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的《錦瑟》中有一個千古名句:“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在這句詩中,暗藏著一個浪漫的故事: 有一天,莊子做了一個美夢,他夢到自己化作了一只蝴蝶。 在這個夢中他忘記了人間的煩惱,拍打著美麗的翅膀,自由自在的飛翔著。在他醒來之后,竟不知是自己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變成了自己。 莊子傾其一生都在追求逍遙的境界,只可惜,古往今來,沒有多少人真正品嘗過逍遙自在的滋味。 因此,莊子提出了《齊物論》,即使身體不能自由,我們的精神也能化作蝴蝶,逍遙來去! 參透以下的五點大智慧,莊周化蝶,蝶變莊周的美夢,也是可以成真的。 放松心態,萬物歸一“齊物論”的核心其實只有三個字,那就是“齊萬物”。這三個字,其實也是莊子思想的重點。 在莊子的眼中,世間的萬物有所不同,但是本質上都是有共同點的,這世上本沒有真正的相同與不同,我們所看到的萬物,都歸于道。 生活中,我們不能因為自己遭受過挫折而怨天尤人,也不能因為自己含著金湯匙出生,就驕傲自滿。 脾氣太火爆,是因為境界太低,看人不順眼,是因為修行不夠。 人生在世修一個好心態,為人處世順其自然,迎合天道,就足夠了。 遵從本心,放下是非人與人,終究是不同的。因為不同,所以難免會產生是是非非。 而是非的產生,正是源于人們內心對于“正確”與“錯誤”的不同認識。 兩個發生爭執的人,往往都是各有各的立場,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當雙方糾纏了半天都吵不出個結果時,就算是找來第三個人評理,也只是徒增煩惱。 針對這種現象,莊子提出了“齊是非”的觀點。在這個世界上本就沒有那么多是非,萬物都是依照天地大道去發展的。 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如果我們硬要分出個是非,最終只是枉費口舌而已。 生死自然,無需留戀莊子妻子去世后,他并沒有感到傷心難過,反而敲打著木盆唱起歌來。 莊子的好友惠子都難以理解他的這種行為,殊不知,這正是莊子所提出的“齊生死”的思想。 在莊子看來,生老病死就像是四季的更替,這是正常、自然又美麗的事情。 大自然給予我們生命,走完了這一生,我們也會重回自然的懷抱,這并不需要我們傷心難過。 一個人能在生死大限的面前保持從容,這才是真正的逍遙。 物我合一,不受約束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 在莊子瑰麗的思想世界中,當一個人將自己的心境修得如同天地一般遼闊時,世間萬物就會和此人的內心合為一體。 此時,人才能真正領悟到天地的精神。 莊生夢蝶的故事,正是體現了莊子思想中的“齊物我”,也暗藏著莊子的人生理想。 那就是人與物能夠和諧統一,人生從此不再受到外物的約束。 人唯有將自己的心靈融于天地萬物之間,才能獲得精神世界的自由。 人際關系,順應自然莊子鼓勵我們追求精神世界的逍遙自在,他也提醒我們,人終究是生活在現實中的。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天都要面對不同的人,處理不同的社會關系。 以莊子為代表的道家,鼓勵我們用“道”來平衡人際關系,這就是莊子《齊物論》之中的“齊人我”的思想。 人生長在天地之間,當然要遵守自然的規律。 莊子認為,在交往的過程中,刻意去討好他人或者嘗試改變他人都會顯得很尷尬,倒不如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活方式,發自真心的與人溝通。 用別人的標準要求自己,會很假;用自己的標準要求別人,會很累。 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抓住寶貴的時間,好好地做自己。 世間萬物本相同,蝴蝶原是毛毛蟲;若是不經徹骨痛,豈能凌云御清風? 我們的人生,本就是一場修行。 想要逍遙自在,就要記住這五句箴言,修成最好的自己! |
|