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尊屬于一種大中型盛酒器,亦是青銅禮器之一,所謂禮器,也就是用于祭祀天地、神明、祖先之器,其身位之尊不言而喻。”尊的形制圈足,圓腹或方腹,長頸,敞口,口徑較大。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時期,春秋后期已經少見。《周禮·春官·司尊彝》:“春祠夏禴,裸用雞彝鳥彝......追享朝享,裸用虎彝蜼彝。 青銅一夢三千年,在如今的市場中,國寶青銅重器的出現次數可謂寥寥無幾,但每一次的出現必定會在收藏行業引起不小的轟動,每一次都有王者回歸之氣勢。絕世青銅,今天我們盤點青銅瑰寶之尊,回顧五年青銅尊在各大拍賣行的沉浮之路,帶大家一賞其精美華貴的身姿。 古藏社查找所有大拍賣行的青銅重器,整理出近幾年拍賣市場中的青銅尊,按拍賣價格排序,呈現給大家最為精彩的國之瑰寶,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喜歡收藏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們,持續為大家帶來更多的精彩。 商晚期 安陽 青銅饕餮紋方尊 高 52.4 cm 估價:$6,000,000-8,000,000美金 成交價:37,207,500 USD (含買家傭金) 來源 紐約佳士得 2017年3月15日 大阪藤田美術館珍藏,入藏於1940年前。 西周中期 壽?尊 高19.3cm;口徑18.3cm 估價:9,500,000-12,000,000 HKD 成交價:38,650,000 HKD (含買家傭金) 來源:香港翰海 拍賣日期:2017-10-05 [ 來源 ]·香港重要私人藏家喇叭口,束頸,下腹部向外傾垂,矮圈足,接地處外撇,沿下折。口沿下飾一周蕉葉紋,內填變形饕餮紋。頸部前后增飾小獸首,間飾長卷尾鳥紋,鳥首向前,勾喙,冠羽卷曲,尾羽分為兩股,上股尾羽細長,下部尾羽粗大迤邐,與身分離,內端出歧枝。腹部飾分解式大饕餮紋,云頭形角,大眼眶,中間起極短的扉棱為鼻,闊口,桃形耳,身軀向上曲折,卷尾。外底起網格狀陽線。主體紋飾皆以浮雕為表現形式,其上再用細陰線勾勒,而周圍填襯細密的雷紋,形成『三層花』的視覺效果,紋飾滿工,瑰麗華美,彰顯雍貴。內底鑄銘5行41字:隹(唯)九月初吉己亥,壽 (蔑)歷于(侯)氏,睗(錫)馬卅匹,壽?(揚)對(侯)休,用乍(作)乙侯寳宗彝,子(子子)孫(孫孫)其邁(萬)年寳用。這類器體為『兩段式』的垂腹筒形尊流行于西周早期后段至西周中期,根據裝飾風格的不同可分為簡約式和繁復式,這件尊是滿工紋飾的杰出代表。與之形制、紋飾布局相近者,可舉出1976年陜西扶風莊白一號窖藏出土的豐尊(76FZJ1:1)(圖一)、日本白鶴美術館所藏效尊(銘圖11809)(圖二)、美國明尼阿波利斯博物館收藏的公尊(銘圖11726)、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收藏的作寶尊彝尊(銘圖11525)(圖三)等。上述諸尊的時代集中于西周早、中期之際,本尊的時代也在此范圍內。結合銘文字體來看,規整拘謹,結構緊湊,筆畫中已無破磔痕跡,字體風格與豐尊最為接近,故其時代在西周中期偏早,即穆王世。銘文內容記九月初吉乙亥日,壽?受到侯氏的褒勉,受賜三十匹馬。壽?贊頌侯的美恩,為祭享乙侯制作了這件宗廟的禮器,子子孫孫萬年永遠寳愛使用。銘文中值得關注的有以下三點:1.『侯氏』稱謂。銘文中出現的『侯氏』這一稱謂比較特殊,侯氏之稱因其家族世代為侯,爵位具有世襲性,帶有『因官命氏』的色彩,故綴以『氏』。在西周時期的金文中『侯氏』一般只為諸侯的一種自稱,見于如下諸器:甲.河南平頂山滍陽嶺應國墓地M95出土的4件侯氏鬲(銘圖02854—02857):『侯氏作姬氏尊鬲,其萬年永寶。』乙.襄陽市博物館收藏的兩件侯氏簋(銘圖04656、04657):『侯氏作孟姬尊簋,其萬年永寶。』丙.新發現的一組侯氏盤、匜,盤銘(銘續0929):『侯氏作麌姬盤。』匜銘(銘續0983):『侯氏作,永寶用。』而東周時期侯氏才作為他稱,如鮑子镈(舊稱镈,銘圖15828)、國差壇(銘圖19256)銘中器主鮑子、國差等臣下對齊侯稱之為侯氏。本銘中侯氏為器主壽?對君主的敬稱,此尊為西周中期偏早之器,這是侯氏作為他稱用法時代最早的一件證據。2.侯與器主壽?的關系。銘中的乙侯是受祭對象,他是這位在世的侯氏、侯的先人,從其廟號使用日名的情況來看,他的族屬應該不是周人的宗邦、姬姓的諸侯。器主壽?可以制作宗廟的禮器祭享乙侯,可知其出自侯的公室,身份應為侯之弟,但他已然是小宗之宗子。3.『馬』之義。馬中的顯然是修飾馬的專有名詞,前所未見。是從馬,從卜得聲的字,此字可讀為『駙』。卜上古音在幫母屋部,駙在并母侯部,并母、幫母皆為唇音,侯屋陰陽對轉,又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云:『駙,假借為赴、為?。』二字可以相通。《說文·馬部》:『駙,副馬也。從馬付聲。一曰近也,一曰疾也。』段玉裁注:『副,貳也。』并引顏師古注:『非正駕車皆為副馬。』如果將副馬理解為配車之馬則馬之義為駕轅之外的馬;如果取『疾』義,則有『壯』(《爾雅·釋言》)、『急』(《廣韻·質韻》)之訓,馬則可理解為良馬騏驥。器主一次性受賜馬三十匹,數量巨大,這在西周賞賜類金文中是十分罕見的。迄今發現的西周時期最多一次賞賜馬匹數目為三十二,見于大鼎(銘圖02465、02466),本銘中賞賜馬匹數量排名第二,頗為可觀。這件器物在整體藝術造型上精致非凡,在銘文內容上極有研究價值,是不可多得的藏品。[ 注解 ]1.曹瑋:《周原出土青銅器》,巴蜀書社,2005年,第608頁。2.中國青銅器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青銅器全集》5,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153頁,一六一。3.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美帝國主義劫掠的我國殷周銅器集錄》,科學出版社,1962年,第723頁,A448。 西周中期 應(金黽)方尊 長25cm;寬25cm;高21cm 估價:25,000,000-30,000,000 HKD 成交價:28,190,000 HKD (含買家傭金) 來源:香港翰海 拍賣日期:2016-10-05 出版:1.《帝室博物館鑒賞錄·古銅器》圖版八,帝室博物館(東京國立博物館前身),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2.《商周彝器通考》下冊第二七九號,容庚,中華書局,民國三十年(1941年)。3.《殷商時代青銅器研究-殷周青銅器綜覧(一) 圖版》第394頁,雜四,林巳奈夫,吉川弘文館,1984年。著錄:4.《商周彝器通考》上冊第340頁,容庚,中華書局,民國三十年(1941年)。遞藏:1.田中源太郎舊藏。2.出光美術館舊藏。展覽:5.“帝室博物館古銅器展”,帝室博物館(東京國立博物館前身),日本東京,1906年。 商晚期/西周早期 青銅饕餮紋尊 高30cm;寬26.3cm 估價:10,000,000-15,000,000 HKD 成交價:12,390,000 HKD (含買家傭金) 來源:保利香港 拍賣日期:2015-04-06 商晚期/西周早期 青銅饕餮紋尊 高21cm;口徑31.2cm 估價:3,000,000-5,000,000 RMB 成交價:10,925,000 RMB (含買家傭金) 來源:西泠印社 拍賣日期:2015-12-26 出版:1.《帝室博物館鑒賞錄·古銅器》圖版八,帝室博物館(東京國立博物館前身),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2.《商周彝器通考》下冊第二七九號,容庚,中華書局,民國三十年(1941年)。3.《殷商時代青銅器研究-殷周青銅器綜覧(一) 圖版》第394頁,雜四,林巳奈夫,吉川弘文館,1984年。著錄:4.《商周彝器通考》上冊第340頁,容庚,中華書局,民國三十年(1941年)。遞藏:1.田中源太郎舊藏。2.出光美術館舊藏。展覽:5.“帝室博物館古銅器展”,帝室博物館(東京國立博物館前身),日本東京,1906年。 商 殷墟時期 裸井尊 高 13?in., 34.6 cm 估價:650,000-850,000 USD 成交價:1,455,000 USD (含買家傭金) 來源: 紐約蘇富比 拍賣日期:2018-09-12 銘文:裸井 來源:長尾美術館,東京 日本私人收藏 展覽;《中國殷周銅器展》,日本橋高島屋,東京,1958年,編號19 出版:于省吾,《商周金文錄遺》,北京,1957年,編號189(銘文) 水野清一,《殷周青銅器と玉》,東京,1959年,圖版82,圖70g(銘文) 梅原末治,《日本搜儲支那古銅精華》,卷二,東京,1960年,圖版138 《世界美術全集:中國 (1) 殷 周 戦國》,巻12,東京,1962年,圖版23 藤田國雄,《殷帝國:中國古代の美術》,東京,1962年,圖版88 巴納及張光裕,《中日歐美澳紐所見所拓所摹金文匯編》,卷7,臺北,1978年,頁778,編號1273(銘文) 嚴一萍,《金文總集》,臺北,1983年,編號4544 林巳奈夫,《殷周時代青銅器の研究:殷周青銅器綜覽》,卷2,東京,1986年,圖版45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北京,2007年,圖版05444(銘文) 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卷20,上海,2012年,編號11248 商晚期或西周早期 衛箙父辛尊 高31cm 估價:6,000,000-8,000,000 HKD 成交價:10,030,000 HKD (含買家傭金) 來源: 保利香港 拍賣日期:2018-10-02 出版1.周法高:《三代吉金文存補》,645,(臺灣)臺聯國風出版社,1980年2.[日]梅原末治:《日本搜儲支那古銅精華》,2.135,(日本)山中商會,1959-1962年3.劉雨、汪濤:《流散歐美殷周有銘青銅器集錄》,160,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4. [澳]巴納、張光裕:《中日歐美澳紐所見所拓所摹金文匯編》,1408,(臺灣)藝文印書館,1978年5. [日]林巳奈夫:《殷周時代青銅器の研究·殷周青銅器總覽》,觚形尊20,(日本)吉川弘文館,1984年6.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05748,中華書局,2007年7.嚴一萍:《金文總集》,4698,(臺灣)藝文印書館,1983年8. 何景成:《商周青銅器族氏銘文研究》,B032,齊魯書社,2009年9.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11449,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0.王長豐:《殷周金文族徽研究》(下),410,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1.劉雨、沈丁、盧巖、王文亮:《商周金文總著錄表》,6276,中華書局,2008年;12.嚴志斌:《商金文編》,5748,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銘文:衛箙父辛 來源1. 日本京都川合定治郎舊藏2. 荷蘭藏家Dr.A.F Philips(1874-1951)私人舊藏3. 倫敦蘇富比,1978年3月13日,編號214. 重要歐洲私人珍藏商周青銅器中未見有將「尊」作為專名之例。以尊作為具體器類名始于宋代呂大臨的《考古圖》,但是其具體器型尚未固定;與現時稱之為尊的青銅器器類相合,以尊作為專名者,就目前的資料來看,可能是始自《博古圖錄》。1941年,容庚先生在《商周彝器通考》中最終將「尊」與觚、觶、壺、罍等酒器并列,使之成為單一器類的專稱1。尊的用途,自宋代始就認為是酒器,學界無異議。根據考古資料來看,青銅尊作為隨葬禮器流行時間從商代前期偏晚到西周中期。衛箙父辛尊,屬于觚形尊,大口筒狀三段式,腹微鼓,圈足外侈,通體有四道扉棱。頸飾仰葉紋,仰葉紋內填以倒獸面紋,仰葉紋之下飾夔紋一周,腹飾下卷角獸面紋,圈足均飾曲折角獸面紋。圈足內壁鑄「衛箙父辛」4字銘文。此尊與湖北隨州葉家山M27出土的魚伯彭尊形制、紋飾幾乎相同,唯后者頸部所飾為一周鳥紋2(圖一);與1976年陜西扶風莊白村窖藏出土商尊的紋飾風格也十分相似3(圖二)。通體裝飾四道扉棱的觚形尊,主要流行于西周早期。綜合論之,筆者將衛箙父辛尊的時代確定為西周早期。為族徽,象矢器內受矢形或從二矢或從三矢,矢羽或露器外或藏于器內,應釋為「箙」字。《周禮.司弓矢》鄭注:「箙,盛矢器也。」《說文解字.竹部》:「箙,弩弓矢箙也。從竹服聲。」「箙」見于甲骨卜辭之中,其為族長名、國族名,時代從武丁到武乙、文丁;「箙」族徽器目前發現15器17拓銘文,其中3器傳出安陽,1器出土于安陽,余皆出土地不詳,其與甲骨卜辭中「箙」時代、性質一致,為方國、族、氏名4。衛箙父辛尊銘文表示的當為「衛」與「箙」兩族綴聯盟姻,給日名為辛的父輩所作之器。衛箙父辛尊原藏日本京都川合定治郎氏,其收藏的中國文物多次出現在梅原末治等的著錄之中,現在可見有商周青銅器、漢魏有銘銅鏡以及唐代佛像等,所見文物級別均很高,可見川合定治郎應該是一位收藏中國文物的名家。但是,筆者遍查相關資料,其人其事幾乎無記載,據相關資料推測,其應該是與日本山中商會大約同時期的人物 。我們知道,日本山中商會是橫跨歐美亞叱咤風云的古董大鱷,其在紐約、波士頓、芝加哥、倫敦、巴黎等地均開有分店或開設代理店。1901年在北京設分店之后,迅速發展成為是20世紀初外國人開設于中國境內的最大古董商。山中商會先后在中國活動「淘寶」歷時30多年,據調查,這段時間也是中國文物最精華部分流失海外的最重要時期,除了業內人所共知的盧芹齋的推波助瀾之外,山中商會毫無疑問首當其沖。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把日本推向深淵,山中商會也厄運臨頭。美國旋即對日宣戰,同時查封日本在美國的相關資產,山中商會紐約、波士頓及芝加哥三分店的全部庫存,被悉數作為敵國產業為美國政府沒收并于1943年公開拍賣,山中商會先后在中國30多年「兢兢業業」所獲得的,包括許多重金購買的數以千計的藝術珍品,隨著聲聲拍賣落錘敲擊聲的響起,流散于世界各地,不同藏家以及博物館之手,有的則下落不明。前述,京都川合定治郎氏與日本山中商會大體同時,那么其所藏的中國文物也應該是20世紀初期入藏的,至于川合定治郎所藏文物是否與山中商會有關系,現在還不可考。衛箙父辛尊后被荷蘭藏家Dr.A.F Philips(1874-1951)珍藏,1978年3月13日見于英國倫敦蘇富比拍賣行,被人拍得。根據相關的時間節點推斷,此尊最有可能是20世紀初流傳出境的,而且最遲在1951年前就被荷蘭藏家帶到了歐洲。此種通體裝飾扉棱、紋飾奢華的青銅尊,在商周時期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征。西周早期,青銅尊作為酒器的核心,與卣相配,形成「尊卣」組合的固定搭配,而且它們紋飾、銘文多相同。這一時期多可見鑄造奢華的青銅尊,且多見長銘,享譽海內外的何尊就是此類青銅尊的代表。2015年10月6日,保利香港秋季拍賣會——中國古董珍玩專場拍出同樣風格青銅尊一件(Lot3524),成交價格為1239萬港幣,可資參考。衛箙父辛尊鑄造精美,紋飾華麗,是商周時期青銅尊不可多見的精品;如此高規格等級的青銅尊,流傳有序,且從海外重回華夏,可謂一大幸事;再者,此尊所屬的「箙」氏,是商周時期綿延數百年的方國大族,此族青銅器非常罕見,于是就更顯得彌足珍罕了。總而言之,衛箙父辛尊是一件聚藝術價值、歷史價值和收藏價值于一身的青銅器珍品。1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2 深圳博物館、隨州市博物館:《禮樂漢東——湖北隨州出土周代青銅器精華》,文物出版社,2012年:112-113頁。3 曹瑋:《周原出土青銅器》,巴蜀書社,2005年:526-529頁。4 王長豐:《殷周金文族徽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292-310頁。 商 弓羍父癸觚形尊 高30cm 估價:2,000,000-3,000,000 RMB 成交價:6,095,000 RMB (含買家傭金) 來源: 北京保利 拍賣日期:2015-06-06 商晚期 青銅文父卯尊 高31cm 估價:1,200,000-1,800,000 RMB 成交價:3,795,000 RMB (含買家傭金) 來源: 西泠印社 拍賣日期:2016-12-17 出版:1.《中國商周青銅器》第九號,克里斯蒂安·戴迪安,東方青銅器公司,英國倫敦,1989年6月。2.《弗蘭克·阿茲收藏中國古代青銅器》第八號,第28至29頁,克里斯蒂安·戴迪安,香港,2011年。銘文:文父卯。說明:尊與彝原是成組禮器的共稱,宋代之后開始專指大中型盛酒器。青銅尊主要流行于商周時期,春秋后期偶有所見。商早中期,以圓體尊為主,鼓腹折肩,圈足上多帶開孔。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有方尊和觚形尊。方尊與圓體類似,折肩上多圓雕獸頭數個;觚形尊又稱大口筒形尊,形似青銅觚,只是體較粗。西周時,出現垂腹圓尊,形狀為大口,長頸,鼓腹下垂,圈足低矮。此件便是觚形尊典型器,侈口,上部光素,近頸部下方有一條弦紋。腹部微微鼓出,上部裝飾虎耳獸面紋。紋飾被四條出脊四分,兩條為獸面間隔,兩條為獸面鼻基線。腹和足有兩條弦紋,足部裝飾轉折角獸面紋。腹部和足部都采用三層花裝飾技法,底部作云雷紋地,浮雕獸面紋,獸面上有陰刻。而獸面輪廓已不存,只有角、眉、目、鼻、耳、口突出,主紋地紋結合緊密,整體感依然較強,是商末常見特點。尊口內部有銘文“文父卯”三字,屬祭辭。祭辭格式有繁簡兩種,簡式僅有被祭對象,繁式則有祭祀者族名、私名、官名、祭祀對象及器名。“文父卯”中的“文”為族徽或族名,父己為祭祀對象,屬繁式祭辭。遞藏:1.戴福保收藏,美國紐約。2.東方青銅器公司,克里斯蒂安·戴迪安收藏,倫敦,1989年。3.弗蘭克·阿茲收藏,比利時。展覽:1.“中國商周青銅器”,東方青銅器公司,英國倫敦,1989年6月。2.“2011亞洲藝術”,香港會議展覽中心,2011年10月。 商代晚期 饕餮紋尊 口徑29cm 估價:3,500,000-4,500,000 HKD 成交價:4,180,000 HKD (含買家傭金) 來源: 香港翰海 拍賣日期:2017-10-05 [ 著錄 ]·Lot 1213,“Fine Chinese Ceramics and Works of Art”,Christies New York,22 March,2013 [ 來源 ]·日本私人藏家,1950年前入藏·香港私人藏家大口外侈,束頸,寬折肩,腹壁較直,圈足較矮,上有三個小方形鏤孔。頸部飾三周凸弦紋,肩部增飾三個高浮雕羊首,間飾夔紋,腹部飾三組大饕餮紋為主體紋飾,上下各加飾一周窄云紋帶,起短扉棱為鼻,臣字形目,圓睛突出,長咧口,內有鉤狀小獠牙,身軀細長向上彎折,周圍以云紋組成的列刀紋填充,兩側配飾小夔紋。圈足飾兩列卷云紋帶。與之器形、紋飾俱肖的是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饕餮紋尊(圖一),形制近似者可舉出1977年河南安陽小屯M18出土的饕餮紋尊(M18:6)(圖二),小屯M18的時代在殷墟二期。而此尊的紋飾正是由商代中期的粗獷向商代晚期精細繁縟的過渡階段:饕餮之角由大云紋組成,而非具象,這一表現形式具有濃重的抽象意味;饕餮之面部、身軀皆充盈云紋,使得整體紋飾不凸出,與殷墟晚期紋飾『三層花』的構成方式相比,雖無層次起伏,但視覺沖擊感毫不遜色。此尊之紋飾富有殷墟早期典型性的風格,故其時代應略早于小屯M18,約在殷墟一、二期之際。此尊作為大口折肩圓尊的典型代表,乃商代晚期肇始之際殷墟文化的產物,體量頗大,器體厚重,鑄造精良,藝術價值豐厚。殷墟二期、三期是這類大口折肩圓尊發展的鼎盛階段,在較大型的殷代墓葬中,這類尊居于酒禮器組合中的核心地位,受到高級貴族的普遍重視和青睞。[ 注解 ]1.陳佩芬:《夏商周青銅器研究·夏商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78頁,一三六。2.中國青銅器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青銅器全集》3,文物出版社,1997年,第97頁,九六。 西周早期 青銅戈父己尊 高25.8cm 估價:1,200,000-1,600,000 RMB 成交價:3,565,000 RMB (含買家傭金) 來源: 西泠印社 拍賣日期:2015-12-26 出版:《丹尼爾·夏皮羅藏中國古代銅器》第48、49頁,拉里東方藝術。銘文:戈父己 西周早期 青銅征中祖己尊 高27.8cm 估價:120,000-150,000 GBP 成交價:293,000 GBP (含買家傭金) 來源: 倫敦蘇富比 拍賣日期:2016-11-09 出版:林巳奈夫,《殷周時代青銅器の研究-殷周青銅器綜覧(一)》,東 京,1986年,頁225 商 青銅獸面紋齒受尊 寬19.5cm;高26.5cm 估價:1,800,000-3,000,000 HKD 成交價:2,537,000 HKD (含買家傭金) 來源:保利香港 拍賣日期:2016-04-05 著錄:1. 陳寶琛藏,孫壯編,《澄秋館吉金圖》,北平市:商務印書館,1930年,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影印,1976年,頁49、50。2. 羅振玉編,《殷文存》,上虞羅氏景印刊本,1916,上海:蒼圣明智大學影印,1917年,頁33。3.劉體智,《小校經閣金文拓本 》,1935年石印本,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1972年,頁27。4. 羅振玉編,《三代吉金文存》,北京 :中華書局,1937年,香港:龍門書店影印,1968年,第十一卷,頁13。5. 柯昌泗,《謐齋金文拓本》,臺北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室藏膠州柯氏手寫并黏拓本,1931-1941。6. 嚴一萍,《金文總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頁2565。7.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第五卷,頁3588。8. 劉雨、王濤,《流散歐美殷周有銘青銅器集錄》,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頁157。銘文:齒受且(祖)丁尊薄唇,束頸,鼓腹,高圈足外撇,為典型的觚式尊。腹部上下各飾兩匝弦紋,弦紋之間前后兩面飾饕餮紋,左右兩側飾變體龍紋紋,主要凸出的紋飾之上再陰紋線條。余部光素無紋,表面零星發綠銹及少量紅銹。整體裝飾簡單素雅,又不失莊嚴。器內底部鑄銘文:「齒受且丁」此器源自清代福建最顯赫的陳家,即陳承襲舊藏。螺洲陳氏自咸豐以降連續五代進士及第,至陳承襲一代,育有六子,其中三進士、三舉人,人稱「兄弟六科甲」。陳承襲孫子(陳寶縉)的兒子陳懋鼎也是進士,「父子叔侄兄弟同榜進士」亦為奇觀。這其中最負盛名的是宣統皇帝的帝師陳寶琛(1848-1935),他于宣統三年進入毓慶宮開始擔任溥儀老師,追隨廢帝十余載。陳寶琛藏書十萬余冊,「冠于全閩」。并且從其父亦醉心金石,1931年經孫壯選器八十五件編成。其中殷周彝器四十七件、兵器四件、漢器七件、鏡二十四件、雜器三件。以全角拓本縮印,每器均記大小、重量。間收羅振玉、王國維、吳大澄、丁佛言等的釋文和考證。此件拍品位列其中,并且經由羅振玉、柯昌泗等人著錄,得以今日有諸多文獻可查其脈絡。目前此器最早可查的拓本見于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的柯昌泗《謐齋金文拓本》,從上面的鈐印可知,此件拓本為為周康元于1924年孟冬拓于閩縣嬴江。此器從陳家散出之后,流落歐洲,于一九八五年在佳士得再次露面之后,今日再現拍場,遇之當屬有緣。來源:1.陳承裘舊藏2.陳寶琛舊藏3.佳士得,1985年,12月,編號76 西周早期 青銅傳尊 高20.7cm 估價:1,900,000-2,500,000 RMB 成交價:2,185,000 RMB (含買家傭金) 來源:西泠印社 拍賣日期:2018-07-07 著錄:1. 徐同柏《從古堂款識學》卷十三第二一頁,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2. 吳式芬《攈古錄金文》卷二第一冊第三六頁第四號,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3. 劉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卷五第九頁第一號,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4. 吳式芬《攈古錄》卷二第十二頁,清宣統二年(1910 年)。5. 羅振玉《殷文存》卷上第二六頁第五號,民國六年(1917年)。6. 鄧實《簠齋吉金錄》卷一尊四,民國七年(1918 年)。7. 吳大澂《愙齋集古錄》卷十九第六頁第二號,民國七年(1918 年)。8. 劉體智《小校經閣金石文字拓本》卷五第二八頁第三號,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9. 方浚益《綴遺齋彝器款識考釋》卷十八第三頁第一號,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0. 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卷十一第二九頁第六號,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1. 曾毅公《山東金文集存》坿第十四頁第二號,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2. 《殷周金文集成》第十一冊,第零五九二五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中華書局,1994 年。13. 劉雨、汪濤編《流散歐美殷周有銘青銅器集錄》第一六三號,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14. 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第二一冊第一一六九七號,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銘文:傳乍父戊寶尊彝,亞牧。說明:此件青銅傳尊為陳介祺舊藏,吳式芬《攈古錄》卷二記載:“山東濰縣陳氏藏,得于青州”,自清代中期面世以來屢見著錄。尊侈口,長頸,圓鼓腹,高圈足,為商末周初流行的觚形尊。頸部及圈足近腹處,各有弦紋兩條。腹部裝飾內卷角型獸面紋,獸面雙角甚大,縱向占腹部紋飾一半。鼻基線隆起,額飾華麗。臣字目,口張露獠牙。身軀向兩側展開,尾部上翹內卷,身下作一爪足。主紋以陽紋粗線構成,其余輔以細密的云雷地紋。器腹內底作銘文“傳乍父戊寶尊彝,亞牧”九字,屬繁式祭辭,多出現于西周早期至西周中期。傳為作器者私名,父戊為祭祀對象,亞牧為族名。整器傳世熟坑,色澤淡綠,頗為別致。遞藏:陳介祺舊藏。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青銅饕餮紋尊 估價:200,000-300,000 USD 成交價:310,000 USD (含買家傭金) 來源:紐約蘇富比 拍賣日期:2016-09-13 坂本五郎珍藏中國藝術–高古 西周早期 青銅子父乙尊 高25.1cm 估價:800,000-1,200,000 RMB 成交價:2,070,000 RMB (含買家傭金) 來源:西泠印社 拍賣日期:2018-07-07 銘文:子父乙。說明:此青銅尊黑漆古皮殼,侈口長頸,腹部微微鼓起,略粗于頸,下承外撇高圈足。頸部與圈足近腹處,各裝飾兩條弦紋,其余光素。腹部裝飾曲折角型獸面紋,獸面僅有浮雕五官,眉平、末端鉤,上連接曲折角。橢圓目,半環耳,花式鼻,闊口彎折,內現兩排鋒利的牙齒,屬變形的獸面紋。這種獸面只保留角、目、鼻、耳、爪等彼此各不相連的線條,多為素面,少數有地紋。獸面兩側下方,有轉頭回望的彎角龍紋。主紋之外,滿工以細密的云雷紋填充。圈足內側,有銘文“子父乙”三字,為簡式祭辭。《說文》云:“尊,酒器也。從酋廿,以奉之。”現今所稱的尊,指高體的大型或中型容酒器,乃沿用宋代定名。尊的形體可分為有肩大口尊、鳥獸尊和觚形尊三大類。觚形尊,又稱大口筒形尊,在商代晚期后段到西周早期乃至中期流行,春秋晚期又有短暫的復興。本件即為西周初年觚形尊典型器。遞藏:二戰以前日本藏家舊藏。 - The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