 → ← 壬 → ← 庚 ↓ ↓ ↓ ↓ ↑ ↑ ↑ ↑ 午 → ← 午 → ← 申 → ← 戌 對于五行之氣的研究,一定要借鑒佛學中唯識學的內容,才能盡其玄奧。沈孝瞻在《子平真詮》一書中開篇就說:“天地之間,一氣而已。惟有動靜,遂分陰陽。有老少,遂分四象。老者極動極靜之時,是為太陽太陰;少者初動初靜之際,是為少陰少陽。有是四象,而五行具于其中矣。水者,太陰也;火者,太陽也;木者,少陽也;金者,少陰也;土者,陰陽老少、木火金水沖氣所結也。”書面上解釋得很對,可惜沒有說透原理。天地之間,一氣而已,本來只有一氣,為何說是五行:五種氣的運行呢?“惟有動靜,遂分陰陽。”動為陽,靜為陰,我們通常理解為氣因動靜兩種狀態故分為陰陽二氣,然后陰陽二氣細化老少為四象,四象即木火金水,而土為“木火金水沖氣所結也。” 五行之氣就是這樣來的,其實仔細一想,根本不對,因為動靜分陰陽,陰陽分木火和金水四象,那木火之氣就是動氣,而金水之氣為靜氣,木火是為動氣的運行狀態、金水是為靜氣的運行狀態,木火金水只不過成了這天地一氣動和靜的一次運行消長記錄而已,無法解釋之后的“在天為生氣、在地為萬物。”既然五行之氣僅僅是動靜,又如何“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所以從“一氣而已”這“一氣”起,一定要認真考究,不然之后的解釋是不通的,盡管千百年來,術數學者都籠統地這樣認為。 “天地之間,一氣而已。”這個氣本身就包含了不可見的“能量態”和可見的“物質態”,物質含有能量,能量又影響物質。可見的物質與不可見的能量在古人眼中,都是“一氣而已”,因為可見的物質與物質之間相互作用影響,因緣而生、因緣而滅,無時不在變化,可見與不可見只是這一氣“氣、質”的兩種體現形式。因為是能量,所以是流動不居的;形成了物質,所以是靜而有常的。天就是動,為陽氣,地就是靜,為陰質。天空地實即陰陽二氣最好的直觀體現。 這“一氣”之中,早已五行特性具足,即五種能量態在運行。流行于天謂之天干,成形于地謂之地支。故天干周流不居,而地支有固定不變的模式。天空中斗轉星移,大地則安然不動。春天正月地支一定是寅,寅方位在東而不變,能搭配甲、丙、戊、庚、壬五種陽氣,產生甲寅、丙寅、戊寅、庚寅、壬寅的五種寅月柱。所以天干為主事、為動,地支為基礎,為靜。單從寒暑消長的角度來說,木火金水符合陰陽二氣運動消長過程是可以的,但不可以直接將五行之氣與陰陽之動靜劃等號。 “惟有動靜,遂分陰陽。”無形之能量為動,成形之物質為靜,氣有“氣”與“質”動靜兩種狀態,所以要細分陰陽來區別。天干就是能量流動之“陽氣”,地支就是物質成形之“陰質”。天氣的流動,五行細分陰陽氣質即為十天干,十天干在大地空間上各有生旺與衰敗之地,即產生地支十二宮的排布。地支按一定順序前行,天干也按一定順序前行,形成六十花甲子。 木、火、土、金、水各分陰陽“氣、質”二氣流行于天,形成十天干。地支中木、火、金、水各二,而土有辰戌丑未四個,為什么呢?因為木、火、金、水之氣,即陽氣運行,土則為陰質之集聚,天氣行于上,皆賴土之聚集、成形作用才能維系陽氣在這個地球上形成一切自然現象,所以土爰稼穡,也就是土滋生其他四行并收斂其他四行,辰戌丑未也就分別是木、火、金、水四行的墓庫。木、火、金、水是天氣之流行,土為大地之承載。故辰戌丑未四土為其余四行之墓庫,土本身再無墓庫可言。 所以,要說什么是“一氣”?六十花甲子整個就是一氣,是五行混元一氣。因為五行之氣并沒有獨立過,而是相互依存、此消彼長的,這五種屬性的氣混在一起,當然就是“一氣”了。因為動靜不同分為有形與無形,就有了能量與物質的各種名相。這是中國古代立足于地球本土所觀察總結出的術數與易學樸素的自然物理科學,佛學則換一個角度,以五行中之“金”——空性的角度來看“地(土)、水、火、風(木)”四氣的變化,只是換了一個普遍適用于宇宙范圍的大立場,都與現代物理科學相吻合。 陽氣漸長,自然陰氣漸消;陰氣生起,當天陽氣漸消。所以十天干在十二地支循環,就好像接力賽一樣連續運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亥月為木氣的生起,所以藏甲陽木,到寅月木氣最旺,卯月則旺氣形成物質,陰木之氣最旺謂之乙木。到未月木生氣已盡為木之墓庫。午月火最旺,木之陽氣完全耗盡,謂之乙木陰長生,依次向前:申、酉、戌、亥,乙木陰氣越強,甲木之生氣越被克制,乙木到亥為衰,陰氣衰微而陽氣甲木之長生,此自然物理,固然易懂易明,用之于人,人稟賦陽氣而有生命,有形體的存在就是陰氣,本已陰陽具足,用人生階段來表示,少年為陽氣生發,壯年為陽氣旺盛,中年為陰氣漸長,晚年為陰氣旺盛。 《子平真詮》以及很多書,都采用了陽順陰逆、陽死陰生的表格,為了表達陽與陰的不同,將陰氣運行的順序與陽氣相反,出現如乙木長生于午,沐浴在巳,冠帶在辰……這樣一路下去的逆行,殊不知以此表達地球的物理法則也未嘗不可,但用之于人類生命和社會,則格格不入,因為整個物理的法則有生和滅、存與亡、能量物質互換的過程,而人類的生命和社會生活,氣機而言,只能有陽氣才有生命,人死亡之后的世界就是陰,那個陰我們無法得知,也沒有必要得知;物質而言,只有有形的物質能夠為我們所用和可見,無形的能量本來無所不在地發揮作用。所以,沈孝瞻在《子平真詮》中所說的陰氣逆行,不能用之于命理。很簡單的道理:比如乙木長生于午、丁火長生于酉,那么乙木見午應該以印論,而丁火坐酉應該以坐印論了,而沈孝瞻在后來論格局中,并沒有按他交待的原則這樣做,還是按照丁坐酉為坐偏財來辦,可見酉金依然為丁火所克之物,所遵循的,還是五行生克的法則。 “但陽長生有力,而陰長生不甚有力,然亦不弱。若是逢庫,則陽為有根,而陰為無用,蓋陽大陰小,陽得兼陰,而陰不能兼陽,自然之理也。”——這一小段,如果按照作者的思路下來是沒有問題的,深思之,問題太大了。“長生”為消長之機,長生本身不存在有力無力,陽氣之長生與陰氣之長生,與陽氣之削弱和陰氣之削弱,本質是一回事的。陽氣之長生即陰氣之削弱,陰氣之長生即陽氣之削弱,何以會存在陰陽二氣的消長之力不平等的事。若是逢庫,陽氣之庫與陰氣之庫,各有其用,庫本身都是擔負庫藏的作用,既然是庫藏又怎會無用?要說陰氣逢庫無用,我們這個形形色色的自然人事無不是陰氣在大地之庫藏。若無陰氣庫藏于大地,何來人間? “蓋陽大陰小,陽得兼陰,而陰不能兼陽,自然之理也。”——如果我們把陰陽二氣理解為氣與質、能量與物質、可見與不可見兩種,當然是無行之氣為主,有形之質為輔,陽得兼陰,而陰不能兼陽。但是我們忘記了開頭第一句:天地之間,一氣而已,氣與質看似是陰陽兩個,實際上是五行之氣的“動、靜”兩種狀態的體現而已,其根本是混元一氣啊。此氣“散而成氣、聚而成形”,不是對立的二元,而是“即空即有”的一元。如果說陽氣能兼陰、陰不能兼陽,那就落入了唯物主義的二元論。 天干即運行于天的“氣”,為主干;地支為成形于地的“質”,為支配。二者同屬一氣,因為動靜不同,功用有所區別。干與支哪一個重要?《易經》講“動必有變”,陽爻為動,陰爻為靜。重陽即陰,陰生于陽。陽動變陰,陰動變陽。一切的變化都是因為氣的運動造成的,所以相較之下,天干具有主事的特點,往往代表明顯的人事,特別是在預測流年的時候要重視天干。而地支是物質基礎,起到支配的作用,不僅不是無力或無用,還是天干之氣的力量之源,地支本身作為成形的物質,本身就具備有力量。地支間力量太過不及,沖戰起來一樣引發兇禍。 易經講太極生兩儀,太極即混元一氣,無所不在,處處太極。氣之動靜,分陰陽兩種不同的存在狀態,動則變化無窮,靜則成形待用,陰陽動靜之氣反復變化,導致這個物理世界可見與不可見、變化無窮的現象。乾卦即陽,坤卦即陰,乾卦象天,坤卦象地,乾坤二氣即太極混元一氣動靜有無的兩個最大的現象,由乾坤之變化,天地產生萬物的變化差別。術數則通過五行、干支來體現這種動靜變化。 上面因為講到干支,連帶沈孝瞻《子平真詮》講解了古代物理知識。如果我們單單因為對預測人生命運感興趣而學習預測技術,那只要掌握了正確的陰陽五行、干支學說去運用就可以了,不必深究其原理。但如要做一個預測學家、命理學家,就必須得溯本尋源,弄清天地自然的造化不可。只有這樣深刻領悟術數的本質,才能在研習和運用的時候感而遂通、圓融無礙。對于各家學說能夠去辨別真偽,遇到疑問能夠自己解決。 五行之氣能夠連環相生謂之有情,相悖而克制則多有災咎。無論單柱干支之間,還是天干與天干之間、地支與地支之間,若相生不戰,謂之一團和氣。所以《滴天髓》以天道喻人事,“上下貴乎情協,左右貴乎同志”。 干支之氣不僅要相生,力量上還要停勻最佳,如母慈滅子、子多泄木、反乘反侮,也屬于氣滯不和。可知《滴天髓》是以五行干支之氣的生克戰和,并充分照顧了干支的特性,緊緊圍繞五行之氣“特性、生克、力量”三個方面來論命吉兇禍福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